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征收秋粮的智慧!李郁领先200年
推荐阅读:世子稳重点、让你当闲散驸马,你成至强武圣?、高武末世:从不修炼开始变强、谍战:我成了最大的特务头子、网游:神级刺客,我即是暗影!、寒门宰相、拯救诸天单身汉、重生八一渔猎西北、开局一把斩魄刀,打造最强雾隐村、风吟武门、
苗有林将第2军团的人事调整情况,书面呈报了李郁。
李郁看完了,批阅“知道了”。
风淡云轻!
最近天气晴朗,正是秋收的好时节。
经济大臣范京把麾下所有人手全部撒了出去,征收皇粮。征粮结束之日,就是西线战事开打之日。
目前各地坚决打击清军的越境袭击破坏,为秋收护航。
为了震慑清军,
各军团甚至把打死的绿营兵首级砍下来戳在树枝上,竖在双方的中间地带。
俘虏则是押送去了马钢。
露天挖矿没有技术含量,只需苦力。百斤消耗一窝头,很划算。
不怕俘虏们不卖力,旁边有鞭子和钢刀呢。干活效率比江宁籍工人高多了。
……
一队空船,行驶在吴淞江上。
首船挂着旗帜:统征皇粮!
“前面停泊。”
“是。”
船头发号施令的是经济大臣麾下的一名文书,站在他旁边的是一名临时征调而来的商铺伙计。
这种奇怪的搭配方式是李郁的发明。
伙计只管称量登记百姓的交粮数量。按日拿工钱,每日4钱银子,包三餐,待遇不错。
船队靠岸后,2个原衙役带领着临时招募的壮丁。
一路敲着锣,举着“统征秋粮”的旗帜,沿路吆喝。
“交皇粮喽。”
见到官差催粮,
一个月前就陆续得到通知的松江府安亭镇农户们赶紧扛起麻袋,装上独轮车。
……
2个月前,
李郁就开始布置此事,要求每亩田交纳60斤稻米。
这个数字是经过实地考察和精密计算的。
清朝,江南的水稻亩产量大致是450斤。
按照丰年江南的米价算,一石米(120斤)在2.2两左右。一亩地的总收成就是8两余。
乾隆时期,
实行的是实物粮和银子相结合的收取方式。
如果全部折算成银子的话,相当于对于每亩地征收7钱3分银子,外加徭银2钱1分,总计每亩交银9钱4分。(1两=10钱,1钱=10分。)
9钱4分,大致相当于每亩地收入的九分之一。
听起来这个比例似乎也还行,属于可承受的负担。家里种过田的人都懂!
……
但我大清自有国情。
还有火耗、平余、某捐之类的中间环节,最终实际上每亩地所需交银,是要达到1两5钱的。
这其中还有一个巨大的不确定因素。
地方官可能会玩一玩金融手段,少收实物米,多收现银。
农夫手里没有现银。就必须把米先送去米铺子换成现银然后再交税。
里外里一折腾,又是扒下一层血淋淋的皮。
更有甚者,只能从米铺子换来铜钱。
然后官府宣布只收银子。农夫们就必须去钱庄拿铜钱换银子,再被扒一层皮。
其中痛苦,只能忍气吞声。
【数据参照《清史稿》和《赋税全书》,写历史文一旦涉及客观数据很头疼,不精确没有真实感,精确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作者君也算是理解了历史分类大神多灾多难,命运多舛的原因。】
……
清廷大概征收每亩地收成的六分之一。
吴王大概征收每亩地收成的七分之一不到。
另外,清廷会玩金融,吴王不会玩金融,吴王只收稻米。
所以吴王的60斤米是实打实的。
李郁基于大清国情、民众心理、还有历史实情敲定的这个数字。
既能展现自己的宽仁,和清廷形成对比。又不至于过于宽仁,被百姓怀疑是不是傻?
古人早就说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你要是只收30斤,百姓会害怕的。要么怀疑李郁脑子进水,要么觉得李郁的路肯定走不远。
这其中的逻辑看似荒诞,实则很合理!
