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推荐阅读:不败战神杨辰、快穿之男多女少真可怕、鸿运官道、综影视反派的心机菟丝花、误入阿姨圈,我躺赢人生、悔婚才知道我是大帝,哭瞎有何用?、隧末:放弃拯救大唐,我转战瓦缸山、两眼一睁就是干,反派不干我来干、下山后,被绝美大小姐倒追、一见钟情:大叔,别纠缠我、
大名府城外,夜色如墨,却被无数的灯火照得透亮,顺军的中军大帐在这光芒的笼罩下,犹如白昼一般明亮。李自成稳稳地坐在中央,他的面容坚毅,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一切。周围簇拥着他的文臣武将,如景常浩、南宫尚朴、程鸣和、李岩、骆文彬、桑东序等人,他们恭敬地站着,围成了一个圈,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严肃与凝重。
此时的大名府外,秋风萧瑟,树叶在夜风中摇曳,仿佛也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役而忧虑。月光洒在战场上,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凄凉与肃杀。
会议刚开始,众人便围绕着李自成和骆文彬联手围攻大名府的策略展开了讨论。南宫尚朴出了一个主意,说是要围而不打,以逸待劳。这个策略深得李自成的心,他微微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许,于是这个策略就这么定了下来。
这时,李岩弯下腰,轻轻地咳了两声,他的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却充满了坚定。他恭敬地对李自成说:“陛下,我觉得大名府不能像开封那次那样围而不攻,咱们得趁着李性忠的脚跟还没站稳,给他来个措手不及!”
李自成一听,便转头看向李岩,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询问和期待。自从北京战败后,他越来越看重李岩的智谋了。他问道:“李卿啊,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呢?”
李岩缓了口气,继续说道:“打仗嘛,最讲究的就是速度,拖久了容易出变故。现在明军那边,北边有黄得功这样的猛将,南边有高杰、刘良佐这样的强敌,咱们不得不防啊!”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忧虑和担忧。
“还有啊,陛下,咱们在北京那一仗损失惨重,好不容易才缓过口气来,可不能再重蹈覆辙了!”李岩语重心长地补充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对战局的深深忧虑。
南宫尚朴听了,立马站起来反驳说:“李先生此言差矣!建奴入关已经不是秘密了,大同、北京都有消息传来,说多铎带着几万大军正围着宣府,誓要灭了祝凤翙。多尔衮也出马了,在墙子岭跟黄得功对峙呢。建奴在北边闹腾,咱们在南边稳扎稳打。北京那边,除了蒋太微守着不动,吴三桂被多尔衮缠在山海关,黄得功在密云也是不敢轻举妄动。至于冀资深,他那点骑兵加起来都不到四千,有啥好怕的?”他说得信心满满,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大家听了都沉默不语,眼睛都看向了李岩。这文人之间的争论啊,武将们也不太好插嘴。他们都知道,这关乎到大顺军的未来和命运。
李岩笑了笑说:“那如果南边的高杰、刘良佐真的来了呢?咱们怎么办?”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挑战和期待,仿佛是在考验南宫尚朴的策略。
南宫尚朴哈哈一笑说:“他们要是来了啊,咱们就再上演一次朱仙镇的大捷!”这话一出,大家都跟着笑了起来。想当年啊,李自成围开封的时候,林小风派了十八万明军去救援。结果明军内部不和,意见不统一。李自成就用了个围点打援的计策,在朱仙镇挖了条又长又深的沟壑,把明军给打了个落花流水。那时候慕容炯吓得先跑了,剩下的明军也跟着溃散,掉沟里踩死的踩死撞死的撞死,那叫一个惨啊!顺军大获全胜还俘虏了好几万人呢!
