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乡试结束,湖上论道(求订阅)
推荐阅读:顶罪为奴后,真千金让全家挫骨扬灰、苟道修仙,从种田开始、剑妈快来,看我浩然天下、小娇娇要出嫁,高冷指挥官急红了眼、偷我人生?给给给,真福宝不稀罕、火影:为了回家,被迫开启无限月读、全民:转职失败?开局掠夺SSS级天赋!、玩个养成游戏,女友怎么成剑仙了?、末世:开局觉醒SSS级天赋雷电法王、开局三个老婆,先当土皇,再当君、
第122章乡试结束,湖上论道(求订阅)
乡试阅卷的重点,便是第一场的试卷。
可以说,第一场考试的内容,基本已经决定本科乡试取中哪些人了。
即使沈墨等考官加班加点地进行阅卷,想审核完第一场的所有试卷,也至少需要十天之久,而往年乡试,起码要十五天到二十天。
沈墨考虑到时间紧张,没有多在谢文渊的文章上浪费时间。
目前来看,谢文渊的文章质量,在他现在所审阅的卷子中,确实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因此,他将此卷暂时单独放在一边,继续审阅。
而乡试第二场丶第三场,基本上是走过场。
即使如此,参加乡试的生员也不敢大意,老老实实答完所有的题目。
九月初六,乡试第三场落下惟幕,
徐青和大部分考生一样,在中午便提前离开了考场。
只有一些第一场没发挥好的考生,仍在第三场做最后的挣扎,一定要在第三场做出弥补,哪怕他们内心明白,其实于事无补。
事实上,只有第一场就被取中的卷子,才会被工作量繁重的考官,审阅后面两场考试的内容。
所以,第一场没发挥好,大概率第二丶三场再如何努力,也不会再次进入到考官的视线当中。
毕竟乡试名次出来之后的「磨勘」,也只是检查取中的考生试卷,而不是检查没取中的。
另外,主考官有搜落卷的权力,但轻易不会动用。
不同于绝大部分考生的心事重重,徐青走出来,神态轻松,似乎一点都不担心乡试的名次。
冯芜等人早在外面迎接等候。
这时候,旁边一个中年文士走过来,与徐青一般,同样神态从容,没有那种考完试之后的患得患失。
「谢叔叔。」冯芜率先打招呼。
经过冯芜介绍,徐青才知晓,这位中年文士叫「谢泉」,字文渊。
「徐公明,方便找个地方小酌一番吗?」
冯芜咳嗽一声:「谢叔叔,他有要事,打算先回江宁府。」
乡试名次出来之后,黄报会直接加急送到考生的户籍所在地,并且会在各府和省城进行公示,因此徐青回江宁府,也不妨碍他第一时间知晓自己的名次。
此外,应天府到底不是他老巢,乡试结束之后,立即回去,也能防止自己名落五经魁之后,遭到暗算。
而且九月初九正是衍空和古无极决斗的日子。
两大高手决战,这等好戏,徐青当然不会错过。
谢泉笑道:「反正我左右无事,跟着你们一起去,怎麽样?』
冯芜看了看徐青。
徐青:「谢先生想去江宁府自然是可以的,只是徐某生怕招待不周,怠慢了你。」
「哈哈,那就说定了,我跟你一起走。」
冯芜:「..—」
不过,她这次也是不跟徐青回江宁府的,毕竟还没定亲过门。即使现在,她出来也是男装打扮。
另外,徐青乡试结束之后,不适合去见她父亲,免得给人留下攻许的把柄。
即使乡试之前,徐青也没去正式拜会过冯西风,更别提去见沈墨了。
至于在丹溪翁居所见面的事,并不是在大庭广众下见面。
知晓的人本来就很少。
再加上,复社如今在应天府底层读书人中间,很有舆论煽动力,徐青虽然身在考场,也吩咐苏怜卿以及复社其他没有参加乡试的骨干成员,注意舆情的引导。
舆论阵地,自己不去占领,就会留给别人。
为了防止还有人搞事,徐青特意在乡试前,编排了许多似真似假的谣言,以劲爆吸引眼球为主,如此一来,即使有针对他的谣言,也会淹没在众多谣言中,
