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推荐阅读:不败战神杨辰、快穿之男多女少真可怕、鸿运官道、综影视反派的心机菟丝花、误入阿姨圈,我躺赢人生、悔婚才知道我是大帝,哭瞎有何用?、隧末:放弃拯救大唐,我转战瓦缸山、两眼一睁就是干,反派不干我来干、下山后,被绝美大小姐倒追、一见钟情:大叔,别纠缠我、
下策实在不可行,风险太大了!我们的优势在于野战,如果围攻明军,反而会让我们陷入不利境地!那密林深处、山川险峻之地,本是我们纵横驰骋的舞台,一旦被困于坚城之下,我们的骑兵如何施展?况且,时间一长,恐怕后路会被切断,粮草不继,那可就糟糕透顶了!”一位旗主焦急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知的深深忧虑。
“是啊,我们还不清楚敌人的粮草储备究竟如何,若是我们的粮草先耗尽,士兵们饥肠辘辘,士气低落,那时我们该如何是好?难道我们要未战先怯,空手而归吗?那我们的颜面何在!我们的勇士们,怎能忍受这样的羞辱!”另一位旗主情绪激动,声音响彻整个营帐,他的脸庞因忿怒而扭曲,仿佛能听见远处战马的嘶鸣,感受到战士们的不甘。
“我认为中策可以实施,无论明廷和流寇之间的胜负如何,对我们而言都是有利可图的!”一位沉稳的旗主缓缓开口,他的目光如炬,似乎在审视着一张无形的地图,心中已有了计较,“我们可以静待时机,坐山观虎斗,待两方疲惫之时,再行出击,岂不美哉?”
“上策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只需派遣精锐,不断骚扰明廷的边境,让他们疲于奔命,血流成河,如此一来,便能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为日后的决战铺平道路!”一位年轻的旗主站了起来,他的眼中闪烁着野心与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
各位旗主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营帐内的气氛紧张而热烈,犹如外面的狂风骤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局。
然而,众人对于下策的冒险性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不敢轻易涉足那片未知的深渊。毕竟,八旗的兵力只有十余万,一旦失败,不仅颜面扫地,更可能动摇国本,后果不堪设想。
多尔衮和多铎,这两位智勇双全的将领,主张上策,他们想要趁机入关,采取蚕食策略,逐步削弱明廷的实力,同时掠夺财物、迁移百姓,开垦辽东那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为日后的霸业奠定基础。
而豪格和济尔哈朗,则显得更为谨慎,他们主张中策,认为应该筑起高墙、广积粮草,以逸待劳,保存实力。他们认为,明廷和流寇之间的战火正炽,此时入关,无疑会引火烧身,导致民怨沸腾,联合起来对抗他们,那将是得不偿失的愚蠢之举。
代善和罗洛浑祖孙二人,则仿佛超脱于世俗之外,他们淡然处之,不问世事,仿佛一切纷争都与他们无关,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
不一会儿,四人在十王殿内争执得越来越激烈,几乎和昔日皇位之争一样剑拔弩张,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仿佛一点即燃。
“别再吵了!”多尔衮环视了一周,猛地拍了一下桌子站了起来,他的声音如雷贯耳,震得营帐内的烛火都摇曳不定,“礼亲王,正红、镶红二旗的意见是什么?”
代善淡淡地回应道:“我的话并不重要,还是听听正黄、镶黄二旗大臣的意见吧。如果他们想入关,那我就跟着;否则,我就练兵积粮,以待天时。”他的声音虽淡,却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多尔衮见豪格没有异议,便召来了正黄、镶黄二旗的大臣将领,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期待与焦虑,仿佛即将面临一场决定命运的赌博。
范文程静静地坐在一旁,一言不发,他的眼神深邃而睿智,仿佛能洞察人心,看透未来的迷雾。
由于幼帝在位,二黄旗的将领们都想要建功立业,为日后的仕途铺路,经过几番权衡之后,他们最终都附和了多尔衮的意见,仿佛一阵风吹过,营帐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统一而坚定。
不久之后,两个时辰过去了,八旗终于议定了决策:入关劫掠!这个决定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多尔衮走到范文程面前,拱手问道:“范先生,入关有什么方略吗?”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信任。
范文程点了点头说:“有的,我计划在五月中下旬进兵。那时,中原的麦田金黄一片,正是收夏粮的时候,我们可以趁机夺取粮食,解决军粮问题。不过,具体的破城之地还需要等北京的细作探明明军的部署后再确定。”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多尔衮有些疑惑地问:“李自成刚刚失败,明廷正想要休整,为什么要等到五月中下旬呢?难道不能提前行动吗?”