南宫尚朴接着说:“要是高杰、刘良佐来了那也一样让他们有来无回!”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和豪情。
然而,李自成听到高杰的名字时,眉头却微微一皱,似乎有些不舒服。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对高杰的忌惮,也有对未来的担忧。
李岩叹了口气说:“话不能这么说啊!朱仙镇那场仗能赢有三个关键原因缺一不可的。可你看看现在的大名府这两个原因都不具备啊!”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忧虑。
南宫尚朴好奇地问:“哪三个原因啊?愿闻其详。”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求知欲和对战局的深深关注。
李岩解释道:“第一啊,当时开封城里没有多少明军主力,只有一千多士兵,根本没法突围求救。可现在大名府里有好几千甚至上万明军呢,咱们要是分兵去围,恐怕很难困住李性忠。”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战局的深刻理解和担忧。
“第二啊,朱仙镇那时候明军的援兵有五路,他们各怀鬼胎,军令不统一,所以才被打败的。可现在如果明军只来一、两路援兵,就算他们内部有分歧,也不可能再像朱仙镇那样一败涂地了。”李岩继续补充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深深忧虑。
南宫尚朴听了笑着说:“李先生怕是忘了明军的兵力了吧?朱仙镇那时候明军有十八万,咱们有十三万。可现在咱们有七万,高杰、刘良佐合起来不过四万,再加上李性忠的那几千人也不过五万而已。咱们深挖壕沟,多设陷井,明军就算全力来攻也休想动咱们分毫!”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和豪情,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李岩还想再说点什么,但看到李自成脸色不太好就闭上了嘴。不过他心里还是不服气,又反问道:“那如果黄得功能打败多尔衮,把他们赶回关外去,而咱们还没攻下大名府呢?林小风会先救哪里呢?”他的话音刚落,全场都震惊了!黄得功能打败多尔衮?大家都不太相信。
李岩又解释说:“世事难料嘛,万一真的发生了又该怎么办呢?”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深深忧虑和不安。
程鸣和第一个发言说:“肯定是先救宣府啊!辽东可是明廷的心腹大患,林小风怎么可能放弃这个机会?”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和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战局。
然而,景常浩却摇摇头说:“不对,应该是大名府!这里有两个藩王,而且都是亲王,林小风怎么可能坐视不管?”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战局的深刻理解和担忧,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名府的未来命运。
两派人争执不下,各有各的道理。南宫尚朴、程鸣和等人认为应该先救宣府,而李岩、景常浩等人则坚持要先救大名府。他们的声音在夜色中回荡,仿佛是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役而争论不休。
最后,李自成怒了,他大声喝道:“都别吵了!”他的声音如雷贯耳,震得众人耳膜生疼。他站起来扫视了一圈众人,最后把目光停在了李岩身上说:“李先生,你的假设是建立在多尔衮败给黄得功的基础上的,但以目前明军的形势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和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战局和胜利的希望。
夜深了,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营帐之上,给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梦,似乎也在这宁静的氛围中变得多了起来,如同夜色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侵扰着每个人的心房。
李岩的心中充满了焦急,他的眼神在微弱的烛光下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再次劝说道:“要是咱们能攻下大名府,那几百万两金子就能充实国库,咱们的军队就能装备精良,兵马强壮,粮食军饷再也不用发愁了!”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迫切,试图说服每一个人。他的脸庞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坚毅,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仿佛燃烧着熊熊的烈火,映照出他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李自成看着李岩那诚恳的样子,嘴巴张了张,仿佛想说什么,却又忍住了。他叹了口气,转头看向刘宗明,轻轻点了点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无奈和沉重,仿佛背负着整个天下的重担。
景常浩看懂了李自成的意思,但他心里还有疑惑。他先把帐篷前的士兵叫退到十步开外,然后皱着眉头说:“李公,还有各位将军!”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不是我们不想攻打大名府,实在是硬攻的话,咱们的士兵伤亡会非常大啊!”景常浩解释道。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战场上那血腥的一幕。
阎添禄一听,袖子一卷,大声说:“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再说,死的多半是百姓,咱们的老底子精锐还在,怕什么!”他的声音粗犷而豪放,透露出一种不畏生死的豪迈。
