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云雾敛(四)
推荐阅读:万古帝婿、至强龙尊、人已暮年,开局父子相认、九重仙图、穿成早夭的团宠、四合院之商鹏、误入樊笼、童养媳、生而为王、妄与她、
郁仪听罢却摇头:“不论张大人在做什么,这些都是张大人的私事,我没有过问的理由。”
伞外是簇簇的落雪,雪野倒映着日光,又把四下里照得通亮。
她说完欲走,张濯便默默跟在她身后,一路为她撑着伞,却也不说话。
就这么走了几十步,郁仪又停了下来。
她好似有很多话想说,却到底没有说出口。
那一刻,张濯心中渐渐升起了一丝无力感。
正如郁仪所见,他如今早已不愿以君子自居,他们二人所求的东西亦不尽相同。
张濯从没想过,如今的自己,似乎踏上了一条离苏郁仪越来越远的道路。
她坦荡磊落,他小人行径。
好像苏郁仪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亮堂堂地摆在阳光下。
不知是从何时起,张濯告别的人不仅仅是过去的自己,还有苏郁仪。
潜意识里,张濯相信,如果苏郁仪完整地认识他,那么一定会恐惧、会厌恶、只想逃离。
如果说前一世横亘在他们二人之间的只有师徒身份的话,那么如今,还隔着一个张濯都无法直面的自己。
郁仪什么都没说,张濯也是。
他们在雪里站了很久,郁仪说:“那我走了。”
这一回,张濯只说了个好字。
他呼出的空气如同一团白雾,阻隔了他的视线。
郁仪的身影便消失在了雪中。
张濯再次走回东禅房,赵子息闻声从一堆行李中抬起头。
“你可想好了?”张濯问。
赵子息道:“是,我想好了。”
“你想要到陛下身边做事,你将会成为太后制约你父亲的一枚棋子。”
“我知道。”赵子息坐下来,真诚道,“我与我父亲虽为父子,但我从不认为自己和他是同路之人。我有我的道,他有他的欲。谁说我一定要沿着他的路走下去呢?“
说完这句,他顿了顿又道:“我父亲如今位高权重,多少人是他为眼中钉,我若重新回到固原关军中,只怕难逃一死,我既要活命,自然要走到那阳光下,紫禁城里才能自保。”
天寒地冻,他的两颊被冻得微红,眼睛却是明亮坚定的:“多谢张大人。”
张濯轻轻摇头:“我不是什么好人,把你从固原关外带回中自然也是有我的欲求。”他指了指桌上赵子息画的地图,“你为我绘制此图,我保你性命,如今我们也算是两清了。
眼前这个眉目清秀的少年,前一世和赵公绥一起死在了西四牌楼之外。
今生若他能留在皇帝身边,或许可以扭转他被他父亲牵连的命运。
张濯是洞若观火的旁观客,纵然他也常说自己本非君子,他内心深处的很多东西,依然没有改变。
犹怜草木青。
赵子息听罢却笑了:“张大人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是好人,可你既没有以我要挟我父亲,也没有强迫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若天底下的坏人都像张大人这样,当真可以说是四海承平了。”
张濯勾了勾唇:“承章,你知不知道一旦你去了陛下身边,势必会被太后所利用?”