范文程微笑着说:“你知道中原什么时候收夏粮吗?那就是我们的天赐良机!那时,明军的粮仓充盈,我们若能夺取,便能解决军粮问题,让士兵们饱腹而战,何乐而不为呢?”他的笑容中透露出一种神秘与自信。
多尔衮恍然大悟,大笑起来:“范先生你真是当世的卧龙啊!本王真是佩服,这样一来,粮草的忧虑就解决了!”他的笑声豪迈而爽朗,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范文程摆了摆手说:“睿亲王过奖了。当前最紧迫的事情就是诱降吴三桂。我打算让祖大寿再次给吴三桂写信,而且这次要大张旗鼓地送过去,让明廷的皇帝林小风知道此事。你知道,林小风这个皇帝生性多疑,一旦知道吴三桂和我们通信,一定会非常愤怒。再加上朝臣们的鼓噪,或许可以迫使吴三桂反叛,为我们所用。”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仿佛已经布下了一张无形的网。
多尔衮聪明过人,立刻就明白了范文程的意图。他知道,这一计若成,吴三桂的归降将为他们打开山海关的大门,而山海关,正是中原的咽喉之地。
多尔衮遥望着山海关的方向,心情渐渐平静了下来。那里的山川、那里的海风、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他的眼前清晰起来。他知道,只要得到了山海关,那么中原的大门就敞开了。在平原之地,他们的骑兵可以驰骋无阻,势不可挡!他们的铁骑将如狂风骤雨般席卷中原,无人能挡!
……
而在山海关这边,吴三桂正准备派人去发放军饷。他的心情有些复杂,既期待又担忧。他知道,这次的军饷发放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但他不得不这么做。
“吴公,你中计了!”谋士方光琛急匆匆地走进来,拍着大腿惊呼道。他的脸上写满了焦急与不安。
吴三桂愕然地问道:“为什么这么说?”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不祥的预感。
“你为什么要索回冀资深所率领的那一千骑兵呢?”方光琛急切地问道。
吴三桂疑惑地说:“这一千骑兵可是精锐之师啊,是我亲自训练出来的,怎么能轻易交给外人呢?我需要他们来保卫山海关,保卫我们的家园。”
“唉!”方光琛长叹了一声说,“但是他们已经在京师领过饷了啊!这样一来,你就等于是重复发放军饷了。”
“竟然有这种事?没人告诉我啊!兵部、户部所发的军饷并没有短缺啊,所以我也没仔细追究。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朝廷岂不是多给了我二万余金?”吴三桂暗自窃喜,之前因为一些误会他被罚了款,现在又能得到这笔意外的补偿,看来皇帝的心意并没有疏远他。
“问题就出在这里!”方光琛急切地站了起来说,“因为粮价飞涨,林小风在十五年的时候就已经把关宁骑兵的军饷增加到了二两(还没算马料)。但是在发放的时候,他们常常借故克扣一些军饷,虽然每次克扣的不多,但是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
吴三桂惊愕地站了起来,他竟然忽略了这一点……在大明朝的武将中,没有不克扣军饷的人。他们通常会把克扣下来的钱财一部分自己用掉,一部分用来贿赂朝中的大臣们;剩下的则大多用来养活自己的亲军了。亲军就是家丁的意思,他们是精锐中的精锐之士,是武将们的私人武装力量。
朝廷发放的军饷是二两银子,但是经过吴三桂的手之后就减少到了一两八钱银子了。那么那些不是亲军的人他们会怎么想呢?他们会不会因此而对吴三桂产生不满和怨恨呢?关宁军把吴三桂当成了自己的家一样看待,那么吴三桂又拿什么来回报他们呢?
事情已经危急了啊!吴三桂感到一阵心慌意乱,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危机。
“方兄啊,你有什么计策可以应对这种情况吗?”吴三桂惶恐地问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助和焦虑。
方光琛沉思了很久之后才说:“这样吧……这次我们就不要克扣军饷了吧!如果大家都发一两八钱银子的话,那么他们也就无话可说了。但是那一千骑兵既然已经发了二两银子,那么如果我们还是给他们发一两八钱银子的话,恐怕会引起变故的啊!”
“你应该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吧!