景常浩苦笑着摇了摇头:“问题就出在这些百姓身上,特别是林小风那件事。”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无奈和苦涩,仿佛已经预感到了未来的困境。
“咦?”阎添禄愣住了,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什什么意思?”桑东序也一脸迷茫,他的眼神在众人之间游移,试图寻找答案。
骆文彬在帐篷的阴影里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景常浩的说法。他从真定府过来,对这里的情况也是感同身受。他的脸庞在阴影中显得格外深沉,仿佛隐藏着无数的秘密和忧虑。
李岩也点头,他已经看出了问题的关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睿智和深沉,仿佛已经洞察了未来的走向。
景常浩再次叹了口气:“你们都知道林小风免了全国一年的税吧?”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和沉重,仿佛已经预感到了未来的困境。
大家都点头,这事在彰德府那边就已经传开了。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几分凝重和忧虑,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那艰难的战局。
“那我们的口号还记得吗?”景常浩问。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激昂和振奋,试图唤醒众人心中的记忆。
“记得,‘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有人大声回答。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定和信念,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但实际上呢?”景常浩追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严厉和冷峻,仿佛已经看到了众人心中的虚伪和欺骗。
“实际上”桑东序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犹豫和挣扎,仿佛已经预感到了未来的困境。
李岩直接说了:“实际上是免了三年的田赋!”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坦然和直率,仿佛并不害怕众人的指责和质疑。他认为,这没什么好隐瞒的。不纳粮只是个幌子,田赋才是国家的根本,要想长久安定,必须得征收。历史上的皇帝,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哪个不是这么干的?大顺朝自然也不能例外。高迎祥那时候反叛,也是因为这个道理。
景常浩点头表示赞同:“百姓们也感觉到了!我们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实际上却做不到。”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和沉重,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那艰难的战局。
“林小风免税之前,百姓们都开门投降,夹道欢迎我们,因为他们觉得顺军来了就不用愁粮食了。”景常浩继续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回忆和感慨,仿佛已经看到了过去那辉煌的岁月。
“我们的兵源也充足,投降的明军要军饷,但百姓们只要给口吃的就行。”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和满足,仿佛已经看到了大顺军的辉煌未来。
然而,他的语气突然一转:“可后来呢?不纳粮变成了免三年,那些想建功立业的士兵反而成了炮灰,百姓们觉得被骗了!”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愤怒和不满,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被欺骗的百姓们的愤怒和失望。
“现在明廷也说免一年税,百姓们从仰慕我们变成了怀疑。新加入我们的人大多是流民,根本没有战斗力。”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和无奈,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那艰难的战局。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沉重和无奈,仿佛已经预感到了未来的困境。
“所以皇上决定围而不攻大名府,以此来稳固我们的兵源和民心。”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坚定和决绝,仿佛已经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李公,各位将军,还有什么疑问吗?”景常浩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威严和不容置疑,仿佛已经等待着众人的回答。
大家都沉默了,李岩也不例外。虽然这个理由不是无懈可击,但确实很充分。强攻的话伤亡太大,还会让百姓送死,民心会迅速丧失。用投降的明军也有风险,他们可能重金招募后又倒戈相向。用老营的士兵?那简直就是自毁长城。
李自成轻轻咳嗽了一声,目光扫过大帐,然后平静地说:“围而不攻,虽然是牛左辅提议的,但也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威严和不容置疑,仿佛已经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明军就是这样,人少的时候战斗力强,人多的时候就容易乱。”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轻蔑和嘲讽,仿佛已经看透了明军的本质。