威力大减。
总之,不论结果如何。
他先做到自己这边该做的事。
徐青和冯芜分别,带着法月丶谢泉等人,走上回程的路。
上了黑水湖的一艘客船,谢泉终于找到闲暇时机,问道:「公明,你那四书题写的什麽,可还记得?」
徐青笑了笑:「谢先生便是为了此事一直纠结?」
谢泉:「我等不及乡试排名出来,想要对你的文章先一睹为快。」
徐青:「算了吧,朝廷取中文章,自有公论。而且晚生也记不得自己做了什麽文章。」
谢泉:「那你听听莪的?」
徐青摆手:「不必了。」
谢泉道:「你这人真无趣。」
徐青笑道:「文章,小道耳。天文地理,古今兴衰,我都想向先生请教一二,不知先生愿意麽?」
谢泉闻言,眼晴一亮,说道:「我知晓何丶吴两人上的那篇『改稻为桑』的奏章,实际上是你在背后操刀。足见公明你颇有理财之道,不知你对『日中而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一题怎麽看?」
徐青微微沉吟。
这段话是《易经.系辞》所出,在徐青前世,晚清时期,曾作为了科举考试中一道考题。
当时晚清的社会形势,比现在的大虞朝更加复杂,变法的需求更强烈。
而这段话,恰恰揭露的便是古代经济活动的本质,亦是如今时代,各阶层对商业经济活动达成的一个共识认知。
徐青沉吟一会之后,说道:「谢先生可知,国朝初年,七品官员一年俸禄多少?」
谢泉博通古今,信口拈来道:「九十石米,如今也是这般。」
徐青:「那国朝初年,九十石米,折合多少银子?」
「五百文钱,至于多少银子,倒是不清楚。」
白银作为货币的主流,乃是近百年的事,到如今尤甚。这也是首辅即将推行一条鞭法的原因。
因为以前大虞朝白银少,现在白银多。
徐青微微一笑,「那谢先生可知,国朝初年,应天府当时尚是京城,一座像样的一进一出的宅院,价值多少白银?」
「大约两百两吧。」谢泉凭记忆,找到一篇关于此事的前人手札,说出个大概数字。
「如今呢?」
「起码五百两。」谢泉沉吟一会道。
「为何以前作为都城,反而价格还不如现在?」
「莫非是银子不值钱了?」
徐青悠悠道:「国朝初年,家有千两白银,可为一县巨富。到如今,千两身家,还不够捐一个巡检。然,百姓手中的银子,不见得比国朝初年多。」
「可是朝廷每年入库的白银,较国朝初年,并无太多的提升。」
「但天下的白银确实变多了,只是不在朝廷手里,也不在百姓手里,而在天下豪右势家手里。」
豪右指的是占有大量田产的家族,势家指有权势的人家。
他们可以是世家,可以是士族,可以是豪强———·
但本质上,都是占据了大量田产的家族,或者颇有权势。
徐青话锋一转,接着道:「白银增多,不是国朝有许多银矿,而是通过丝绸茶叶等贸易,将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进入本朝国土。
以往这些生意是豪右势家主导,所以白银在他们手里,改稻为桑,背后的本质是,将这生意的主导权从豪右势家手里中夺回来。使白银流入国库,从而惠及天下万民。」
「公明出此策,竟是有如此深远的用意,我还以为此策的关键是为朝廷增加财赋,没想到还有这一层。」谢泉对理财之道,不是很理解。他更擅长权势争斗,为人幕僚,出谋划策。
现在徐青这麽一说,他才发现,世间的斗争,不局限于权势,还有更深远的东西在内。
徐青叹了口气,说道:「这是理想情况,实际上是朝廷即使改稻为桑成功,
白银也不可能流入民间,惠及天下万民。」
「为何?」
徐青:「谢先生难道不明白本朝官员的行事作风。白花花的银子,哪怕下了圣旨,也不可能便宜给老百姓。然而白银作为主流货币是大势。老百姓没有白银,就得拿自己的东西去换白银。如此下来,贫者越贫,富者越富。那是可以想像的———