祝凤翙踏入乾清宫的那一刻,晨光恰好穿透繁复的琉璃瓦,洒在他略显疲惫却坚定的脸上。他身着官服,每一步都显得庄重而谨慎,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国家的命运之上。宫门缓缓关闭,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只留下殿内龙涎香袅袅升起,与空气中淡淡的墨香交织,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
他缓缓跪下,膝盖触地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响,显得格外清晰。双手交迭,额头轻触冰凉的地砖,他心中默念着对皇上的敬畏与忠诚,声音沉稳而有力:“微臣祝凤翙,给皇上请安了!”这句话,不仅是对皇上的问候,更是他对自己使命的宣誓。
皇上林小风,坐在龙椅上,面容平和而深邃,眼神中透露出不怒自威的帝王之气。他轻轻点头,那动作虽微小,却仿佛能撼动整个朝堂的风云。一旁的郭天阳,身着锦衣卫的飞鱼服,身姿挺拔,目光锐利,如同一只随时准备出击的猎鹰,他迅速上前,将一封沉甸甸的书信递到祝凤翙手中。
祝凤翙接过信,指尖微微颤抖,这份来自边疆的急报,承载了太多的沉重与期待。他缓缓展开信纸,逐字逐句地阅读,眼神时而凝重,时而闪烁着思考的光芒。信中描述的流寇动向,以及建奴蠢蠢欲动的威胁,如同乌云般压在他的心头。但他很快调整情绪,抬头望向皇上,眼中闪烁着决绝与智慧的光芒:“依臣之见,那些流寇恐怕对宣府并无真心,不过是想趁火打劫,攫取些财物罢了。”
林小风闻言,心中不禁暗暗点头,他没想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典史,竟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他轻轻一笑,目光中多了几分赞赏:“朕也是这么想的!”这份默契,让两人之间的距离无形中拉近了许多。
“皇上找臣来,是有什么要事吗?”祝凤翙的声音里透着一丝谨慎,他深知,能被召入乾清宫,定有非同小可之事。
林小风站起身,身姿挺拔,仿佛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岳,他的话语简洁而有力:“打猎去!”这三个字,却让祝凤翙心中涌起无数疑问。
“啊?皇上,臣只是一介小小的典史,手中无刀无剑,如何能为皇上打猎?”祝凤翙的惊讶之情溢于言表,他实在难以将“打猎”二字与即将面临的危机联系起来。
“打的是建奴!”林小风的话语如同惊雷般在祝凤翙耳边炸响,他的心跳瞬间加速,一股热血直冲脑门。作为直隶通州人,他对建奴的仇恨与愤怒,比任何人都要深刻。此刻,他仿佛看到了家乡父老在战火中挣扎的身影,听到了他们无助的呼救。
“臣愿意为皇上效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祝凤翙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深知,这不仅是对皇上的忠诚,更是对自己家园的守护。
林小风满意地点点头,领着祝凤翙走到桌旁。那张北直隶的地图,如同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现在他们眼前。山川壮丽,河流蜿蜒,城池错落有致,道路纵横交错。林小风的手指轻轻划过地图,停留在辽东已失之地和那些归顺建奴的漠南蒙古部落上,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如果你是建奴,两个月后,你会从哪里南下?”
祝凤翙凝视着地图,心中默默盘算。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道军事问题,更是对他智慧与胆略的考验。片刻之后,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建奴以往多从喜峰口、独石口等地入侵。如今雁门关在流寇手中,青山关则有吴三桂的关宁军把守,建奴断不敢轻易犯险。因此,臣料定他们仍会从独石口或喜峰口南下。”
林小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指着宣府镇,继续说道:“独石口紧邻宣府,若建奴从此处入侵,必会攻打宣府。上次流寇围城,巡抚朱之冯英勇殉国,宣府损失惨重。今你守城有功,朕决定任命你为宣府巡抚,兼兵部侍郎,统领五千兵马,收复宣府,你可有信心?”
祝凤翙闻言,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此行的艰难与危险,但更明白这是他对国家、对家乡的责任与担当。他抬头望向皇上,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臣虽不才,但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皇上厚望!”
林小风见状,心中大定。他转身对郭天阳说道:“还不快宣旨?”