“不管是黄得功、高杰还是刘良佐,只要他们敢来,我们就一定歼灭他们!”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坚定和信念,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大家有信心吗?”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激昂和振奋,试图唤醒众人心中的斗志。
“有!”众将齐声回答,声音坚定而有力。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坚毅和信念,仿佛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好!我誓要攻下大名府!”李自成豪迈地说。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激昂和振奋,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他的脸庞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坚毅和豪迈,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仿佛燃烧着熊熊的烈火,映照出他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坚定信念。
……
在山海关,月光同样如水般洒落,给这座古老的关隘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吴三桂手里拿着调兵令和圣旨,脸色阴晴不定。他的眼神在月光下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仿佛内心正在经历着激烈的挣扎和抉择。
“吴兄,你这是怎么了?”谋士方光琛立刻问道。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关切和忧虑,仿佛已经预感到了吴三桂的困境。
吴三桂没说话,只是把令和旨递给了方光琛,脸上满是忧虑和沉重。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无奈和挣扎,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那艰难的抉择。
方光琛看完后,小心地问:“吴兄,你打算怎么办?”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谨慎和试探,仿佛试图探寻吴三桂内心的真实想法。
吴三桂眨了眨眼,眼神中闪烁着几分决绝和坚定:“方兄,你说我能抗旨吗?”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低沉和有力,仿佛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决定。
方光琛笑了,他的笑容中带着几分苦涩和无奈:“吴兄,你以为抗旨是那么容易的事吗?”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轻蔑和嘲讽,仿佛已经看透了吴三桂的想法。
吴三桂看了看外面没人,低声说:“也不是不行。济尔哈朗天天骚扰我们,我派骑兵去对峙,然后上疏请求留下这些骑兵。”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狡黠和机智,仿佛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
“然后呢?”方光琛笑着反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好奇和试探,仿佛试图探寻吴三桂的下一步计划。
吴三桂深吸了一口气,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几分坚定和决绝:“然后,我还是大明的平西伯、辽东总兵,守着山海关!”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豪迈和振奋,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错了!”方光琛摇头,“吴兄,你以为朝廷的人都是傻子吗?上次勤王,如果不是因为冀资深和关宁军的功劳,你早就保不住了!”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严厉和冷峻,仿佛已经看透了吴三桂的处境。
“他他敢!”吴三桂怒了,他的脸庞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狰狞和愤怒。他差点就喊出了林小风的名字,仿佛已经对这个人充满了无尽的怨恨和愤怒。
方光琛反问:“吴兄,你说陛下为什么不敢杀你?”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轻蔑和嘲讽,仿佛已经看透了吴三桂的内心。
吴三桂激动地说:“明摆着的事!关宁军是大明的精锐,杀了我就是自毁长城!而且我手下的将领很多都是毛文龙的旧部,他们一定会用其他方法为我报仇的!”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自豪和满足,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手下的将领们为他报仇的场景。
“如果杀我不成,我就投降建奴!”吴三桂咬牙切齿地说。他的眼神听了谋士方光琛的一番话,吴三桂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好久都没吭声。屋内烛火摇曳,映照在他那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上,显得格外凝重。方光琛的话虽然不中听,但句句都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吴三桂的思绪如同窗外纷飞的雪花,纷乱而复杂。要是敢不听皇上的命令,那就是公然背叛朝廷,轻的会被责备,重的可能会像刘泽清那样,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被人给收拾了。就算朝廷暂时饶了你,以后也保不准会有啥麻烦找上门来。这么看来,吴三桂是不是只有投降那些建奴这一条路可走了呢?