谢泉知晓徐青很多东西没有说透,但他这样的聪明人,一经点拨,哪里不能明白徐青的意思。
官绅豪强手里白银多,自然会想办法推行一条鞭法这样的政令,用白银取代粮食等实物税。
百姓没有白银交税,就得找官绅豪强兑换白银。
届时——·
「难怪首辅的一条鞭法提出之后,没有受到多少阻力。』
此法,在数十年前推行过,但当时阻力不小,很快废止。这次首辅提出之后,反而阻力很小。
因为那时候,官绅豪强手里的白银远不及现在多。
谢泉此前还以为是首辅揽权成功,所以能以自身的威权成功变法,没想到还有一层他此前未曾想到的道理。
他其实是一叶障目,认为变法成功的关键,在于君,在于相,在于军队。
谢泉往一层继续想下去,即使明知此事是祸根,首辅和陛下也不会拒绝,因为一旦推行下去,国库必然充盈。
有了钱,就能强军,就能办大事,就能加强中枢的权力。
无非是再苦一苦百姓罢了。
而且天下各省的实情也不一样。
如南直隶,多有纺织厂以及各类娱乐行业,商品繁多,所以许多普通人也能挣到白银。
但还有许多省份,哪怕颇有田产的地主,手里都未必有多少白银。
一条鞭法在南直隶可以是施行,放在其他地方,只怕很容易变为恶政。
往深处想,南直隶本身就要承担漕粮以及原有的粮食赋税,换成白银,反而有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
他往更深一层想,无论改稻为桑成功与否,徐青顶多是伤本地豪绅之心,却不会伤乡人之心。
并且,此事也成了徐青的一道护身符。
「南直隶这些豪绅一开始会对徐青有敌意,但变法对他们的好处慢慢显现出来之后,这些人的立场肯定会转变的。徐公明只要能扛过前期的压力,收获反而会无比惊人。」
因为不是每个豪绅都能理解到这些东西,甚至大部分都无法理解,可是一旦变法对他们的好处出现,他们的立场天然会转变过去。
但是朝廷的官员不一样,他们本就不乏聪明人,甚至连首辅都大概已经明白了这些事,只是限于立场,不会顾及到底层的百姓。
何况在大虞朝的上位者看来,只要饿不死人,大虞朝的百姓怎麽会造反。
反倒是那些地方豪绅,一旦有了实力,就想和中枢作对。
中枢不自强,就会被地方轻视,造成动乱。
一旦出现动乱,百姓才是最惨的。
谢泉拱手道:「公明,你说这些事,当真如拨云见月,醍醐灌顶。我感觉这些年,忙忙碌碌,都是白活了。」
徐青:「我说的事,也不算得准。纸上谈兵而已。」
他确实是这样想的。
他的观点,亦不过是前世许多史学家丶经济学家的总结,甚至许多东西,他现在也理解不透彻。
因为社会活动是复杂且不断变化的。
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真切切体会到一些道理。
一个人,能对天下做的事是有限的。
诚然,英雄可以创造时势,却也是迎合了天下大部分人的心里愿景,才有这个时势。
臂如当年蒋公北伐,迎合了天下人的愿景,所到之处,皆是勃勃生机。
到后来,雄兵数百万,兵精粮足,却逆天下心,结果便是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
而徐青现在能做的便是驾驭小舟,在海涛之中,不受倾覆。
只有不断变强,才能将小舟打造成大船,抗击大风大浪,并保护更多的人。
一人之勇,一人之智,顶多独善其身而已。
众人之勇,众人之智,才可兼济天下。
然,对于徐青而言不能独善其身,便不可能有后面的事。
他终归是俗人丶中人,而非天降猛男。
好在,他有挂,使他区别于了普通人。
谢泉被徐青打开了眼界格局,反而有些心灰意冷。
他只觉得自己过去数十年所学,竟然无用了。
即使进入官场又如何?