郭天阳闻言,快步走到屏风后,取出一卷明黄色的圣旨,高声宣读。那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般敲击在祝凤翙的心上。当他听到“任命祝凤翙为宣府巡抚兼兵部侍郎”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责任感。他跪下接旨,双手颤抖地接过圣旨,那一刻,他仿佛接过了整个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然而,当他得知自己只有五千兵马去收复宣府时,心中不禁升起一丝忧虑。但他很快调整情绪,向皇上请示对策。林小风见状,微笑着安慰道:“五千人虽少,但足以牵制建奴主力。你可先收复延庆州,再根据战况请求增援。朕会派商队为你送去所需的一切物资,确保你无后顾之忧。”
祝凤翙闻言,心中大定。他深知,这不仅仅是皇上的信任与支持,更是他对自己的信心与决心。他再次跪下谢恩,誓言旦旦地表示一定不负皇上所托。
临行前,郭天阳递给他一块令牌和一本名录。那令牌是宣府锦衣卫的指挥使令牌,象征着无上的权力与荣耀;那名录则是宣府锦衣卫的详细资料与暗语,是他日后在宣府立足的根本。祝凤翙郑重地接过这些东西,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畏。
最后,林小风亲自将一个厚厚的信封交到他手中,那是新政的策略与计划。他叮嘱道:“宣府的安危就全靠你了!新政不仅可以笼络人心、树立威信,更可以激发百姓的斗志与信心。你到了宣府后,务必按照这些策略行事,确保万无一失。”
祝凤翙紧紧握住信封,仿佛握住了整个宣府的命运。他深深地望了皇上一眼,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乾清宫。门外,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他仿佛看到了宣府的未来——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未来。
在前往宣府的路上,祝凤翙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既为即将面临的挑战而忐忑不安,又为能够为国家、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感到自豪与骄傲。他深知,这一路将充满荆棘与坎坷,但他更相信,只要心中有国、有民、有信念,他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与挑战。
沿途的风景如画卷般展开,山川壮丽、河流清澈、田野葱郁、百姓安居乐业……这一切美好的景象都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这片土地的决心。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为宣府、为大明、为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灵带来和平与安宁。
凤翙将军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宫城的尽头,他的离去仿佛带走了朝堂上的一缕寒风,却也悄然在每个人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郭天阳望着那逐渐模糊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深吸一口气,鼓足了平生最大的勇气,缓缓迈出步伐,走向那至高无上的龙椅。每一步都似乎重若千斤,但他知道,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即便前路荆棘密布。
“陛下,”他压低声音,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恭敬而不失诚恳,“凤翙将军守城之功,确有目共睹,然则,骤然提拔至二品巡抚之位,恐非朝野上下所能轻易接受。毕竟,巡抚一职,权重位高,需得德才兼备之人方能胜任,以免寒了众臣之心。”
阳光透过窗棂,斑驳地洒在林小风皇帝的脸上,为他那原本就深邃的轮廓镀上了一层金辉。他斜睨着郭天阳,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随即淡淡开口:“天阳啊,你可知朕昨日朝堂之上,为何无人敢应那收复宣府之任?非是无人愿往,实乃众人皆惧其艰险,畏首畏尾。凤翙将军,以一己之力,守城有功,更兼其勇武过人,智谋深远,此等人才,朕岂能不用?”
说到此处,小风皇帝的语气中不禁多了几分严厉:“大明疆土,寸土不让,宣府之失,已让朕心痛不已。若再因区区官职之争,错失良将,那才是朕之大过。至于朝野议论,你且放心,朕自有分寸。”
郭天阳闻言,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明白皇上的决心已定,自己再多言也无益。他只得暗暗叹了口气,使劲点了点头,将未尽之言咽回肚中,心中暗自思量,或许这便是帝王之术,非自己所能完全理解。
“公孙遇春现在何处?”小风皇帝话锋一转,突然问道。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让郭天阳微微一愣,随即迅速回过神来,恭敬答道:“禀陛下,公孙大人正与李指挥使、东厂提督及户部、吏部诸位大人一同,在顺天府衙门内,监督新政实施情况。”
“哦,对了,朕差点忘了此事。”小风皇帝轻轻拍了拍额头,似乎是在自嘲自己的记性不佳,但那双锐利的眼睛却透露出他对新政实施的极度关注,“新政乃国之根本,关乎社稷安危,百姓福祉,各部必须齐心协力,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言罢,他站起身来,望向窗外那片广阔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忧虑。新政实施的第一天,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而他,作为这个庞大帝国的掌舵人,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与警觉。
……
练兵场上,阳光炽烈,将每一寸土地都烤得滚烫。施守洪站在中央,汗水顺着他坚毅的脸庞滑落,滴落在脚下的土地上,瞬间被蒸发得无影无踪。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决绝,仿佛眼前的这群新兵蛋子,就是他即将塑造的钢铁之师。
“弟兄们!”他的声音响彻云霄,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你们听好了,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勇卫营的一员,是陛下的亲军!我们的使命,是守护这片土地,守护我们的家园,守护我们身后的每一个人!”