……
村公所按照之前厘定的田亩数量,给每户下发了加盖红章的一张执照:民户交粮凭证。
还挨家挨户的通知:
届时锣一响,船一到,自己麻溜地去交粮。
当场交,当场清。
清了,今年你就不需要和官府再打交道了。
若是拖延误了时辰,对不住。
自己需要把粮食交到指定的地点去,过期不到,全家充军,咔咔咔。
……
安亭镇,
七宝村的吴老六带着全家人推着几辆独轮车疯狂的奔跑。
村公所的人说了:
前20位交粮的有奖励。
他咬着牙,操控独轮车狂飙田埂,急速甩尾多次,终于领先一步赶到了河边。
“军爷,我要交粮。”
“凭证?”
吴老六赶紧掏出折迭的好好的交粮凭证,递上去。
“过称。”
吴老六家有12亩地,条件中等,好在家里孩子不多,日子倒也凑合。
【以当时生产力计算,一亩田的粮食产出勉强够养活一个壮劳动力。】
过称的伙计大声报道:
“720斤,过。”
收完粮,文书在那张纸上盖了一个红章:
“1776,完税证明。”
吴老六小心翼翼折迭好,包进油纸布里塞入怀里,转身欲走。
“老乡别走,你的奖品。”
一把崭新的长柄锄头,淬火钢口一看就很结实。木柄上还烙了一行黑字:积极交粮户!
烙字工序并不麻烦。
马钢的人找了块铁,仿照活字印刷。
烧红了在木柄上轻轻一按,字样就出来了。
……
吴老六眉开眼笑,妈的,居然见到回头钱了。真他娘的开天辟地第一次!
突然,他想起了一件事:
“军爷,你们还没问我名字户籍呢?得在鱼鳞册上勾掉。”
一名官爷,严肃的说:
“不必了。王爷有令,以后不看鱼鳞册。村公所挨家挨户瞧一眼那张纸就行了。”
“那,那要是遗失了呢?”
“以抗粮论处,充军。”
吴老六目瞪口呆。
这是李郁的创举:
征粮时不需对照鱼鳞册,省时省力高效。若是一个个对号入座,那个工程量太大了。
只管收粮,其他一概不管。
1个月后,
村公所的人上门查看证明,范京再派些人随机抽查。
……
船舱内,一袋袋粮袋子摞起来。
一艘满了就换下一艘。
目前的地盘大部分区域可实现水运收粮,又是节约了很大的人力物力。
一艘船的运载量可以抵得独轮车一二百辆。
李郁把算计做到了极致。
粮食袋子都是农夫自己扛着扔到船舱里。
别小看了这几步路的工作,如果都雇人来干,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李郁看完了,批阅“知道了”。
风淡云轻!
最近天气晴朗,正是秋收的好时节。
经济大臣范京把麾下所有人手全部撒了出去,征收皇粮。征粮结束之日,就是西线战事开打之日。
目前各地坚决打击清军的越境袭击破坏,为秋收护航。
为了震慑清军,
各军团甚至把打死的绿营兵首级砍下来戳在树枝上,竖在双方的中间地带。
俘虏则是押送去了马钢。
露天挖矿没有技术含量,只需苦力。百斤消耗一窝头,很划算。
不怕俘虏们不卖力,旁边有鞭子和钢刀呢。干活效率比江宁籍工人高多了。
……
一队空船,行驶在吴淞江上。
首船挂着旗帜:统征皇粮!
“前面停泊。”
“是。”
船头发号施令的是经济大臣麾下的一名文书,站在他旁边的是一名临时征调而来的商铺伙计。
这种奇怪的搭配方式是李郁的发明。
伙计只管称量登记百姓的交粮数量。按日拿工钱,每日4钱银子,包三餐,待遇不错。
船队靠岸后,2个原衙役带领着临时招募的壮丁。
一路敲着锣,举着“统征秋粮”的旗帜,沿路吆喝。
“交皇粮喽。”
见到官差催粮,
一个月前就陆续得到通知的松江府安亭镇农户们赶紧扛起麻袋,装上独轮车。
……
2个月前,
李郁就开始布置此事,要求每亩田交纳60斤稻米。
这个数字是经过实地考察和精密计算的。
清朝,江南的水稻亩产量大致是450斤。
按照丰年江南的米价算,一石米(120斤)在2.2两左右。一亩地的总收成就是8两余。
乾隆时期,
实行的是实物粮和银子相结合的收取方式。
如果全部折算成银子的话,相当于对于每亩地征收7钱3分银子,外加徭银2钱1分,总计每亩交银9钱4分。(1两=10钱,1钱=10分。)
9钱4分,大致相当于每亩地收入的九分之一。
听起来这个比例似乎也还行,属于可承受的负担。家里种过田的人都懂!