徐青的话,拨云见月,亦是一盆冷水,浇灭他火热的壮志。
徐青见状,洒然道:「谢先生,我复社的主旨是以经世致用,救济斯民为主,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是我等都是年轻人,毫无见识。若是谢先生感兴趣,到了江宁府,可以对我复社,多做批评斧正。
谢泉在应天府已经对复社颇有耳闻,而复社的老巢在江宁府,徐青又是社团的坐馆。
他现在对徐青兴趣极大,对于复社更是有兴趣了。
何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他这种颇有志向的士大夫,有着非凡的吸引力。
实际上,读书人不一定忠君,但有良知的读书人,往往心里怀过天下大同的梦想。
大虞朝甚至有贪官污吏死在抗洪抢险的大堤上。
哪怕修筑大堤的钱,他们也贪过。
人是复杂多面的。
纯粹的善或者恶,反而是稀少的。
接下来,徐青和谢泉更加相谈甚欢。
谢泉甚至觉得,徐青这样的人,参加乡试,那是乡试的荣幸,也是制度下的无奈之举。
圣贤曾云,「大块假我以文章。」
以天地自然,芸芸众生为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他以前,没到这种境界啊,还停留在雕章琢句的阶段。
徐青亦暗自松了口气。
拉谢泉下水,哪怕他被逼得跑路,复社明面上的架构,也能维持下去。
严山做事情行,但不能对复社提供理论支持。
等复社真正成为南直隶首屈一指的大社团,理论建设是一定要跟上的。但这样的人才,无一不是各大书院的中流砥柱,哪里好忽悠。
只能说谢泉自己送上门,徐青不收都不行。
有了谢泉这等名士站台,徐青还可以藉助谢泉的名头,招揽中层的读书人,
团结更多的士林力量。
其实也是徐青的气候快出来了。
他现在有点昔年曹刘前期给大佬当小弟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有了自己的班底。
只要这班底的根子在,往后哪怕再如何风雨飘摇,都能熬下去,一等风雨消散,种子便能再度播下去,生根发芽。
两人在湖上交流,谈兴越来越浓。
甚至谢泉喝多了,还打算和徐青拜把子。
徐青说了冯西风那边的事。
谢泉还浑不在意,以后各论各的。
大不了,徐青升一辈,叫冯西风老哥。
徐青知晓这纯属醉后之语,没有搭理。
走完水路,过了山道和平路的官道,徐青一行回到江宁府,发现城里来了许多江湖人。
郭壮前来迎接,说了原因。
这次衍空和古无极的决斗,乃是南直隶江湖近来风头最盛的一件大事。
尤其是古无极,自北面来,挑了不少南方门派,从无败绩。
如今风头无两。
衍空住持于是联合郭壮,以官府的名义,卖了不少观战牌。
到时候,手持观战牌,才能进入金光寺观看两人的决斗,而且还得免责状。
到时候,观战出了意外,可不能找金光寺的麻烦。
饶是如此,也有许多江湖好汉花钱买观战牌。
徐青听得脸上一抽。
衍空老和尚但凡把搞钱的心思用在练武上,都不至于要炼化红月禅师的舍利子才能神魂「显形」
南直隶江湖的风气,怕是从此要败坏了!
等他根基稳固之后,一定要开个南直隶武道大会,狠狠捞一把。
人均一份修炼的秘药才能入场,一个都不能少!
乡试阅卷的重点,便是第一场的试卷。
可以说,第一场考试的内容,基本已经决定本科乡试取中哪些人了。
即使沈墨等考官加班加点地进行阅卷,想审核完第一场的所有试卷,也至少需要十天之久,而往年乡试,起码要十五天到二十天。
沈墨考虑到时间紧张,没有多在谢文渊的文章上浪费时间。
目前来看,谢文渊的文章质量,在他现在所审阅的卷子中,确实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因此,他将此卷暂时单独放在一边,继续审阅。
而乡试第二场丶第三场,基本上是走过场。
即使如此,参加乡试的生员也不敢大意,老老实实答完所有的题目。
九月初六,乡试第三场落下惟幕,
徐青和大部分考生一样,在中午便提前离开了考场。
只有一些第一场没发挥好的考生,仍在第三场做最后的挣扎,一定要在第三场做出弥补,哪怕他们内心明白,其实于事无补。
事实上,只有第一场就被取中的卷子,才会被工作量繁重的考官,审阅后面两场考试的内容。
所以,第一场没发挥好,大概率第二丶三场再如何努力,也不会再次进入到考官的视线当中。
毕竟乡试名次出来之后的「磨勘」,也只是检查取中的考生试卷,而不是检查没取中的。
另外,主考官有搜落卷的权力,但轻易不会动用。
不同于绝大部分考生的心事重重,徐青走出来,神态轻松,似乎一点都不担心乡试的名次。