“是啊,我们还不清楚敌人的粮草储备究竟如何,若是我们的粮草先耗尽,士兵们饥肠辘辘,士气低落,那时我们该如何是好?难道我们要未战先怯,空手而归吗?那我们的颜面何在!我们的勇士们,怎能忍受这样的羞辱!”另一位旗主情绪激动,声音响彻整个营帐,他的脸庞因忿怒而扭曲,仿佛能听见远处战马的嘶鸣,感受到战士们的不甘。
“我认为中策可以实施,无论明廷和流寇之间的胜负如何,对我们而言都是有利可图的!”一位沉稳的旗主缓缓开口,他的目光如炬,似乎在审视着一张无形的地图,心中已有了计较,“我们可以静待时机,坐山观虎斗,待两方疲惫之时,再行出击,岂不美哉?”
“上策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只需派遣精锐,不断骚扰明廷的边境,让他们疲于奔命,血流成河,如此一来,便能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为日后的决战铺平道路!”一位年轻的旗主站了起来,他的眼中闪烁着野心与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
各位旗主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营帐内的气氛紧张而热烈,犹如外面的狂风骤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局。
然而,众人对于下策的冒险性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不敢轻易涉足那片未知的深渊。毕竟,八旗的兵力只有十余万,一旦失败,不仅颜面扫地,更可能动摇国本,后果不堪设想。
多尔衮和多铎,这两位智勇双全的将领,主张上策,他们想要趁机入关,采取蚕食策略,逐步削弱明廷的实力,同时掠夺财物、迁移百姓,开垦辽东那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为日后的霸业奠定基础。
而豪格和济尔哈朗,则显得更为谨慎,他们主张中策,认为应该筑起高墙、广积粮草,以逸待劳,保存实力。他们认为,明廷和流寇之间的战火正炽,此时入关,无疑会引火烧身,导致民怨沸腾,联合起来对抗他们,那将是得不偿失的愚蠢之举。
代善和罗洛浑祖孙二人,则仿佛超脱于世俗之外,他们淡然处之,不问世事,仿佛一切纷争都与他们无关,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
不一会儿,四人在十王殿内争执得越来越激烈,几乎和昔日皇位之争一样剑拔弩张,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仿佛一点即燃。
“别再吵了!”多尔衮环视了一周,猛地拍了一下桌子站了起来,他的声音如雷贯耳,震得营帐内的烛火都摇曳不定,“礼亲王,正红、镶红二旗的意见是什么?”
代善淡淡地回应道:“我的话并不重要,还是听听正黄、镶黄二旗大臣的意见吧。如果他们想入关,那我就跟着;否则,我就练兵积粮,以待天时。”他的声音虽淡,却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多尔衮见豪格没有异议,便召来了正黄、镶黄二旗的大臣将领,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期待与焦虑,仿佛即将面临一场决定命运的赌博。
范文程静静地坐在一旁,一言不发,他的眼神深邃而睿智,仿佛能洞察人心,看透未来的迷雾。
由于幼帝在位,二黄旗的将领们都想要建功立业,为日后的仕途铺路,经过几番权衡之后,他们最终都附和了多尔衮的意见,仿佛一阵风吹过,营帐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统一而坚定。
不久之后,两个时辰过去了,八旗终于议定了决策:入关劫掠!这个决定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多尔衮走到范文程面前,拱手问道:“范先生,入关有什么方略吗?”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信任。
范文程点了点头说:“有的,我计划在五月中下旬进兵。那时,中原的麦田金黄一片,正是收夏粮的时候,我们可以趁机夺取粮食,解决军粮问题。不过,具体的破城之地还需要等北京的细作探明明军的部署后再确定。”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多尔衮有些疑惑地问:“李自成刚刚失败,明廷正想要休整,为什么要等到五月中下旬呢?难道不能提前行动吗?”
