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规则之内,绍阀无敌!
推荐阅读:世子稳重点、让你当闲散驸马,你成至强武圣?、高武末世:从不修炼开始变强、谍战:我成了最大的特务头子、网游:神级刺客,我即是暗影!、寒门宰相、拯救诸天单身汉、重生八一渔猎西北、开局一把斩魄刀,打造最强雾隐村、风吟武门、
如今,
李郁对前线军事的关注度明显减少,将更多精力投入未来势力格局的考虑。
作为一个纯粹的现实主义者,
他不能接受复刻一个毫无新意的封建农业国,同样也不指望建立一个全面先进的帝国。
未来的帝国只需要不那么坏,就足矣~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郁可以毫不犹豫的除掉任何必要的绊脚石。
作为帝王,
他不嗜杀,但绝不善良。
……
不妨打明牌,随便清统区的官绅怎么想~
反正,
如今的吴军攻陷99%的城池只是时间问题,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执行“既往规则”——破全城官绅的家~
按照以往的经验:
破一抵抗县城,抄家折银(包含田土宅院),保守估计,100万两起步。
破一府城,500万两起步。
破一枢纽省城,1000万两起步。
如果纯粹从经济角度看,就没必要和这帮虫豸妥协。
攻城这桩生意妥妥的一本万利。
但是,
这会给未来帝国的正治生态埋下“嗜血”的隐患。
总之,
这里面的尺度很微妙,不好赘叙。
……
抄家工作小组效率特别高,用的是“绝户网”。
查隐田、隐产,反复盘算推敲盘查。
而且,
不是一波流。
也许过段时间闻到味道又杀回来了,精准翻出一批隐田。
锱铢必较。
没有人知道,
抄家工作小组到底是根据什么查出遗漏的。
鱼鳞册?告密?
答案是:
依靠绍兴师爷组成的财税署,他们查账一半靠数据,一半靠经验直觉。
……
如今,
绍兴人已经占据了吴廷文官系统的半壁江山,影响力巨大。
这些人识文墨,擅算账,办事老辣、熟悉人心。
原本在清廷只能隐于幕府,垂帘做官。
到了吴廷,
就如鱼儿入水,游刃有余。
国丈胡雪余,是绍兴人入朝的主要推手。
从明面上看,无可指摘。
没有舞弊,没有泄露考题,也没有滥用人情推荐裙带。
他只是将以往的考题给绍兴小兄弟们参考参考。
这帮人本来底子就厚~
稍微点拨琢磨一下,就在考试中大放异彩,考试成绩遥遥领先。
履职入衙后,很快就能融入,办公效率极高。
就算是陛下也挑不出毛病。
……
绍兴师爷帮,是一个很封闭很团结的圈子。
例如,
同一衙署,绍兴人之间老人愿意教新人,让新人尽快上手。
不同衙署,绍兴人之间尽量给与便利,降低隐形门槛。
如此一来,
绍兴籍文官处理公务的效率超高,沟通尤其顺畅,获取信息的渠道宽泛。
这里面的门道,衙门做公的都懂~
明眼人都瞧出来了,
绍兴帮已经是吴廷内部的第一大帮,有龙头,有帮众,有法理。
……
学阀——在现有框架之下,借助势力把持学术资源、同时排他。
在明清两代,
江南文人是学阀的典型。
他们依仗着经济、人脉、经验,在科举考试当中大放异彩。
之后,
反哺家乡,提携后辈,结成联盟。
在某些关键的问题上,即使是皇帝也不得不向这个群体做出让步。
如今的绍兴帮也可以称作“学阀”。
虽然崛起的时间短,但是比曾经的江南学阀前辈更有竞争力。
……
首先,
绍兴帮的优势更大~
在儒家空谈的时代,师爷群体是罕见的实务人才。
其次,
地域更窄。
以前的江南文官包括了江苏、浙江、江西、皖南,地域广。
如今,浓缩到了绍兴一府!
再其次,
内部团结程度!