冯芜等人早在外面迎接等候。
这时候,旁边一个中年文士走过来,与徐青一般,同样神态从容,没有那种考完试之后的患得患失。
「谢叔叔。」冯芜率先打招呼。
经过冯芜介绍,徐青才知晓,这位中年文士叫「谢泉」,字文渊。
「徐公明,方便找个地方小酌一番吗?」
冯芜咳嗽一声:「谢叔叔,他有要事,打算先回江宁府。」
乡试名次出来之后,黄报会直接加急送到考生的户籍所在地,并且会在各府和省城进行公示,因此徐青回江宁府,也不妨碍他第一时间知晓自己的名次。
此外,应天府到底不是他老巢,乡试结束之后,立即回去,也能防止自己名落五经魁之后,遭到暗算。
而且九月初九正是衍空和古无极决斗的日子。
两大高手决战,这等好戏,徐青当然不会错过。
谢泉笑道:「反正我左右无事,跟着你们一起去,怎麽样?』
冯芜看了看徐青。
徐青:「谢先生想去江宁府自然是可以的,只是徐某生怕招待不周,怠慢了你。」
「哈哈,那就说定了,我跟你一起走。」
冯芜:「..—」
不过,她这次也是不跟徐青回江宁府的,毕竟还没定亲过门。即使现在,她出来也是男装打扮。
另外,徐青乡试结束之后,不适合去见她父亲,免得给人留下攻许的把柄。
即使乡试之前,徐青也没去正式拜会过冯西风,更别提去见沈墨了。
至于在丹溪翁居所见面的事,并不是在大庭广众下见面。
知晓的人本来就很少。
再加上,复社如今在应天府底层读书人中间,很有舆论煽动力,徐青虽然身在考场,也吩咐苏怜卿以及复社其他没有参加乡试的骨干成员,注意舆情的引导。
舆论阵地,自己不去占领,就会留给别人。
为了防止还有人搞事,徐青特意在乡试前,编排了许多似真似假的谣言,以劲爆吸引眼球为主,如此一来,即使有针对他的谣言,也会淹没在众多谣言中,
威力大减。
总之,不论结果如何。
他先做到自己这边该做的事。
徐青和冯芜分别,带着法月丶谢泉等人,走上回程的路。
上了黑水湖的一艘客船,谢泉终于找到闲暇时机,问道:「公明,你那四书题写的什麽,可还记得?」
徐青笑了笑:「谢先生便是为了此事一直纠结?」
谢泉:「我等不及乡试排名出来,想要对你的文章先一睹为快。」
徐青:「算了吧,朝廷取中文章,自有公论。而且晚生也记不得自己做了什麽文章。」
谢泉:「那你听听莪的?」
徐青摆手:「不必了。」
谢泉道:「你这人真无趣。」
徐青笑道:「文章,小道耳。天文地理,古今兴衰,我都想向先生请教一二,不知先生愿意麽?」
谢泉闻言,眼晴一亮,说道:「我知晓何丶吴两人上的那篇『改稻为桑』的奏章,实际上是你在背后操刀。足见公明你颇有理财之道,不知你对『日中而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一题怎麽看?」
徐青微微沉吟。
这段话是《易经.系辞》所出,在徐青前世,晚清时期,曾作为了科举考试中一道考题。
当时晚清的社会形势,比现在的大虞朝更加复杂,变法的需求更强烈。
而这段话,恰恰揭露的便是古代经济活动的本质,亦是如今时代,各阶层对商业经济活动达成的一个共识认知。
徐青沉吟一会之后,说道:「谢先生可知,国朝初年,七品官员一年俸禄多少?」
谢泉博通古今,信口拈来道:「九十石米,如今也是这般。」
徐青:「那国朝初年,九十石米,折合多少银子?」
「五百文钱,至于多少银子,倒是不清楚。」
白银作为货币的主流,乃是近百年的事,到如今尤甚。这也是首辅即将推行一条鞭法的原因。
因为以前大虞朝白银少,现在白银多。
徐青微微一笑,「那谢先生可知,国朝初年,应天府当时尚是京城,一座像样的一进一出的宅院,价值多少白银?」
「大约两百两吧。」谢泉凭记忆,找到一篇关于此事的前人手札,说出个大概数字。
「如今呢?」
「起码五百两。」谢泉沉吟一会道。
「为何以前作为都城,反而价格还不如现在?」
「莫非是银子不值钱了?」
徐青悠悠道:「国朝初年,家有千两白银,可为一县巨富。到如今,千两身家,还不够捐一个巡检。然,百姓手中的银子,不见得比国朝初年多。」
「可是朝廷每年入库的白银,较国朝初年,并无太多的提升。」
「但天下的白银确实变多了,只是不在朝廷手里,也不在百姓手里,而在天下豪右势家手里。」
豪右指的是占有大量田产的家族,势家指有权势的人家。
他们可以是世家,可以是士族,可以是豪强———·
但本质上,都是占据了大量田产的家族,或者颇有权势。
徐青话锋一转,接着道:「白银增多,不是国朝有许多银矿,而是通过丝绸茶叶等贸易,将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进入本朝国土。