范文程微笑着说:“你知道中原什么时候收夏粮吗?那就是我们的天赐良机!那时,明军的粮仓充盈,我们若能夺取,便能解决军粮问题,让士兵们饱腹而战,何乐而不为呢?”他的笑容中透露出一种神秘与自信。
多尔衮恍然大悟,大笑起来:“范先生你真是当世的卧龙啊!本王真是佩服,这样一来,粮草的忧虑就解决了!”他的笑声豪迈而爽朗,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范文程摆了摆手说:“睿亲王过奖了。当前最紧迫的事情就是诱降吴三桂。我打算让祖大寿再次给吴三桂写信,而且这次要大张旗鼓地送过去,让明廷的皇帝林小风知道此事。你知道,林小风这个皇帝生性多疑,一旦知道吴三桂和我们通信,一定会非常愤怒。再加上朝臣们的鼓噪,或许可以迫使吴三桂反叛,为我们所用。”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仿佛已经布下了一张无形的网。
多尔衮聪明过人,立刻就明白了范文程的意图。他知道,这一计若成,吴三桂的归降将为他们打开山海关的大门,而山海关,正是中原的咽喉之地。
多尔衮遥望着山海关的方向,心情渐渐平静了下来。那里的山川、那里的海风、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他的眼前清晰起来。他知道,只要得到了山海关,那么中原的大门就敞开了。在平原之地,他们的骑兵可以驰骋无阻,势不可挡!他们的铁骑将如狂风骤雨般席卷中原,无人能挡!
……
而在山海关这边,吴三桂正准备派人去发放军饷。他的心情有些复杂,既期待又担忧。他知道,这次的军饷发放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但他不得不这么做。
“吴公,你中计了!”谋士方光琛急匆匆地走进来,拍着大腿惊呼道。他的脸上写满了焦急与不安。
吴三桂愕然地问道:“为什么这么说?”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不祥的预感。
“你为什么要索回冀资深所率领的那一千骑兵呢?”方光琛急切地问道。
吴三桂疑惑地说:“这一千骑兵可是精锐之师啊,是我亲自训练出来的,怎么能轻易交给外人呢?我需要他们来保卫山海关,保卫我们的家园。”
“唉!”方光琛长叹了一声说,“但是他们已经在京师领过饷了啊!这样一来,你就等于是重复发放军饷了。”
“竟然有这种事?没人告诉我啊!兵部、户部所发的军饷并没有短缺啊,所以我也没仔细追究。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朝廷岂不是多给了我二万余金?”吴三桂暗自窃喜,之前因为一些误会他被罚了款,现在又能得到这笔意外的补偿,看来皇帝的心意并没有疏远他。
“问题就出在这里!”方光琛急切地站了起来说,“因为粮价飞涨,林小风在十五年的时候就已经把关宁骑兵的军饷增加到了二两(还没算马料)。但是在发放的时候,他们常常借故克扣一些军饷,虽然每次克扣的不多,但是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
吴三桂惊愕地站了起来,他竟然忽略了这一点……在大明朝的武将中,没有不克扣军饷的人。他们通常会把克扣下来的钱财一部分自己用掉,一部分用来贿赂朝中的大臣们;剩下的则大多用来养活自己的亲军了。亲军就是家丁的意思,他们是精锐中的精锐之士,是武将们的私人武装力量。
朝廷发放的军饷是二两银子,但是经过吴三桂的手之后就减少到了一两八钱银子了。那么那些不是亲军的人他们会怎么想呢?他们会不会因此而对吴三桂产生不满和怨恨呢?关宁军把吴三桂当成了自己的家一样看待,那么吴三桂又拿什么来回报他们呢?
事情已经危急了啊!吴三桂感到一阵心慌意乱,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危机。
“方兄啊,你有什么计策可以应对这种情况吗?”吴三桂惶恐地问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助和焦虑。
方光琛沉思了很久之后才说:“这样吧……这次我们就不要克扣军饷了吧!如果大家都发一两八钱银子的话,那么他们也就无话可说了。但是那一千骑兵既然已经发了二两银子,那么如果我们还是给他们发一两八钱银子的话,恐怕会引起变故的啊!”
“你应该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吧!