他凝视着窗外的夜色,心中五味杂陈。投降建奴这事儿,真能行吗?关宁军和建奴那可是有着不解的世仇啊!想当年缺粮的时候都没投降,现在粮饷充足了反而要投降?如果真的投降了,吴三桂的未来也就三条路可走:一是像汉八旗那样,冲锋陷阵,虽然能立下大功,金银财宝堆满屋,但打仗就免不了死人,每死一个士兵,自己的实力就弱一分,等到关宁军拼光了,自己也就成了无牙的老虎;二是被派去防守辽东,做建奴的后盾,但这几乎不可能,哪有主人会放心让一个仇家睡在自己床边呢?建奴怎么可能轻易把后背交给他?三是被剥夺兵权,像祖大寿那样,整天无所事事,喝茶听曲,跟个废人差不多。这三条路,哪一条都不是吴三桂愿意走的!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不甘和无奈,仿佛被命运的大手紧紧扼住了喉咙。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方光琛,这位谋士的眼神中透露着坚定和智慧。吴三桂站起身,向方光琛拱手致谢:“多谢方兄的提醒,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方光琛笑着点了点头,也拱手告别。他的身影在烛光下拉长,渐渐消失在门外。
此时的大名府外,秋风萧瑟,树叶在夜风中摇曳,仿佛也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役而忧虑。月光洒在战场上,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凄凉与肃杀。
会议刚开始,众人便围绕着李自成和骆文彬联手围攻大名府的策略展开了讨论。南宫尚朴出了一个主意,说是要围而不打,以逸待劳。这个策略深得李自成的心,他微微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许,于是这个策略就这么定了下来。
这时,李岩弯下腰,轻轻地咳了两声,他的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却充满了坚定。他恭敬地对李自成说:“陛下,我觉得大名府不能像开封那次那样围而不攻,咱们得趁着李性忠的脚跟还没站稳,给他来个措手不及!”
李自成一听,便转头看向李岩,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询问和期待。自从北京战败后,他越来越看重李岩的智谋了。他问道:“李卿啊,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呢?”
李岩缓了口气,继续说道:“打仗嘛,最讲究的就是速度,拖久了容易出变故。现在明军那边,北边有黄得功这样的猛将,南边有高杰、刘良佐这样的强敌,咱们不得不防啊!”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忧虑和担忧。
“还有啊,陛下,咱们在北京那一仗损失惨重,好不容易才缓过口气来,可不能再重蹈覆辙了!”李岩语重心长地补充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对战局的深深忧虑。
南宫尚朴听了,立马站起来反驳说:“李先生此言差矣!建奴入关已经不是秘密了,大同、北京都有消息传来,说多铎带着几万大军正围着宣府,誓要灭了祝凤翙。多尔衮也出马了,在墙子岭跟黄得功对峙呢。建奴在北边闹腾,咱们在南边稳扎稳打。北京那边,除了蒋太微守着不动,吴三桂被多尔衮缠在山海关,黄得功在密云也是不敢轻举妄动。至于冀资深,他那点骑兵加起来都不到四千,有啥好怕的?”他说得信心满满,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大家听了都沉默不语,眼睛都看向了李岩。这文人之间的争论啊,武将们也不太好插嘴。他们都知道,这关乎到大顺军的未来和命运。
李岩笑了笑说:“那如果南边的高杰、刘良佐真的来了呢?咱们怎么办?”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挑战和期待,仿佛是在考验南宫尚朴的策略。
南宫尚朴哈哈一笑说:“他们要是来了啊,咱们就再上演一次朱仙镇的大捷!”这话一出,大家都跟着笑了起来。想当年啊,李自成围开封的时候,林小风派了十八万明军去救援。结果明军内部不和,意见不统一。李自成就用了个围点打援的计策,在朱仙镇挖了条又长又深的沟壑,把明军给打了个落花流水。那时候慕容炯吓得先跑了,剩下的明军也跟着溃散,掉沟里踩死的踩死撞死的撞死,那叫一个惨啊!顺军大获全胜还俘虏了好几万人呢!
