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齐阁小说 > 其他小说 > 黄山云隐录 > 第八十一章 汉人

第八十一章 汉人

推荐阅读:不败战神杨辰快穿之男多女少真可怕鸿运官道综影视反派的心机菟丝花误入阿姨圈,我躺赢人生悔婚才知道我是大帝,哭瞎有何用?隧末:放弃拯救大唐,我转战瓦缸山两眼一睁就是干,反派不干我来干下山后,被绝美大小姐倒追一见钟情:大叔,别纠缠我

    老年方逸继续缓缓道来:“游牧民族的生存之道,其背后所蕴含的知识量,实则浩瀚如海。

    就拿一头牲畜来说,从选种、阉割、分群、交配、接生到治病,

    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大量的智慧,而且这些知识还在不断地变化与更新。

    不仅如此,还需要考虑牲畜的群体行为。马、牛、羊,这些群居动物,

    如何借助头羊、头牛的领导力,以及动物群落中的微妙关系来有效地管理它们。

    在养殖过程中,牲畜之间的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养羊为例,既要养绵羊,也要养山羊。

    绵羊吃草时往往固定在一个地方啃食,容易对草场造成过度伤害。

    但是在绵羊群中混入一些山羊,山羊的活跃性就能带动绵羊缓缓移动,从而避免对草场的过度破坏。

    再有,同样是吃草,也有先后之分。

    要先让牛和马吃,因为它们的吃草位置较高。

    等牛马吃过后,羊再吃底下的部分。

    羊会直接啃食草根,如果羊先吃,那么牛马就无从觅食了。

    这些仅仅是对游牧民族生存智慧的一个粗略概括。

    实际上,每个民族的文化和生存方式都是复杂而多元,绝非简简单单的一个想法就能概括得了。”

    苏辰小声嘀咕道:“小说嘛,不用太讲究逻辑,平时消遣放空身心而已...”

    一旁众人听了,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老年方逸继续缓缓阐述道:“至于为什么中原在打败草原之后,却并未选择统一草原。

    实在是因为秦汉时期,没有这个条件。

    不论从文化,还是从经济角度来看,都没有意义。

    “还是要从‘何为汉人’这个话题说起了。

    汉人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在汉朝以后才逐渐形成。

    而汉人的定义,并非仅仅基于血统。

    华夏历史上,各种民族迁徙、同化、融合的过程层出不穷。

    中原人的血统中大多都掺杂着其他民族的成分,因此从血统上来说,很难界定谁是纯粹的汉人。

    汉人的定义,其实是基于儒家文化。

    只要接受儒家文化,并按照儒家文化的指导去生活,就被视作汉人。

    “儒家文化在文明史上非常特殊。

    它是华夏最朴实的价值观,也是将华夏民族紧紧连接在一起的纽带。

    与其他文明的宗教不同,儒家文化的载体并非个人认同。

    相比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一神教来说,信徒只要信了耶稣或安拉,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按照一个虔诚的信徒的方式来生活。

    即使流落到荒漠,孤身一人,也不影响他的信仰。

    甚至会因此更加虔诚,否则他的精神就会崩溃。

    “然而,儒家文化却要求个体必须生活在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结构当中。

    比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规矩,都是对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规定。

    脱离了人际关系,这些规矩就无法展开。

    一个人如果独自隐居,还让他遵守三从四德,那显然是做不到的。

    “儒家文化所要求的这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着非常强的地理依赖性。

    需要有比较稳定的家庭组织作为基础,也就是定居。

    而定居的前提是农耕。

    但农耕又有一个最硬性的约束条件,是年降水量。

    在中原,如果一个地方的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农耕就难以维持生计。

    而400毫米等降雨线几乎与长城的走向不谋而合。

    儒家文化沿着这条线修建了长城。

    今天我们可以用科学手段了解这些,可古人完全是凭感觉测量的这么准……

    长城再往北,年降水量便骤减至不足400毫米,

    这对于依赖农耕的中原民族来说,就是一片难以耕耘的荒芜之地。

    因此,儒家文化的汉人扩张极限,就是这条400毫米等降雨线。

    它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

    长城再往北,便是广袤无垠的游牧地区。

    由于农耕文明对降雨量的严格要求,使得越过长城以北的广袤地区,

    对于依赖农耕的中原民族来说,无法生存。

    若想在那片土地上生存下去,就必须摒弃农耕的方式,转而游牧化。

    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模式的转换,

    更是一种文化、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一旦游牧化,中原式的人际关系结构、家庭结构等都将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便意味着脱离了汉人的文化轨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人。

    第一代人或许还能保留一些汉族的记忆和文化传统。

    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就彻底融入了游牧民族的文化和社会中,成为匈奴人、突厥人等……

    因此,中原王朝或许有能力派兵远征草原,驱逐游牧者。

    若想长期统治草原,就必须驻扎大量的军队。

    但是驻军的后勤补给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于距离遥远,中原无法将足够的物资运送到草原,

    驻军只能就地取材,逐渐适应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这样一来,这些军人也就不再是传统的汉人军队。

    所以中原王朝即便能够暂时横扫草原,在完成任务后,仍然必须撤军回到长城以南。

    “因此,中原虽然能够打败草原民族,但却很难统一并管理草原。

    此外,中原与草原在继承逻辑上的迥异。

    中原帝国,人口定居的特性使得税收的征收变得相对容易,从而为帝国构建了一个稳固的中央财政基石。

    正是这一经济基础,支撑着中原在周朝之后逐渐发展出了一个高度成熟且错综复杂的官僚体系。

    官僚制帝国,展现出了君主与官僚之间精妙的功能分工。

    君主,作为帝国的精神领袖与象征,其首要任务是彰显统治的正当性,为帝国提供稳定的精神支柱。

    而具体的事务管理,则更多地依赖于庞大的官僚体系来执行。

    君主即便有意亲自介入政务,也需遵循官僚体系的规则与程序,无法随意绕开其制约。

    这种共治天下的模式,确保了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与高效运转。

    所以在中原帝国,君主的能力虽然重要,但并非首要考量。

    相比之下,君位继承的稳定性才是维系帝国安宁的基石。

    为了确保继承秩序的稳定,继承人的资格必须具备唯一性、易于识别且不容争议。

    在这一背景下,嫡长子继承制便成为了中原帝国继承原则的不二之选。

    它符合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将嫡长子视为正当性的象征,即便其年幼无知,

    也能在官僚体系的辅佐下,维系帝国的正常运转。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2/2432/187003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