第四十二章 父子嫌隙
推荐阅读:不败战神杨辰、快穿之男多女少真可怕、鸿运官道、综影视反派的心机菟丝花、误入阿姨圈,我躺赢人生、悔婚才知道我是大帝,哭瞎有何用?、隧末:放弃拯救大唐,我转战瓦缸山、两眼一睁就是干,反派不干我来干、下山后,被绝美大小姐倒追、一见钟情:大叔,别纠缠我、
不过知道这个计划完整内容的李皓和陈喜都深知,随着崔明了解完后,只怕他就没这么高兴了。
因此在一顿其乐融融的家宴之后,李皓带着陈喜离开皇宫时,陈喜又一次劝谏道。
殿下,如今就向陛下呈交这份计划,是不是过早了一些,莫不如还是重新调换一下,也能让陛下慢慢接受。
其实之前在李皓要提交这个计划方案的时候,陈喜就不止一次的劝谏过了,希望李皓能循序渐进,避免和崔明产生冲突。
但李皓却没有采用,因为相比陈喜,李皓太明白人性了。
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是不会让人拥有挑战他的能力,即使那个人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
既然一定要过一关,那还不如及早挑明,免得越到后面心中积怨越深。
毕竟有着多年的父子感情在,李皓真不想到最后弄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至于说隐忍到崔明过世,就更没法等了,因为扬州慢在,除非李皓刻意为之,否则让崔明长命百岁总还是不难的。
李皓真没那个耐心,而且李皓本身还有完成任务的要求,鬼知道它会不会有时间限制。
所以要么崔明主动让权,要么李皓只能用自己的方法,在保留底线的情况下将其夺过来。
只不过和陈喜没必要说这么多了:不必了,如今我大宿整合了祁国,已然占据了先手优势,我们必须要保留下去。
否则一旦等褚国、琰国真正融合了所占之地,或者安、梧两国回过神了,再想要去击败他们,就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对于百姓的损伤也会更大。
所以孤即使会身负骂名,也需要父皇早做决定,这都是为了天下早日一统,让百姓能从此免于战火,过上安稳平顺的好日子。
陈喜被李皓这话一激,也是回道:殿下高义,我等一定助殿下完成大业。
事实上,李皓的判断也的确是对的,从锦衣卫埋在崔明身边的暗线回报。
头两日,崔明在阅览计划方案时,还是激情昂扬,可在看到有关军政改革时,却立马就换了样子,而那部分也是李皓整个计划方案的重点。
因为看到这里的崔明,已然看出了这套计划方案的实施难度,至少他没有信心能完成。
而且自古新政改革就很少有皇帝亲自下场,毕竟但凡改革,必然触及旧有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自然会想尽办法阻挠。
到时真要出了差错,总不能让皇帝自己承担吧。
崔明不像李皓,他对于新政改革的信心没那么足,也没有足够的魄力和手腕来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
对于具体的人选,第一个在他脑中出现的,就是提交这份计划的李皓,只是很快就被他剃掉了。
一是因为忌惮,毕竟以李皓现如今的声望能力,如果再总揽军政大权,那他再想收回来,就很难办到。
二是因为保护,臣子可以选择舍弃,但一个优秀的太子,却是不能轻易动的。
崔明虽然对李皓有所忌惮,但在心里却也明白,这个儿子是承继大统的最佳人选。
排除掉了李皓,崔明又在满朝臣子中开始寻觅,只是一时间还真想不到谁能兼具能力与忠诚。
想不出人选的崔明,暂时就把这件事给搁置下来了。
毕竟抛开李皓画的大饼,崔明认为现如今的宿国,已然算是发展到了一个顶峰。
即使是稳定现状,他也做到了历代宿国国君未曾做到的功绩。
而崔明的这一情况,很快也被李皓给探知到了。
这情况相比李皓之前的种种预想,倒也不算坏,只是这并不符合李皓的利益。
于是李皓再次主动求见崔明,借着询问如何应对调停之事,询问他对自己提交方案的意见。
父皇,如今褚、琰两国使者在都城已停驻多日,恐怕很难再拖延下去。
不知父皇有没有看完我上奏的改革之法,是否应当依策而行。
崔明对李皓也不能明说反对的理由,便用起了拖延大法:朕这些日子公务繁忙,还没有时间看,具体的等日后再说。
至于调停之事,朕认为还是以公平和顺为宜,不要有所偏私。
这话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已经在否定李皓之前提出的策略了。