“各取所需,我心中有数。”
张濯知道无须多言:“那走吧,张濯祝你心愿得偿。”
又几日,顺天府传来了新的消息。
那名死在东安坊观音庵的黄老头,终于有家人入京了。
来人是黄老头的儿子,今年刚过弱冠,名叫黄成一。
因为这件事是郁仪、秦酌和孟司记三人最先报的顺天府,所以他们三人也在顺天府见了黄成一的面。
他独自站在院子里,身上带着文人的书卷气,衣着虽不精致,却也不至于落魄,看得出日子过得还算说得过去。
黄成一才从义庄回来,应该是去认领黄老头尸体的。
他神色淡漠,脸上没有什么悲伤之色。只是按照仵作说的签了字,将这件事全权交给顺天府来处理,似乎入京一趟,只是为了处置黄老头的遗产。
私下里一问才知,黄老头性子古怪,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独来独往。
十年前和妻子和离之后,黄老头虽时常送钱给她和儿子,来往却越来越少。
今年不知是因为什么,接济妻儿的银两都是以别人的名义送回老家的,像是在害怕什么。
黄成一和这个父亲没有什么感情,甚至言语间有些轻蔑,说他抛妻弃子,这些年来只顾埋头于刻刀玉材间,两耳不闻窗外事已久,于家庭没有什么贡献可言。
听得秦酌颇为感慨,私下里对郁仪说:“对一个人的评价总得要分开来看,有的人生来是个好工匠,却未必是个好父亲。有些人在手艺上巧夺天工,生活上却不一定健谈,可见人实在是太复杂了。”
顺天府让郁仪、秦酌和孟司记带着黄成一去往黄老头在东安坊的宅子收拾遗物。
推开那扇吱吱呀呀的旧木门,黄老头的遗物其实已经被顺天府整理好了。
除了一些没有用完的木料玉材外,还有一个木匣。
顺天府的知事拿出一张纸,上头是黄老头的亲笔。
“这个木匣是从他床榻下面的暗格里找到的,藏得很深,我们差点就漏下了。他留了一封信在上面,他说如果有人看到了这封信,说明他已经不在人世了,他这些年的积蓄不多,希望看到这封信的人,能把这个木匣转交给他的儿子黄成一。”顺
天府的刘知事看向黄成一,“说得就是你吧。”
黄成一将信将疑地走上前:“留给我的,能是什么?”
他随手将盖子打开,里面竟然是大半匣金锭。
黄成一显然愣住了,下意识看向刘知事:“这......”
刘知事说:“这是黄老先生死前一天,独自去钱庄里换的金子。我们去问过钱庄的掌柜,他说黄老先生是带着一大袋子散碎银两来的,有成色不好的金子,有碎银子,还有些铜钱。黄老先生说全都化整为零,换成金子,这样便于携带。
“掌柜的为他为何要换钱,他说过几日他儿子应该要入京,这笔钱是给他儿子的,方便他儿子带走。掌柜的那时候还笑他,说多少年没和自己儿子往来了,怎么知道儿子会入京呢,那时黄老先生笑而未语。”
“显然那一天,他便已经知道自己命不久矣。”
刘知事眼中亦有动容之色:“我们已经在追查和他有来往的人,我们想或许是他仿造了什么东西,让他自己料定性命不保。”
秦酌与郁仪对视一眼,一个东西呼之欲出。
假圣旨。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凶手大费周章,除掉这么一个耄耋老人。
黄成一捧着这匣金子默默良久,骤然痛哭失声:“爹!”
不知他有多少年没喊过这个称呼了,眼泪随着这声呼唤汹涌而出。
在场众人都露出动容之色,而孟司记亦拿着手帕轻轻拭泪。
黄成一恳切地望着刘知事,悲不能抑:“你一定要为我爹报仇。”
刘知事微微颔首:“这是自然。”
或许在场众人里,有不少人都以为黄成一的态度,是因为这匣金子才能有如此转变。但郁仪想,这应该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有些人天生擅长爱人,或是甜言蜜语,或是柔情似水。
可世俗这场游戏里,也有人天生就是输家。
不善言辞、不善表达,甚至是笨口拙舌。
可这两种人,都有人的情意。
都有自己在意的人和事,只不过有人表达在外,有的人表达在内而已。
那日在场的人里,有的人好奇这匣金子到底有多少,有人揣度到底是什么神秘的作品害得黄老头丢了一条性命,还有人在猜凶手究竟是何人。
只有郁仪,握紧双拳,满眼苍凉。
凭什么有的人可以草菅人命?
凭什么有些人胆敢把百姓视作蝼蚁?