南宫尚朴接着说:“要是高杰、刘良佐来了那也一样让他们有来无回!”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和豪情。
然而,李自成听到高杰的名字时,眉头却微微一皱,似乎有些不舒服。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对高杰的忌惮,也有对未来的担忧。
李岩叹了口气说:“话不能这么说啊!朱仙镇那场仗能赢有三个关键原因缺一不可的。可你看看现在的大名府这两个原因都不具备啊!”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忧虑。
南宫尚朴好奇地问:“哪三个原因啊?愿闻其详。”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求知欲和对战局的深深关注。
李岩解释道:“第一啊,当时开封城里没有多少明军主力,只有一千多士兵,根本没法突围求救。可现在大名府里有好几千甚至上万明军呢,咱们要是分兵去围,恐怕很难困住李性忠。”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战局的深刻理解和担忧。
“第二啊,朱仙镇那时候明军的援兵有五路,他们各怀鬼胎,军令不统一,所以才被打败的。可现在如果明军只来一、两路援兵,就算他们内部有分歧,也不可能再像朱仙镇那样一败涂地了。”李岩继续补充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深深忧虑。
南宫尚朴听了笑着说:“李先生怕是忘了明军的兵力了吧?朱仙镇那时候明军有十八万,咱们有十三万。可现在咱们有七万,高杰、刘良佐合起来不过四万,再加上李性忠的那几千人也不过五万而已。咱们深挖壕沟,多设陷井,明军就算全力来攻也休想动咱们分毫!”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和豪情,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李岩还想再说点什么,但看到李自成脸色不太好就闭上了嘴。不过他心里还是不服气,又反问道:“那如果黄得功能打败多尔衮,把他们赶回关外去,而咱们还没攻下大名府呢?林小风会先救哪里呢?”他的话音刚落,全场都震惊了!黄得功能打败多尔衮?大家都不太相信。
李岩又解释说:“世事难料嘛,万一真的发生了又该怎么办呢?”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深深忧虑和不安。
程鸣和第一个发言说:“肯定是先救宣府啊!辽东可是明廷的心腹大患,林小风怎么可能放弃这个机会?”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和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战局。
然而,景常浩却摇摇头说:“不对,应该是大名府!这里有两个藩王,而且都是亲王,林小风怎么可能坐视不管?”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战局的深刻理解和担忧,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名府的未来命运。
两派人争执不下,各有各的道理。南宫尚朴、程鸣和等人认为应该先救宣府,而李岩、景常浩等人则坚持要先救大名府。他们的声音在夜色中回荡,仿佛是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役而争论不休。
最后,李自成怒了,他大声喝道:“都别吵了!”他的声音如雷贯耳,震得众人耳膜生疼。他站起来扫视了一圈众人,最后把目光停在了李岩身上说:“李先生,你的假设是建立在多尔衮败给黄得功的基础上的,但以目前明军的形势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和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战局和胜利的希望。
夜深了,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营帐之上,给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梦,似乎也在这宁静的氛围中变得多了起来,如同夜色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侵扰着每个人的心房。
李岩的心中充满了焦急,他的眼神在微弱的烛光下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再次劝说道:“要是咱们能攻下大名府,那几百万两金子就能充实国库,咱们的军队就能装备精良,兵马强壮,粮食军饷再也不用发愁了!”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迫切,试图说服每一个人。他的脸庞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坚毅,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仿佛燃烧着熊熊的烈火,映照出他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李自成看着李岩那诚恳的样子,嘴巴张了张,仿佛想说什么,却又忍住了。他叹了口气,转头看向刘宗明,轻轻点了点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无奈和沉重,仿佛背负着整个天下的重担。
景常浩看懂了李自成的意思,但他心里还有疑惑。他先把帐篷前的士兵叫退到十步开外,然后皱着眉头说:“李公,还有各位将军!”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不是我们不想攻打大名府,实在是硬攻的话,咱们的士兵伤亡会非常大啊!”景常浩解释道。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战场上那血腥的一幕。
阎添禄一听,袖子一卷,大声说:“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再说,死的多半是百姓,咱们的老底子精锐还在,怕什么!”他的声音粗犷而豪放,透露出一种不畏生死的豪迈。
景常浩苦笑着摇了摇头:“问题就出在这些百姓身上,特别是林小风那件事。”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无奈和苦涩,仿佛已经预感到了未来的困境。
“咦?”阎添禄愣住了,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什什么意思?”桑东序也一脸迷茫,他的眼神在众人之间游移,试图寻找答案。