祝凤翙踏入乾清宫的那一刻,晨光恰好穿透繁复的琉璃瓦,洒在他略显疲惫却坚定的脸上。他身着官服,每一步都显得庄重而谨慎,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国家的命运之上。宫门缓缓关闭,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只留下殿内龙涎香袅袅升起,与空气中淡淡的墨香交织,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
他缓缓跪下,膝盖触地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响,显得格外清晰。双手交迭,额头轻触冰凉的地砖,他心中默念着对皇上的敬畏与忠诚,声音沉稳而有力:“微臣祝凤翙,给皇上请安了!”这句话,不仅是对皇上的问候,更是他对自己使命的宣誓。
皇上林小风,坐在龙椅上,面容平和而深邃,眼神中透露出不怒自威的帝王之气。他轻轻点头,那动作虽微小,却仿佛能撼动整个朝堂的风云。一旁的郭天阳,身着锦衣卫的飞鱼服,身姿挺拔,目光锐利,如同一只随时准备出击的猎鹰,他迅速上前,将一封沉甸甸的书信递到祝凤翙手中。
祝凤翙接过信,指尖微微颤抖,这份来自边疆的急报,承载了太多的沉重与期待。他缓缓展开信纸,逐字逐句地阅读,眼神时而凝重,时而闪烁着思考的光芒。信中描述的流寇动向,以及建奴蠢蠢欲动的威胁,如同乌云般压在他的心头。但他很快调整情绪,抬头望向皇上,眼中闪烁着决绝与智慧的光芒:“依臣之见,那些流寇恐怕对宣府并无真心,不过是想趁火打劫,攫取些财物罢了。”
林小风闻言,心中不禁暗暗点头,他没想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典史,竟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他轻轻一笑,目光中多了几分赞赏:“朕也是这么想的!”这份默契,让两人之间的距离无形中拉近了许多。
“皇上找臣来,是有什么要事吗?”祝凤翙的声音里透着一丝谨慎,他深知,能被召入乾清宫,定有非同小可之事。
林小风站起身,身姿挺拔,仿佛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岳,他的话语简洁而有力:“打猎去!”这三个字,却让祝凤翙心中涌起无数疑问。
“啊?皇上,臣只是一介小小的典史,手中无刀无剑,如何能为皇上打猎?”祝凤翙的惊讶之情溢于言表,他实在难以将“打猎”二字与即将面临的危机联系起来。
“打的是建奴!”林小风的话语如同惊雷般在祝凤翙耳边炸响,他的心跳瞬间加速,一股热血直冲脑门。作为直隶通州人,他对建奴的仇恨与愤怒,比任何人都要深刻。此刻,他仿佛看到了家乡父老在战火中挣扎的身影,听到了他们无助的呼救。
“臣愿意为皇上效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祝凤翙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深知,这不仅是对皇上的忠诚,更是对自己家园的守护。
林小风满意地点点头,领着祝凤翙走到桌旁。那张北直隶的地图,如同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现在他们眼前。山川壮丽,河流蜿蜒,城池错落有致,道路纵横交错。林小风的手指轻轻划过地图,停留在辽东已失之地和那些归顺建奴的漠南蒙古部落上,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如果你是建奴,两个月后,你会从哪里南下?”
祝凤翙凝视着地图,心中默默盘算。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道军事问题,更是对他智慧与胆略的考验。片刻之后,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建奴以往多从喜峰口、独石口等地入侵。如今雁门关在流寇手中,青山关则有吴三桂的关宁军把守,建奴断不敢轻易犯险。因此,臣料定他们仍会从独石口或喜峰口南下。”
林小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指着宣府镇,继续说道:“独石口紧邻宣府,若建奴从此处入侵,必会攻打宣府。上次流寇围城,巡抚朱之冯英勇殉国,宣府损失惨重。今你守城有功,朕决定任命你为宣府巡抚,兼兵部侍郎,统领五千兵马,收复宣府,你可有信心?”
祝凤翙闻言,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此行的艰难与危险,但更明白这是他对国家、对家乡的责任与担当。他抬头望向皇上,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臣虽不才,但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皇上厚望!”
林小风见状,心中大定。他转身对郭天阳说道:“还不快宣旨?”