郁仪擅长共情,也擅长品味普通人最凡俗的心意。正因如此,她不敢去设想独自蹒跚前往钱庄钱的黄老先生,心里在想些什么。
她没有见过他,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甚至她认识他的那一天便是他的死期。
可郁仪还是如此地为他而悲伤。
她悲伤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太多人无助的,不能由自我掌控的命运。
如果把生与死都看作是命运的安排,那么凭什么有些人活该这么无声无息地被人除掉。
若命运本该承担苦难,又是什么导致百姓身上背负着如此深厚的苦难?
什么叫为民请命?
什么叫为民证道?
什么叫为万世开太平?
书中所学的字字句句,都如同一把又一把锋利的剑,凌迟着郁仪的心。
她希望自己手中的笔化为切金断玉的刀。
谁想要剥夺别人的性命?又是谁想要用手中的权满足自己的欲?
凡此人等,都该受她手中锋刃的审判。
报仇渐渐不再是郁仪心中最执拗的目标。
如果说“除尽世间大奸大恶之人”太过不切实际,那么郁仪愿意在这条路上流干自己最后一滴血。
这一年来,郁仪见到了太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回望身后的岁月,那些埋首于黄卷中乏味漫长的光阴,竟然是如此的单纯,如此的令人怀念。那时的她想得少、信得多。
可郁仪又无比庆幸自己能从故纸堆里站起身来。
她不要愚昧地被书本蒙蔽,她要亲自看看这个世界。
她要用自己的手,撕开正义的一线天光。
走出东安坊,郁仪微微抬起头看向冷冷的日光。
积雪未清,一地泥泞。
她的官靴踩在脏污的雪地上,风盈襟袖,胸怀滚烫,竟不觉得冷。
郁仪忖度片刻,还是想把假圣旨的事说给张濯,问问他是如何考量的。
自他们两人智化寺一别,郁仪也有三日没有见过张濯了。
他们同在紫禁城,却都各自有事要忙,除非有意相见,平日里能打照面的机会并不算多。
东安坊离张濯的府邸不远,她走了小半个时辰便到了。
张濯的府宅外今日倒显得有些冷清。
府中的长随认识郁仪:“苏给事好。”
郁仪嗯了声:“张大人在吗,我今日匆忙,没有来得及提前下拜帖。”
长随道:“苏给事来得不巧,张大人今日天明前离京了。”
“离京?”郁仪惊讶,“这是去哪了?“
“苏给事竞不知道吗?”长随也没有料到,“张大人去固原关了,听说和娘娘请示过,要去固原关督军。”
“何时回来?”郁仪问。
长随摇头:“不清楚,甚至奴才都不知道他能不能回京过年。’
他像是想到了什么:“哦对了,张大人留了东西给苏给事,他说若苏给事来便让我转交,若苏给事没来就暂且放一放。”
长随说罢抬出来两箱东西,解释道:“张大人说苏给事看了就懂了。”
他套了一辆马车帮郁仪把这两箱东西搬回了家。
关上门,郁仪独自坐在桌前,将这两口箱子里的东西取了出来。
竟是她在松江家中遗留的旧物。
有她看过的书,临过的碑帖,写过的没头没尾的文章和几阙残诗。
被分门别类地整理好,看得出是花了心思在上面的。
记忆纷至沓来,书卷泛起陈旧的墨香。
那些泛黄的记忆,随着这数年来没有过的气味,浮现在郁仪的眼前。
郁仪甚至能回想起那时自己到底在想什么。
她想报仇,想成为一个利国利民的人,想做一个纯粹的好人。
现在的她或许会觉得那时的自己有些可笑,但又无比怀念那时雄心勃勃的自己。
此外,张濯还为她留了一封信。
信中说收养郁仪的乳娘已经离世,这些东西若不收集起来便只能被丢弃。
此外张濯在信的末尾补充道:
「张濯无意刺探你的过去,只是希望能替你留好这份回忆,别轻易弄丢了它。」
「
人不能没有过去。」
郁仪翻开自己旧日书写的残稿,其中有她的半阙诗,是她离开松江之前写的。
「柳阴轻绾木兰舟,杯酒殷勤动别愁。」
那时,她对于尚不可知的未来,心中分外迷茫。
后面被人补了半阙,看字迹应该是张濯新续写的。
「此去但看江上月,清光犹照故园楼。」
字迹清隽,似乎是一蹴而就,没有思考过便落了笔。
郁仪的指尖轻轻触碰着这半阙诗,如同看到了那个灯下执笔的男人。
很多时候,郁仪不知道张濯会不会做她宦途上的同路者。
又或者说,他们同行的道路又能走多远。