骆文彬在帐篷的阴影里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景常浩的说法。他从真定府过来,对这里的情况也是感同身受。他的脸庞在阴影中显得格外深沉,仿佛隐藏着无数的秘密和忧虑。
李岩也点头,他已经看出了问题的关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睿智和深沉,仿佛已经洞察了未来的走向。
景常浩再次叹了口气:“你们都知道林小风免了全国一年的税吧?”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和沉重,仿佛已经预感到了未来的困境。
大家都点头,这事在彰德府那边就已经传开了。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几分凝重和忧虑,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那艰难的战局。
“那我们的口号还记得吗?”景常浩问。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激昂和振奋,试图唤醒众人心中的记忆。
“记得,‘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有人大声回答。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定和信念,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但实际上呢?”景常浩追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严厉和冷峻,仿佛已经看到了众人心中的虚伪和欺骗。
“实际上”桑东序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犹豫和挣扎,仿佛已经预感到了未来的困境。
李岩直接说了:“实际上是免了三年的田赋!”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坦然和直率,仿佛并不害怕众人的指责和质疑。他认为,这没什么好隐瞒的。不纳粮只是个幌子,田赋才是国家的根本,要想长久安定,必须得征收。历史上的皇帝,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哪个不是这么干的?大顺朝自然也不能例外。高迎祥那时候反叛,也是因为这个道理。
景常浩点头表示赞同:“百姓们也感觉到了!我们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实际上却做不到。”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和沉重,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那艰难的战局。
“林小风免税之前,百姓们都开门投降,夹道欢迎我们,因为他们觉得顺军来了就不用愁粮食了。”景常浩继续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回忆和感慨,仿佛已经看到了过去那辉煌的岁月。
“我们的兵源也充足,投降的明军要军饷,但百姓们只要给口吃的就行。”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和满足,仿佛已经看到了大顺军的辉煌未来。
然而,他的语气突然一转:“可后来呢?不纳粮变成了免三年,那些想建功立业的士兵反而成了炮灰,百姓们觉得被骗了!”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愤怒和不满,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被欺骗的百姓们的愤怒和失望。
“现在明廷也说免一年税,百姓们从仰慕我们变成了怀疑。新加入我们的人大多是流民,根本没有战斗力。”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和无奈,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那艰难的战局。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沉重和无奈,仿佛已经预感到了未来的困境。
“所以皇上决定围而不攻大名府,以此来稳固我们的兵源和民心。”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坚定和决绝,仿佛已经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李公,各位将军,还有什么疑问吗?”景常浩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威严和不容置疑,仿佛已经等待着众人的回答。
大家都沉默了,李岩也不例外。虽然这个理由不是无懈可击,但确实很充分。强攻的话伤亡太大,还会让百姓送死,民心会迅速丧失。用投降的明军也有风险,他们可能重金招募后又倒戈相向。用老营的士兵?那简直就是自毁长城。
李自成轻轻咳嗽了一声,目光扫过大帐,然后平静地说:“围而不攻,虽然是牛左辅提议的,但也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威严和不容置疑,仿佛已经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明军就是这样,人少的时候战斗力强,人多的时候就容易乱。”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轻蔑和嘲讽,仿佛已经看透了明军的本质。
“不管是黄得功、高杰还是刘良佐,只要他们敢来,我们就一定歼灭他们!”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坚定和信念,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大家有信心吗?”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激昂和振奋,试图唤醒众人心中的斗志。
“有!”众将齐声回答,声音坚定而有力。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坚毅和信念,仿佛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好!我誓要攻下大名府!”李自成豪迈地说。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激昂和振奋,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他的脸庞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坚毅和豪迈,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仿佛燃烧着熊熊的烈火,映照出他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坚定信念。