……
但我大清自有国情。
还有火耗、平余、某捐之类的中间环节,最终实际上每亩地所需交银,是要达到1两5钱的。
这其中还有一个巨大的不确定因素。
地方官可能会玩一玩金融手段,少收实物米,多收现银。
农夫手里没有现银。就必须把米先送去米铺子换成现银然后再交税。
里外里一折腾,又是扒下一层血淋淋的皮。
更有甚者,只能从米铺子换来铜钱。
然后官府宣布只收银子。农夫们就必须去钱庄拿铜钱换银子,再被扒一层皮。
其中痛苦,只能忍气吞声。
【数据参照《清史稿》和《赋税全书》,写历史文一旦涉及客观数据很头疼,不精确没有真实感,精确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作者君也算是理解了历史分类大神多灾多难,命运多舛的原因。】
……
清廷大概征收每亩地收成的六分之一。
吴王大概征收每亩地收成的七分之一不到。
另外,清廷会玩金融,吴王不会玩金融,吴王只收稻米。
所以吴王的60斤米是实打实的。
李郁基于大清国情、民众心理、还有历史实情敲定的这个数字。
既能展现自己的宽仁,和清廷形成对比。又不至于过于宽仁,被百姓怀疑是不是傻?
古人早就说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你要是只收30斤,百姓会害怕的。要么怀疑李郁脑子进水,要么觉得李郁的路肯定走不远。
这其中的逻辑看似荒诞,实则很合理!
……
村公所按照之前厘定的田亩数量,给每户下发了加盖红章的一张执照:民户交粮凭证。
还挨家挨户的通知:
届时锣一响,船一到,自己麻溜地去交粮。
当场交,当场清。
清了,今年你就不需要和官府再打交道了。
若是拖延误了时辰,对不住。
自己需要把粮食交到指定的地点去,过期不到,全家充军,咔咔咔。
……
安亭镇,
七宝村的吴老六带着全家人推着几辆独轮车疯狂的奔跑。
村公所的人说了:
前20位交粮的有奖励。
他咬着牙,操控独轮车狂飙田埂,急速甩尾多次,终于领先一步赶到了河边。
“军爷,我要交粮。”
“凭证?”
吴老六赶紧掏出折迭的好好的交粮凭证,递上去。
“过称。”
吴老六家有12亩地,条件中等,好在家里孩子不多,日子倒也凑合。
【以当时生产力计算,一亩田的粮食产出勉强够养活一个壮劳动力。】
过称的伙计大声报道:
“720斤,过。”
收完粮,文书在那张纸上盖了一个红章:
“1776,完税证明。”
吴老六小心翼翼折迭好,包进油纸布里塞入怀里,转身欲走。
“老乡别走,你的奖品。”
一把崭新的长柄锄头,淬火钢口一看就很结实。木柄上还烙了一行黑字:积极交粮户!
烙字工序并不麻烦。
马钢的人找了块铁,仿照活字印刷。
烧红了在木柄上轻轻一按,字样就出来了。
……
吴老六眉开眼笑,妈的,居然见到回头钱了。真他娘的开天辟地第一次!
突然,他想起了一件事:
“军爷,你们还没问我名字户籍呢?得在鱼鳞册上勾掉。”
一名官爷,严肃的说:
“不必了。王爷有令,以后不看鱼鳞册。村公所挨家挨户瞧一眼那张纸就行了。”
“那,那要是遗失了呢?”
“以抗粮论处,充军。”
吴老六目瞪口呆。
这是李郁的创举:
征粮时不需对照鱼鳞册,省时省力高效。若是一个个对号入座,那个工程量太大了。
只管收粮,其他一概不管。
1个月后,
村公所的人上门查看证明,范京再派些人随机抽查。
……
船舱内,一袋袋粮袋子摞起来。
一艘满了就换下一艘。
目前的地盘大部分区域可实现水运收粮,又是节约了很大的人力物力。
一艘船的运载量可以抵得独轮车一二百辆。
李郁把算计做到了极致。
粮食袋子都是农夫自己扛着扔到船舱里。
别小看了这几步路的工作,如果都雇人来干,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2/2262/168130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