而且崔明也没认为能瞒得过李皓,为了让李皓不反对,直接就想找个由头把李皓给支走。
但李皓怎么可能轻易揭过,只是为了能够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李皓不能表现得过于急躁。
因此这次就没再纠缠,而是秉承着一而再再而三的精神,又找了崔明两次。
拖字诀虽然好用,可事不过三,为了能名正言顺得让李皓不要再说这事,崔明召集了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共议。
崔明想着,这帮人都是既有利益集团的得利者,除了少数两个太子党成员外,其他人肯定都是反对改革的,用他们来否决掉这个改革方案。
只不过崔明还是小看了李皓引经据典的辩论能力,在这一场争辩中,李皓堪称是大获全胜。
看着实在是说不过了,崔明只好站了出来拉偏架,同时也是在警告李皓见好就收。
此事重大,今日商议已有数个时辰,想必各位臣工都累了,便先到这里。
而且就算要进行变法,朝中也暂无合适人选,所以一切都不急。
面对崔明的隐晦警告,李皓纯装作是没有听懂:父皇,大争之世,非优即汰;崛起之时,不进则退。
如今中原各国都在锐意进取,我大宿若是固步自封,只怕祁国的结局便殷鉴不远。
至于主持改革的人选,儿臣愿毛遂自荐为父皇分忧,还请父皇准许。
崔明被直接将了一军,当即就有些怒了,瞪着双眼看向李皓,并沉声说道:你的意思是,孤若是不听你的,便会成为亡国之君了。
李皓对此是一点不慌,抬头直面崔明的目光,冷静回道:儿臣不敢,只是如今大势所趋,儿臣以为只有顺应潮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还请父皇明鉴。
看着殿上这对父子的正面交锋,在场之人无不惊骇,一时间心都提了起来,连大气都不敢喘。
最终还是王堃主动站了出来:改革变法事关国运,不论如何谨慎都不为过,正所谓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
不如将此事在朝堂上,请诸位大臣共议后,再做决定。
有了王堃给的台阶,崔明才终于是开了口:此事便如卿之意,开朝会商议吧,你们可以退下了。
这下众人才松了口气,赶忙行礼退出了殿。
因此在一顿其乐融融的家宴之后,李皓带着陈喜离开皇宫时,陈喜又一次劝谏道。
殿下,如今就向陛下呈交这份计划,是不是过早了一些,莫不如还是重新调换一下,也能让陛下慢慢接受。
其实之前在李皓要提交这个计划方案的时候,陈喜就不止一次的劝谏过了,希望李皓能循序渐进,避免和崔明产生冲突。
但李皓却没有采用,因为相比陈喜,李皓太明白人性了。
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是不会让人拥有挑战他的能力,即使那个人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
既然一定要过一关,那还不如及早挑明,免得越到后面心中积怨越深。
毕竟有着多年的父子感情在,李皓真不想到最后弄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至于说隐忍到崔明过世,就更没法等了,因为扬州慢在,除非李皓刻意为之,否则让崔明长命百岁总还是不难的。
李皓真没那个耐心,而且李皓本身还有完成任务的要求,鬼知道它会不会有时间限制。
所以要么崔明主动让权,要么李皓只能用自己的方法,在保留底线的情况下将其夺过来。
只不过和陈喜没必要说这么多了:不必了,如今我大宿整合了祁国,已然占据了先手优势,我们必须要保留下去。
否则一旦等褚国、琰国真正融合了所占之地,或者安、梧两国回过神了,再想要去击败他们,就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对于百姓的损伤也会更大。
所以孤即使会身负骂名,也需要父皇早做决定,这都是为了天下早日一统,让百姓能从此免于战火,过上安稳平顺的好日子。
陈喜被李皓这话一激,也是回道:殿下高义,我等一定助殿下完成大业。
事实上,李皓的判断也的确是对的,从锦衣卫埋在崔明身边的暗线回报。
头两日,崔明在阅览计划方案时,还是激情昂扬,可在看到有关军政改革时,却立马就换了样子,而那部分也是李皓整个计划方案的重点。
因为看到这里的崔明,已然看出了这套计划方案的实施难度,至少他没有信心能完成。