……
在山海关,月光同样如水般洒落,给这座古老的关隘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吴三桂手里拿着调兵令和圣旨,脸色阴晴不定。他的眼神在月光下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仿佛内心正在经历着激烈的挣扎和抉择。
“吴兄,你这是怎么了?”谋士方光琛立刻问道。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关切和忧虑,仿佛已经预感到了吴三桂的困境。
吴三桂没说话,只是把令和旨递给了方光琛,脸上满是忧虑和沉重。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无奈和挣扎,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那艰难的抉择。
方光琛看完后,小心地问:“吴兄,你打算怎么办?”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谨慎和试探,仿佛试图探寻吴三桂内心的真实想法。
吴三桂眨了眨眼,眼神中闪烁着几分决绝和坚定:“方兄,你说我能抗旨吗?”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低沉和有力,仿佛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决定。
方光琛笑了,他的笑容中带着几分苦涩和无奈:“吴兄,你以为抗旨是那么容易的事吗?”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轻蔑和嘲讽,仿佛已经看透了吴三桂的想法。
吴三桂看了看外面没人,低声说:“也不是不行。济尔哈朗天天骚扰我们,我派骑兵去对峙,然后上疏请求留下这些骑兵。”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狡黠和机智,仿佛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
“然后呢?”方光琛笑着反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好奇和试探,仿佛试图探寻吴三桂的下一步计划。
吴三桂深吸了一口气,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几分坚定和决绝:“然后,我还是大明的平西伯、辽东总兵,守着山海关!”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豪迈和振奋,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错了!”方光琛摇头,“吴兄,你以为朝廷的人都是傻子吗?上次勤王,如果不是因为冀资深和关宁军的功劳,你早就保不住了!”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严厉和冷峻,仿佛已经看透了吴三桂的处境。
“他他敢!”吴三桂怒了,他的脸庞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狰狞和愤怒。他差点就喊出了林小风的名字,仿佛已经对这个人充满了无尽的怨恨和愤怒。
方光琛反问:“吴兄,你说陛下为什么不敢杀你?”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轻蔑和嘲讽,仿佛已经看透了吴三桂的内心。
吴三桂激动地说:“明摆着的事!关宁军是大明的精锐,杀了我就是自毁长城!而且我手下的将领很多都是毛文龙的旧部,他们一定会用其他方法为我报仇的!”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自豪和满足,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手下的将领们为他报仇的场景。
“如果杀我不成,我就投降建奴!”吴三桂咬牙切齿地说。他的眼神听了谋士方光琛的一番话,吴三桂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好久都没吭声。屋内烛火摇曳,映照在他那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上,显得格外凝重。方光琛的话虽然不中听,但句句都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吴三桂的思绪如同窗外纷飞的雪花,纷乱而复杂。要是敢不听皇上的命令,那就是公然背叛朝廷,轻的会被责备,重的可能会像刘泽清那样,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被人给收拾了。就算朝廷暂时饶了你,以后也保不准会有啥麻烦找上门来。这么看来,吴三桂是不是只有投降那些建奴这一条路可走了呢?
他凝视着窗外的夜色,心中五味杂陈。投降建奴这事儿,真能行吗?关宁军和建奴那可是有着不解的世仇啊!想当年缺粮的时候都没投降,现在粮饷充足了反而要投降?如果真的投降了,吴三桂的未来也就三条路可走:一是像汉八旗那样,冲锋陷阵,虽然能立下大功,金银财宝堆满屋,但打仗就免不了死人,每死一个士兵,自己的实力就弱一分,等到关宁军拼光了,自己也就成了无牙的老虎;二是被派去防守辽东,做建奴的后盾,但这几乎不可能,哪有主人会放心让一个仇家睡在自己床边呢?建奴怎么可能轻易把后背交给他?三是被剥夺兵权,像祖大寿那样,整天无所事事,喝茶听曲,跟个废人差不多。这三条路,哪一条都不是吴三桂愿意走的!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不甘和无奈,仿佛被命运的大手紧紧扼住了喉咙。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方光琛,这位谋士的眼神中透露着坚定和智慧。吴三桂站起身,向方光琛拱手致谢:“多谢方兄的提醒,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方光琛笑着点了点头,也拱手告别。他的身影在烛光下拉长,渐渐消失在门外。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2/2365/179320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