她更不知道该不该因为政途理念的不一致,而选择或不选择一个人。
在半月前她答应张濯的那一天,她认为他们二人理应是同路者。
如今经过智化寺中所见所闻,郁仪意识到,张濯或许和她的观点有所背离。
他有他坚守的东西,他会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而郁仪只想做一个磊落坦荡的纯臣。这一点与张濯和而不同。
她不是没有质疑过、动摇过。
所以在这几日,她没有主动去找张濯,就是在思考这一点。
好在张耀也愿意给她这个时间。
他将选择权交给她,若她愿意来找他,长随才会把他的信转交给她。
若郁仪不来,那或许这封信,这句诗便再也不会被她看见。
这几日的很多时候,郁仪想问自己,她真的喜欢张濯吗?她到底是因为喜欢,还是被动接受了张濯给予她的好意。
此刻,看着张濯写的这半阙诗,郁仪也在忖度着自己的心意。
或许她欣赏的仅仅是张濯本身。
和他在宦途上的选择并不相干。
她喜欢的是他的谦卑退让,敏捷机慧。
还有他从来没有掩饰过的,对于感情的纯粹。
足够动人,足够珍贵。
郁仪想了想,还是摊开纸笔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会经几道手几个人都不知道,她也不好写太多心事,故而只交代了几件朝政上的事,最后在信尾补充两句让他照看好身体之类的话。
郁仪想,她的心思,张濯是可以明了的。
伞外是簇簇的落雪,雪野倒映着日光,又把四下里照得通亮。
她说完欲走,张濯便默默跟在她身后,一路为她撑着伞,却也不说话。
就这么走了几十步,郁仪又停了下来。
她好似有很多话想说,却到底没有说出口。
那一刻,张濯心中渐渐升起了一丝无力感。
正如郁仪所见,他如今早已不愿以君子自居,他们二人所求的东西亦不尽相同。
张濯从没想过,如今的自己,似乎踏上了一条离苏郁仪越来越远的道路。
她坦荡磊落,他小人行径。
好像苏郁仪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亮堂堂地摆在阳光下。
不知是从何时起,张濯告别的人不仅仅是过去的自己,还有苏郁仪。
潜意识里,张濯相信,如果苏郁仪完整地认识他,那么一定会恐惧、会厌恶、只想逃离。
如果说前一世横亘在他们二人之间的只有师徒身份的话,那么如今,还隔着一个张濯都无法直面的自己。
郁仪什么都没说,张濯也是。
他们在雪里站了很久,郁仪说:“那我走了。”
这一回,张濯只说了个好字。
他呼出的空气如同一团白雾,阻隔了他的视线。
郁仪的身影便消失在了雪中。
张濯再次走回东禅房,赵子息闻声从一堆行李中抬起头。
“你可想好了?”张濯问。
赵子息道:“是,我想好了。”
“你想要到陛下身边做事,你将会成为太后制约你父亲的一枚棋子。”
“我知道。”赵子息坐下来,真诚道,“我与我父亲虽为父子,但我从不认为自己和他是同路之人。我有我的道,他有他的欲。谁说我一定要沿着他的路走下去呢?“
说完这句,他顿了顿又道:“我父亲如今位高权重,多少人是他为眼中钉,我若重新回到固原关军中,只怕难逃一死,我既要活命,自然要走到那阳光下,紫禁城里才能自保。”
天寒地冻,他的两颊被冻得微红,眼睛却是明亮坚定的:“多谢张大人。”
张濯轻轻摇头:“我不是什么好人,把你从固原关外带回中自然也是有我的欲求。”他指了指桌上赵子息画的地图,“你为我绘制此图,我保你性命,如今我们也算是两清了。
眼前这个眉目清秀的少年,前一世和赵公绥一起死在了西四牌楼之外。
今生若他能留在皇帝身边,或许可以扭转他被他父亲牵连的命运。
张濯是洞若观火的旁观客,纵然他也常说自己本非君子,他内心深处的很多东西,依然没有改变。
犹怜草木青。
赵子息听罢却笑了:“张大人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是好人,可你既没有以我要挟我父亲,也没有强迫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若天底下的坏人都像张大人这样,当真可以说是四海承平了。”
张濯勾了勾唇:“承章,你知不知道一旦你去了陛下身边,势必会被太后所利用?”