而且自古新政改革就很少有皇帝亲自下场,毕竟但凡改革,必然触及旧有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自然会想尽办法阻挠。
到时真要出了差错,总不能让皇帝自己承担吧。
崔明不像李皓,他对于新政改革的信心没那么足,也没有足够的魄力和手腕来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
对于具体的人选,第一个在他脑中出现的,就是提交这份计划的李皓,只是很快就被他剃掉了。
一是因为忌惮,毕竟以李皓现如今的声望能力,如果再总揽军政大权,那他再想收回来,就很难办到。
二是因为保护,臣子可以选择舍弃,但一个优秀的太子,却是不能轻易动的。
崔明虽然对李皓有所忌惮,但在心里却也明白,这个儿子是承继大统的最佳人选。
排除掉了李皓,崔明又在满朝臣子中开始寻觅,只是一时间还真想不到谁能兼具能力与忠诚。
想不出人选的崔明,暂时就把这件事给搁置下来了。
毕竟抛开李皓画的大饼,崔明认为现如今的宿国,已然算是发展到了一个顶峰。
即使是稳定现状,他也做到了历代宿国国君未曾做到的功绩。
而崔明的这一情况,很快也被李皓给探知到了。
这情况相比李皓之前的种种预想,倒也不算坏,只是这并不符合李皓的利益。
于是李皓再次主动求见崔明,借着询问如何应对调停之事,询问他对自己提交方案的意见。
父皇,如今褚、琰两国使者在都城已停驻多日,恐怕很难再拖延下去。
不知父皇有没有看完我上奏的改革之法,是否应当依策而行。
崔明对李皓也不能明说反对的理由,便用起了拖延大法:朕这些日子公务繁忙,还没有时间看,具体的等日后再说。
至于调停之事,朕认为还是以公平和顺为宜,不要有所偏私。
这话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已经在否定李皓之前提出的策略了。
而且崔明也没认为能瞒得过李皓,为了让李皓不反对,直接就想找个由头把李皓给支走。
但李皓怎么可能轻易揭过,只是为了能够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李皓不能表现得过于急躁。
因此这次就没再纠缠,而是秉承着一而再再而三的精神,又找了崔明两次。
拖字诀虽然好用,可事不过三,为了能名正言顺得让李皓不要再说这事,崔明召集了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共议。
崔明想着,这帮人都是既有利益集团的得利者,除了少数两个太子党成员外,其他人肯定都是反对改革的,用他们来否决掉这个改革方案。
只不过崔明还是小看了李皓引经据典的辩论能力,在这一场争辩中,李皓堪称是大获全胜。
看着实在是说不过了,崔明只好站了出来拉偏架,同时也是在警告李皓见好就收。
此事重大,今日商议已有数个时辰,想必各位臣工都累了,便先到这里。
而且就算要进行变法,朝中也暂无合适人选,所以一切都不急。
面对崔明的隐晦警告,李皓纯装作是没有听懂:父皇,大争之世,非优即汰;崛起之时,不进则退。
如今中原各国都在锐意进取,我大宿若是固步自封,只怕祁国的结局便殷鉴不远。
至于主持改革的人选,儿臣愿毛遂自荐为父皇分忧,还请父皇准许。
崔明被直接将了一军,当即就有些怒了,瞪着双眼看向李皓,并沉声说道:你的意思是,孤若是不听你的,便会成为亡国之君了。
李皓对此是一点不慌,抬头直面崔明的目光,冷静回道:儿臣不敢,只是如今大势所趋,儿臣以为只有顺应潮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还请父皇明鉴。
看着殿上这对父子的正面交锋,在场之人无不惊骇,一时间心都提了起来,连大气都不敢喘。
最终还是王堃主动站了出来:改革变法事关国运,不论如何谨慎都不为过,正所谓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
不如将此事在朝堂上,请诸位大臣共议后,再做决定。
有了王堃给的台阶,崔明才终于是开了口:此事便如卿之意,开朝会商议吧,你们可以退下了。
这下众人才松了口气,赶忙行礼退出了殿。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0/847/57628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