以往这些生意是豪右势家主导,所以白银在他们手里,改稻为桑,背后的本质是,将这生意的主导权从豪右势家手里中夺回来。使白银流入国库,从而惠及天下万民。」
「公明出此策,竟是有如此深远的用意,我还以为此策的关键是为朝廷增加财赋,没想到还有这一层。」谢泉对理财之道,不是很理解。他更擅长权势争斗,为人幕僚,出谋划策。
现在徐青这麽一说,他才发现,世间的斗争,不局限于权势,还有更深远的东西在内。
徐青叹了口气,说道:「这是理想情况,实际上是朝廷即使改稻为桑成功,
白银也不可能流入民间,惠及天下万民。」
「为何?」
徐青:「谢先生难道不明白本朝官员的行事作风。白花花的银子,哪怕下了圣旨,也不可能便宜给老百姓。然而白银作为主流货币是大势。老百姓没有白银,就得拿自己的东西去换白银。如此下来,贫者越贫,富者越富。那是可以想像的———
谢泉知晓徐青很多东西没有说透,但他这样的聪明人,一经点拨,哪里不能明白徐青的意思。
官绅豪强手里白银多,自然会想办法推行一条鞭法这样的政令,用白银取代粮食等实物税。
百姓没有白银交税,就得找官绅豪强兑换白银。
届时——·
「难怪首辅的一条鞭法提出之后,没有受到多少阻力。』
此法,在数十年前推行过,但当时阻力不小,很快废止。这次首辅提出之后,反而阻力很小。
因为那时候,官绅豪强手里的白银远不及现在多。
谢泉此前还以为是首辅揽权成功,所以能以自身的威权成功变法,没想到还有一层他此前未曾想到的道理。
他其实是一叶障目,认为变法成功的关键,在于君,在于相,在于军队。
谢泉往一层继续想下去,即使明知此事是祸根,首辅和陛下也不会拒绝,因为一旦推行下去,国库必然充盈。
有了钱,就能强军,就能办大事,就能加强中枢的权力。
无非是再苦一苦百姓罢了。
而且天下各省的实情也不一样。
如南直隶,多有纺织厂以及各类娱乐行业,商品繁多,所以许多普通人也能挣到白银。
但还有许多省份,哪怕颇有田产的地主,手里都未必有多少白银。
一条鞭法在南直隶可以是施行,放在其他地方,只怕很容易变为恶政。
往深处想,南直隶本身就要承担漕粮以及原有的粮食赋税,换成白银,反而有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
他往更深一层想,无论改稻为桑成功与否,徐青顶多是伤本地豪绅之心,却不会伤乡人之心。
并且,此事也成了徐青的一道护身符。
「南直隶这些豪绅一开始会对徐青有敌意,但变法对他们的好处慢慢显现出来之后,这些人的立场肯定会转变的。徐公明只要能扛过前期的压力,收获反而会无比惊人。」
因为不是每个豪绅都能理解到这些东西,甚至大部分都无法理解,可是一旦变法对他们的好处出现,他们的立场天然会转变过去。
但是朝廷的官员不一样,他们本就不乏聪明人,甚至连首辅都大概已经明白了这些事,只是限于立场,不会顾及到底层的百姓。
何况在大虞朝的上位者看来,只要饿不死人,大虞朝的百姓怎麽会造反。
反倒是那些地方豪绅,一旦有了实力,就想和中枢作对。
中枢不自强,就会被地方轻视,造成动乱。
一旦出现动乱,百姓才是最惨的。
谢泉拱手道:「公明,你说这些事,当真如拨云见月,醍醐灌顶。我感觉这些年,忙忙碌碌,都是白活了。」
徐青:「我说的事,也不算得准。纸上谈兵而已。」
他确实是这样想的。
他的观点,亦不过是前世许多史学家丶经济学家的总结,甚至许多东西,他现在也理解不透彻。
因为社会活动是复杂且不断变化的。
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真切切体会到一些道理。
一个人,能对天下做的事是有限的。
诚然,英雄可以创造时势,却也是迎合了天下大部分人的心里愿景,才有这个时势。
臂如当年蒋公北伐,迎合了天下人的愿景,所到之处,皆是勃勃生机。
到后来,雄兵数百万,兵精粮足,却逆天下心,结果便是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
而徐青现在能做的便是驾驭小舟,在海涛之中,不受倾覆。
只有不断变强,才能将小舟打造成大船,抗击大风大浪,并保护更多的人。
一人之勇,一人之智,顶多独善其身而已。
众人之勇,众人之智,才可兼济天下。
然,对于徐青而言不能独善其身,便不可能有后面的事。
他终归是俗人丶中人,而非天降猛男。
好在,他有挂,使他区别于了普通人。
谢泉被徐青打开了眼界格局,反而有些心灰意冷。
他只觉得自己过去数十年所学,竟然无用了。
即使进入官场又如何?