“各取所需,我心中有数。”
张濯知道无须多言:“那走吧,张濯祝你心愿得偿。”
又几日,顺天府传来了新的消息。
那名死在东安坊观音庵的黄老头,终于有家人入京了。
来人是黄老头的儿子,今年刚过弱冠,名叫黄成一。
因为这件事是郁仪、秦酌和孟司记三人最先报的顺天府,所以他们三人也在顺天府见了黄成一的面。
他独自站在院子里,身上带着文人的书卷气,衣着虽不精致,却也不至于落魄,看得出日子过得还算说得过去。
黄成一才从义庄回来,应该是去认领黄老头尸体的。
他神色淡漠,脸上没有什么悲伤之色。只是按照仵作说的签了字,将这件事全权交给顺天府来处理,似乎入京一趟,只是为了处置黄老头的遗产。
私下里一问才知,黄老头性子古怪,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独来独往。
十年前和妻子和离之后,黄老头虽时常送钱给她和儿子,来往却越来越少。
今年不知是因为什么,接济妻儿的银两都是以别人的名义送回老家的,像是在害怕什么。
黄成一和这个父亲没有什么感情,甚至言语间有些轻蔑,说他抛妻弃子,这些年来只顾埋头于刻刀玉材间,两耳不闻窗外事已久,于家庭没有什么贡献可言。
听得秦酌颇为感慨,私下里对郁仪说:“对一个人的评价总得要分开来看,有的人生来是个好工匠,却未必是个好父亲。有些人在手艺上巧夺天工,生活上却不一定健谈,可见人实在是太复杂了。”
顺天府让郁仪、秦酌和孟司记带着黄成一去往黄老头在东安坊的宅子收拾遗物。
推开那扇吱吱呀呀的旧木门,黄老头的遗物其实已经被顺天府整理好了。
除了一些没有用完的木料玉材外,还有一个木匣。
顺天府的知事拿出一张纸,上头是黄老头的亲笔。
“这个木匣是从他床榻下面的暗格里找到的,藏得很深,我们差点就漏下了。他留了一封信在上面,他说如果有人看到了这封信,说明他已经不在人世了,他这些年的积蓄不多,希望看到这封信的人,能把这个木匣转交给他的儿子黄成一。”顺
天府的刘知事看向黄成一,“说得就是你吧。”
黄成一将信将疑地走上前:“留给我的,能是什么?”
他随手将盖子打开,里面竟然是大半匣金锭。
黄成一显然愣住了,下意识看向刘知事:“这......”