原先的江南文官地域太广,内部松散,山头林立,属于松散联盟。
如今都是绍兴人,自然紧密。
加之,
绍兴师爷一贯搞封闭圈子,孜孜不倦的排挤其他竞争者,为后辈留路。
如今他们做了吴廷的官,更是驾轻就熟。
除了对苏州府同僚稍显客气,其他籍贯的同僚被排挤的嗷嗷叫!
关键是,
较量都是在合理的框架下进行。
规则之内,绍阀无敌!
破坏规则?
不好意思,随便打破规则的后果很严重,即使是陛下也要斟酌再三。
……
这些,
李郁都不露声色的看在眼里。
不止是浏览官员籍贯名册,还有内政部收集的情报。
杨妃寝宫,帝妃2人同桌用饭。
顺便看了一下简报。
李郁点头:
“嗯,很有章程。”
“臣妾谢陛下夸奖。”
李郁思考了一会,低声说道:
“寡人再拨20万两经费给内政部,这笔经费不走财税署,从寡人的内帑里拨。”
“谢陛下。”
杨妃表情还是那么的温柔。
她执掌的内政部,潜伏线人已超过500,遍布各军团各工矿。
如今,开始渗透各衙署。
……
“杨妃,你挑选线人的标准是什么?”
“回陛下,家境普通,长相普通,略显木讷,识字,但无读书、经商之才能。”
“然后呢?”
“集中整训6个月,挑选孔武有力者去军队募兵处报名,挑选老实憨厚者去应征衙署杂役。”
李郁很有兴趣,
笑道:
“剩下的呢?”
“回陛下,遣回原籍充当坐探,每月递交一份本地民情。”
“嗯。”
……
过了半晌,
李郁问道:
“内政部的探子就像是撒出去的豆子,很难回收。随着时间的推移,掌控力会逐渐下降,你想过吗?”
杨妃眼波闪动,
歉意道:
“还请陛下点拨臣妾。”
“若有工作卓异者,名单报我,破格予以提拔。工作合格者,5年后,都可升1级。”
“是。”
杨妃挽起袖子,又斟了一杯温酒。
如今气温明显下降,花雕酒加热后很暖筋骨。
饭后,
李郁走到窗外,抬头望着铅灰色的云层。
自言自语:
“这个冬天,很多人熬不过去的。”
……
离开时,
杨妃宫里的丫鬟红儿负责恭送。
李郁对前线军事的关注度明显减少,将更多精力投入未来势力格局的考虑。
作为一个纯粹的现实主义者,
他不能接受复刻一个毫无新意的封建农业国,同样也不指望建立一个全面先进的帝国。
未来的帝国只需要不那么坏,就足矣~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郁可以毫不犹豫的除掉任何必要的绊脚石。
作为帝王,
他不嗜杀,但绝不善良。
……
不妨打明牌,随便清统区的官绅怎么想~
反正,
如今的吴军攻陷99%的城池只是时间问题,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执行“既往规则”——破全城官绅的家~
按照以往的经验:
破一抵抗县城,抄家折银(包含田土宅院),保守估计,100万两起步。
破一府城,500万两起步。
破一枢纽省城,1000万两起步。
如果纯粹从经济角度看,就没必要和这帮虫豸妥协。
攻城这桩生意妥妥的一本万利。
但是,
这会给未来帝国的正治生态埋下“嗜血”的隐患。
总之,
这里面的尺度很微妙,不好赘叙。
……
抄家工作小组效率特别高,用的是“绝户网”。
查隐田、隐产,反复盘算推敲盘查。
而且,
不是一波流。
也许过段时间闻到味道又杀回来了,精准翻出一批隐田。
锱铢必较。
没有人知道,
抄家工作小组到底是根据什么查出遗漏的。
鱼鳞册?告密?