徐青的话,拨云见月,亦是一盆冷水,浇灭他火热的壮志。
徐青见状,洒然道:「谢先生,我复社的主旨是以经世致用,救济斯民为主,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是我等都是年轻人,毫无见识。若是谢先生感兴趣,到了江宁府,可以对我复社,多做批评斧正。
谢泉在应天府已经对复社颇有耳闻,而复社的老巢在江宁府,徐青又是社团的坐馆。
他现在对徐青兴趣极大,对于复社更是有兴趣了。
何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他这种颇有志向的士大夫,有着非凡的吸引力。
实际上,读书人不一定忠君,但有良知的读书人,往往心里怀过天下大同的梦想。
大虞朝甚至有贪官污吏死在抗洪抢险的大堤上。
哪怕修筑大堤的钱,他们也贪过。
人是复杂多面的。
纯粹的善或者恶,反而是稀少的。
接下来,徐青和谢泉更加相谈甚欢。
谢泉甚至觉得,徐青这样的人,参加乡试,那是乡试的荣幸,也是制度下的无奈之举。
圣贤曾云,「大块假我以文章。」
以天地自然,芸芸众生为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他以前,没到这种境界啊,还停留在雕章琢句的阶段。
徐青亦暗自松了口气。
拉谢泉下水,哪怕他被逼得跑路,复社明面上的架构,也能维持下去。
严山做事情行,但不能对复社提供理论支持。
等复社真正成为南直隶首屈一指的大社团,理论建设是一定要跟上的。但这样的人才,无一不是各大书院的中流砥柱,哪里好忽悠。
只能说谢泉自己送上门,徐青不收都不行。
有了谢泉这等名士站台,徐青还可以藉助谢泉的名头,招揽中层的读书人,
团结更多的士林力量。
其实也是徐青的气候快出来了。
他现在有点昔年曹刘前期给大佬当小弟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有了自己的班底。
只要这班底的根子在,往后哪怕再如何风雨飘摇,都能熬下去,一等风雨消散,种子便能再度播下去,生根发芽。
两人在湖上交流,谈兴越来越浓。
甚至谢泉喝多了,还打算和徐青拜把子。
徐青说了冯西风那边的事。
谢泉还浑不在意,以后各论各的。
大不了,徐青升一辈,叫冯西风老哥。
徐青知晓这纯属醉后之语,没有搭理。
走完水路,过了山道和平路的官道,徐青一行回到江宁府,发现城里来了许多江湖人。
郭壮前来迎接,说了原因。
这次衍空和古无极的决斗,乃是南直隶江湖近来风头最盛的一件大事。
尤其是古无极,自北面来,挑了不少南方门派,从无败绩。
如今风头无两。
衍空住持于是联合郭壮,以官府的名义,卖了不少观战牌。
到时候,手持观战牌,才能进入金光寺观看两人的决斗,而且还得免责状。
到时候,观战出了意外,可不能找金光寺的麻烦。
饶是如此,也有许多江湖好汉花钱买观战牌。
徐青听得脸上一抽。
衍空老和尚但凡把搞钱的心思用在练武上,都不至于要炼化红月禅师的舍利子才能神魂「显形」
南直隶江湖的风气,怕是从此要败坏了!
等他根基稳固之后,一定要开个南直隶武道大会,狠狠捞一把。
人均一份修炼的秘药才能入场,一个都不能少!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1/1526/112365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