刘知事说:“这是黄老先生死前一天,独自去钱庄里换的金子。我们去问过钱庄的掌柜,他说黄老先生是带着一大袋子散碎银两来的,有成色不好的金子,有碎银子,还有些铜钱。黄老先生说全都化整为零,换成金子,这样便于携带。
“掌柜的为他为何要换钱,他说过几日他儿子应该要入京,这笔钱是给他儿子的,方便他儿子带走。掌柜的那时候还笑他,说多少年没和自己儿子往来了,怎么知道儿子会入京呢,那时黄老先生笑而未语。”
“显然那一天,他便已经知道自己命不久矣。”
刘知事眼中亦有动容之色:“我们已经在追查和他有来往的人,我们想或许是他仿造了什么东西,让他自己料定性命不保。”
秦酌与郁仪对视一眼,一个东西呼之欲出。
假圣旨。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凶手大费周章,除掉这么一个耄耋老人。
黄成一捧着这匣金子默默良久,骤然痛哭失声:“爹!”
不知他有多少年没喊过这个称呼了,眼泪随着这声呼唤汹涌而出。
在场众人都露出动容之色,而孟司记亦拿着手帕轻轻拭泪。
黄成一恳切地望着刘知事,悲不能抑:“你一定要为我爹报仇。”
刘知事微微颔首:“这是自然。”
或许在场众人里,有不少人都以为黄成一的态度,是因为这匣金子才能有如此转变。但郁仪想,这应该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有些人天生擅长爱人,或是甜言蜜语,或是柔情似水。
可世俗这场游戏里,也有人天生就是输家。
不善言辞、不善表达,甚至是笨口拙舌。
可这两种人,都有人的情意。
都有自己在意的人和事,只不过有人表达在外,有的人表达在内而已。
那日在场的人里,有的人好奇这匣金子到底有多少,有人揣度到底是什么神秘的作品害得黄老头丢了一条性命,还有人在猜凶手究竟是何人。
只有郁仪,握紧双拳,满眼苍凉。
凭什么有的人可以草菅人命?
凭什么有些人胆敢把百姓视作蝼蚁?
郁仪擅长共情,也擅长品味普通人最凡俗的心意。正因如此,她不敢去设想独自蹒跚前往钱庄钱的黄老先生,心里在想些什么。
她没有见过他,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甚至她认识他的那一天便是他的死期。
可郁仪还是如此地为他而悲伤。
她悲伤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太多人无助的,不能由自我掌控的命运。
如果把生与死都看作是命运的安排,那么凭什么有些人活该这么无声无息地被人除掉。
若命运本该承担苦难,又是什么导致百姓身上背负着如此深厚的苦难?
什么叫为民请命?
什么叫为民证道?
什么叫为万世开太平?
书中所学的字字句句,都如同一把又一把锋利的剑,凌迟着郁仪的心。
她希望自己手中的笔化为切金断玉的刀。
谁想要剥夺别人的性命?又是谁想要用手中的权满足自己的欲?
凡此人等,都该受她手中锋刃的审判。
报仇渐渐不再是郁仪心中最执拗的目标。
如果说“除尽世间大奸大恶之人”太过不切实际,那么郁仪愿意在这条路上流干自己最后一滴血。
这一年来,郁仪见到了太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回望身后的岁月,那些埋首于黄卷中乏味漫长的光阴,竟然是如此的单纯,如此的令人怀念。那时的她想得少、信得多。
可郁仪又无比庆幸自己能从故纸堆里站起身来。
她不要愚昧地被书本蒙蔽,她要亲自看看这个世界。
她要用自己的手,撕开正义的一线天光。
走出东安坊,郁仪微微抬起头看向冷冷的日光。
积雪未清,一地泥泞。
她的官靴踩在脏污的雪地上,风盈襟袖,胸怀滚烫,竟不觉得冷。
郁仪忖度片刻,还是想把假圣旨的事说给张濯,问问他是如何考量的。
自他们两人智化寺一别,郁仪也有三日没有见过张濯了。
他们同在紫禁城,却都各自有事要忙,除非有意相见,平日里能打照面的机会并不算多。