答案是:
依靠绍兴师爷组成的财税署,他们查账一半靠数据,一半靠经验直觉。
……
如今,
绍兴人已经占据了吴廷文官系统的半壁江山,影响力巨大。
这些人识文墨,擅算账,办事老辣、熟悉人心。
原本在清廷只能隐于幕府,垂帘做官。
到了吴廷,
就如鱼儿入水,游刃有余。
国丈胡雪余,是绍兴人入朝的主要推手。
从明面上看,无可指摘。
没有舞弊,没有泄露考题,也没有滥用人情推荐裙带。
他只是将以往的考题给绍兴小兄弟们参考参考。
这帮人本来底子就厚~
稍微点拨琢磨一下,就在考试中大放异彩,考试成绩遥遥领先。
履职入衙后,很快就能融入,办公效率极高。
就算是陛下也挑不出毛病。
……
绍兴师爷帮,是一个很封闭很团结的圈子。
例如,
同一衙署,绍兴人之间老人愿意教新人,让新人尽快上手。
不同衙署,绍兴人之间尽量给与便利,降低隐形门槛。
如此一来,
绍兴籍文官处理公务的效率超高,沟通尤其顺畅,获取信息的渠道宽泛。
这里面的门道,衙门做公的都懂~
明眼人都瞧出来了,
绍兴帮已经是吴廷内部的第一大帮,有龙头,有帮众,有法理。
……
学阀——在现有框架之下,借助势力把持学术资源、同时排他。
在明清两代,
江南文人是学阀的典型。
他们依仗着经济、人脉、经验,在科举考试当中大放异彩。
之后,
反哺家乡,提携后辈,结成联盟。
在某些关键的问题上,即使是皇帝也不得不向这个群体做出让步。
如今的绍兴帮也可以称作“学阀”。
虽然崛起的时间短,但是比曾经的江南学阀前辈更有竞争力。
……
首先,
绍兴帮的优势更大~
在儒家空谈的时代,师爷群体是罕见的实务人才。
其次,
地域更窄。
以前的江南文官包括了江苏、浙江、江西、皖南,地域广。
如今,浓缩到了绍兴一府!
再其次,
内部团结程度!
原先的江南文官地域太广,内部松散,山头林立,属于松散联盟。
如今都是绍兴人,自然紧密。
加之,
绍兴师爷一贯搞封闭圈子,孜孜不倦的排挤其他竞争者,为后辈留路。
如今他们做了吴廷的官,更是驾轻就熟。
除了对苏州府同僚稍显客气,其他籍贯的同僚被排挤的嗷嗷叫!
关键是,
较量都是在合理的框架下进行。
规则之内,绍阀无敌!
破坏规则?
不好意思,随便打破规则的后果很严重,即使是陛下也要斟酌再三。
……
这些,
李郁都不露声色的看在眼里。
不止是浏览官员籍贯名册,还有内政部收集的情报。
杨妃寝宫,帝妃2人同桌用饭。
顺便看了一下简报。
李郁点头:
“嗯,很有章程。”
“臣妾谢陛下夸奖。”
李郁思考了一会,低声说道:
“寡人再拨20万两经费给内政部,这笔经费不走财税署,从寡人的内帑里拨。”
“谢陛下。”
杨妃表情还是那么的温柔。
她执掌的内政部,潜伏线人已超过500,遍布各军团各工矿。
如今,开始渗透各衙署。
……
“杨妃,你挑选线人的标准是什么?”
“回陛下,家境普通,长相普通,略显木讷,识字,但无读书、经商之才能。”
“然后呢?”
“集中整训6个月,挑选孔武有力者去军队募兵处报名,挑选老实憨厚者去应征衙署杂役。”
李郁很有兴趣,
笑道:
“剩下的呢?”
“回陛下,遣回原籍充当坐探,每月递交一份本地民情。”
“嗯。”
……
过了半晌,
李郁问道:
“内政部的探子就像是撒出去的豆子,很难回收。随着时间的推移,掌控力会逐渐下降,你想过吗?”
杨妃眼波闪动,
歉意道:
“还请陛下点拨臣妾。”
“若有工作卓异者,名单报我,破格予以提拔。工作合格者,5年后,都可升1级。”
“是。”
杨妃挽起袖子,又斟了一杯温酒。
如今气温明显下降,花雕酒加热后很暖筋骨。
饭后,
李郁走到窗外,抬头望着铅灰色的云层。
自言自语:
“这个冬天,很多人熬不过去的。”
……
离开时,
杨妃宫里的丫鬟红儿负责恭送。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2/2262/168177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