郭天阳闻言,快步走到屏风后,取出一卷明黄色的圣旨,高声宣读。那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般敲击在祝凤翙的心上。当他听到“任命祝凤翙为宣府巡抚兼兵部侍郎”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责任感。他跪下接旨,双手颤抖地接过圣旨,那一刻,他仿佛接过了整个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然而,当他得知自己只有五千兵马去收复宣府时,心中不禁升起一丝忧虑。但他很快调整情绪,向皇上请示对策。林小风见状,微笑着安慰道:“五千人虽少,但足以牵制建奴主力。你可先收复延庆州,再根据战况请求增援。朕会派商队为你送去所需的一切物资,确保你无后顾之忧。”
祝凤翙闻言,心中大定。他深知,这不仅仅是皇上的信任与支持,更是他对自己的信心与决心。他再次跪下谢恩,誓言旦旦地表示一定不负皇上所托。
临行前,郭天阳递给他一块令牌和一本名录。那令牌是宣府锦衣卫的指挥使令牌,象征着无上的权力与荣耀;那名录则是宣府锦衣卫的详细资料与暗语,是他日后在宣府立足的根本。祝凤翙郑重地接过这些东西,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畏。
最后,林小风亲自将一个厚厚的信封交到他手中,那是新政的策略与计划。他叮嘱道:“宣府的安危就全靠你了!新政不仅可以笼络人心、树立威信,更可以激发百姓的斗志与信心。你到了宣府后,务必按照这些策略行事,确保万无一失。”
祝凤翙紧紧握住信封,仿佛握住了整个宣府的命运。他深深地望了皇上一眼,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乾清宫。门外,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他仿佛看到了宣府的未来——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未来。
在前往宣府的路上,祝凤翙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既为即将面临的挑战而忐忑不安,又为能够为国家、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感到自豪与骄傲。他深知,这一路将充满荆棘与坎坷,但他更相信,只要心中有国、有民、有信念,他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与挑战。
沿途的风景如画卷般展开,山川壮丽、河流清澈、田野葱郁、百姓安居乐业……这一切美好的景象都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这片土地的决心。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为宣府、为大明、为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灵带来和平与安宁。
凤翙将军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宫城的尽头,他的离去仿佛带走了朝堂上的一缕寒风,却也悄然在每个人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郭天阳望着那逐渐模糊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深吸一口气,鼓足了平生最大的勇气,缓缓迈出步伐,走向那至高无上的龙椅。每一步都似乎重若千斤,但他知道,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即便前路荆棘密布。
“陛下,”他压低声音,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恭敬而不失诚恳,“凤翙将军守城之功,确有目共睹,然则,骤然提拔至二品巡抚之位,恐非朝野上下所能轻易接受。毕竟,巡抚一职,权重位高,需得德才兼备之人方能胜任,以免寒了众臣之心。”
阳光透过窗棂,斑驳地洒在林小风皇帝的脸上,为他那原本就深邃的轮廓镀上了一层金辉。他斜睨着郭天阳,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随即淡淡开口:“天阳啊,你可知朕昨日朝堂之上,为何无人敢应那收复宣府之任?非是无人愿往,实乃众人皆惧其艰险,畏首畏尾。凤翙将军,以一己之力,守城有功,更兼其勇武过人,智谋深远,此等人才,朕岂能不用?”
说到此处,小风皇帝的语气中不禁多了几分严厉:“大明疆土,寸土不让,宣府之失,已让朕心痛不已。若再因区区官职之争,错失良将,那才是朕之大过。至于朝野议论,你且放心,朕自有分寸。”
郭天阳闻言,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明白皇上的决心已定,自己再多言也无益。他只得暗暗叹了口气,使劲点了点头,将未尽之言咽回肚中,心中暗自思量,或许这便是帝王之术,非自己所能完全理解。
“公孙遇春现在何处?”小风皇帝话锋一转,突然问道。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让郭天阳微微一愣,随即迅速回过神来,恭敬答道:“禀陛下,公孙大人正与李指挥使、东厂提督及户部、吏部诸位大人一同,在顺天府衙门内,监督新政实施情况。”
“哦,对了,朕差点忘了此事。”小风皇帝轻轻拍了拍额头,似乎是在自嘲自己的记性不佳,但那双锐利的眼睛却透露出他对新政实施的极度关注,“新政乃国之根本,关乎社稷安危,百姓福祉,各部必须齐心协力,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言罢,他站起身来,望向窗外那片广阔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忧虑。新政实施的第一天,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而他,作为这个庞大帝国的掌舵人,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与警觉。
……
练兵场上,阳光炽烈,将每一寸土地都烤得滚烫。施守洪站在中央,汗水顺着他坚毅的脸庞滑落,滴落在脚下的土地上,瞬间被蒸发得无影无踪。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决绝,仿佛眼前的这群新兵蛋子,就是他即将塑造的钢铁之师。
“弟兄们!”他的声音响彻云霄,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你们听好了,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勇卫营的一员,是陛下的亲军!我们的使命,是守护这片土地,守护我们的家园,守护我们身后的每一个人!”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2/2365/179318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