东安坊离张濯的府邸不远,她走了小半个时辰便到了。
张濯的府宅外今日倒显得有些冷清。
府中的长随认识郁仪:“苏给事好。”
郁仪嗯了声:“张大人在吗,我今日匆忙,没有来得及提前下拜帖。”
长随道:“苏给事来得不巧,张大人今日天明前离京了。”
“离京?”郁仪惊讶,“这是去哪了?“
“苏给事竞不知道吗?”长随也没有料到,“张大人去固原关了,听说和娘娘请示过,要去固原关督军。”
“何时回来?”郁仪问。
长随摇头:“不清楚,甚至奴才都不知道他能不能回京过年。’
他像是想到了什么:“哦对了,张大人留了东西给苏给事,他说若苏给事来便让我转交,若苏给事没来就暂且放一放。”
长随说罢抬出来两箱东西,解释道:“张大人说苏给事看了就懂了。”
他套了一辆马车帮郁仪把这两箱东西搬回了家。
关上门,郁仪独自坐在桌前,将这两口箱子里的东西取了出来。
竟是她在松江家中遗留的旧物。
有她看过的书,临过的碑帖,写过的没头没尾的文章和几阙残诗。
被分门别类地整理好,看得出是花了心思在上面的。
记忆纷至沓来,书卷泛起陈旧的墨香。
那些泛黄的记忆,随着这数年来没有过的气味,浮现在郁仪的眼前。
郁仪甚至能回想起那时自己到底在想什么。
她想报仇,想成为一个利国利民的人,想做一个纯粹的好人。
现在的她或许会觉得那时的自己有些可笑,但又无比怀念那时雄心勃勃的自己。
此外,张濯还为她留了一封信。
信中说收养郁仪的乳娘已经离世,这些东西若不收集起来便只能被丢弃。
此外张濯在信的末尾补充道:
「张濯无意刺探你的过去,只是希望能替你留好这份回忆,别轻易弄丢了它。」
「
人不能没有过去。」
郁仪翻开自己旧日书写的残稿,其中有她的半阙诗,是她离开松江之前写的。
「柳阴轻绾木兰舟,杯酒殷勤动别愁。」
那时,她对于尚不可知的未来,心中分外迷茫。
后面被人补了半阙,看字迹应该是张濯新续写的。
「此去但看江上月,清光犹照故园楼。」
字迹清隽,似乎是一蹴而就,没有思考过便落了笔。
郁仪的指尖轻轻触碰着这半阙诗,如同看到了那个灯下执笔的男人。
很多时候,郁仪不知道张濯会不会做她宦途上的同路者。
又或者说,他们同行的道路又能走多远。
她更不知道该不该因为政途理念的不一致,而选择或不选择一个人。
在半月前她答应张濯的那一天,她认为他们二人理应是同路者。
如今经过智化寺中所见所闻,郁仪意识到,张濯或许和她的观点有所背离。
他有他坚守的东西,他会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而郁仪只想做一个磊落坦荡的纯臣。这一点与张濯和而不同。
她不是没有质疑过、动摇过。
所以在这几日,她没有主动去找张濯,就是在思考这一点。
好在张耀也愿意给她这个时间。
他将选择权交给她,若她愿意来找他,长随才会把他的信转交给她。
若郁仪不来,那或许这封信,这句诗便再也不会被她看见。
这几日的很多时候,郁仪想问自己,她真的喜欢张濯吗?她到底是因为喜欢,还是被动接受了张濯给予她的好意。
此刻,看着张濯写的这半阙诗,郁仪也在忖度着自己的心意。
或许她欣赏的仅仅是张濯本身。
和他在宦途上的选择并不相干。
她喜欢的是他的谦卑退让,敏捷机慧。
还有他从来没有掩饰过的,对于感情的纯粹。
足够动人,足够珍贵。
郁仪想了想,还是摊开纸笔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会经几道手几个人都不知道,她也不好写太多心事,故而只交代了几件朝政上的事,最后在信尾补充两句让他照看好身体之类的话。
郁仪想,她的心思,张濯是可以明了的。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1/1442/296817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