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儒家与皇权
推荐阅读:不败战神杨辰、快穿之男多女少真可怕、鸿运官道、综影视反派的心机菟丝花、误入阿姨圈,我躺赢人生、悔婚才知道我是大帝,哭瞎有何用?、隧末:放弃拯救大唐,我转战瓦缸山、两眼一睁就是干,反派不干我来干、下山后,被绝美大小姐倒追、一见钟情:大叔,别纠缠我、
问询室内,一众人尽皆面露沉思。
老年方逸视线缓缓掠过众人继续道:
“从现在的眼光看,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早有预兆。
但在当时,所有事情的发生都如此凑巧,像是书中写好的情节。
那些不经意的瞬间,后来都成了故事里不可或缺的部分,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与奇妙。”
李明迫不及待的打断道:“哎呀,你就别铺垫了,赶紧说说看。”
老年方逸无奈摇头,继续道:
“你还真是没耐心……”
“这首先得解释一下中原之地的政治结构,以及每朝每代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一,官僚体系与皇权之间的微妙平衡与激烈博弈。
从最初的贵族与皇权共治天下,到世家大族逐渐崛起,与皇权形成制衡之势,权力的游戏愈发复杂多变。
皇帝作为权力的巅峰,自然不愿受制于人。
然而,除却开国之初的几位雄才大略之主,后世的皇帝多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
所学皆限于书卷,缺乏实战经验,往往难以驾驭群臣,反被官僚与氏族所架空。
但古代皇权至上,历代帝王又岂能甘心成为傀儡?
于是,一场场权力与智慧的较量悄然上演,其过程惊心动魄。”
“其二,谈及中原帝国的根本,首要便是皇帝统治的合法性。
父终子及,这本是农耕民族的必然。
但世事无常,总会出现各种意外。
比如皇帝嫡长子早夭,便只能次子或旁系之子接掌大统,难免引发非议。
更有甚者,无子嗣可继,只能从宗室中过继孩童,以承大统。
此举更添变数,皇权的正统稳固性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最后,就是变幻莫测的气候,如同一位无形的推手,左右着中原王朝的兴衰更迭。
农耕民族,命脉系于土地,而土地之丰饶,又全赖风调雨顺。
一旦气候转冷,庄稼歉收,就民不聊生。
加之草原部族也会受到气候影响,以至于资源匮乏而南侵。
中原王朝便不得不面临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
战事频仍,国库空虚,唯有加重赋税以资军需,
而此举无异于雪上加霜,将百姓推向了绝望的深渊。
于是,逃难者四起,帝国根基动摇。”
大汉也难逃这样的命运,几乎是三点都全部占满了……
问询室内所有人都静静听着,无人言语。
“刘邦初建的汉朝,将郡县制与分封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既新颖又充满挑战的政治格局。
这一时期,国家犹如置身于一场未完的棋局之中。
刘邦死后,吕氏上位。
再到后续七国之乱的爆发,更是如狂风骤雨般冲击着初生的帝国。
经过一番厮杀后,刘家才坐稳江山。
刘邦的第四子刘恒继承皇帝,称汉文帝。
他选择了黄老之术作为国家的治理哲学,“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两次大幅度削减田租税,甚至一度全免。
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让社会经济在废墟中重获生机。
继而,汉景帝,秉承了父亲的遗志,将这一政策推向了新的高度。
进一步强化了重农抑商的策略,继续减轻百姓负担,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安定与富庶。
在汉文帝与汉景帝两代的共同努力下,大汉王朝迎来了其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代——“文景之治”。
百姓的生活是日渐富足了,然而,黄老之学却难以全面解答汉朝的统治合法性。
于是,引入了儒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天命观”为汉朝皇帝提供了新的合法性解释。
后续的儒家学者,董仲舒更是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按照儒家的观念,一朝一姓的天下并非永恒不变,唯有德行兼备者,方能得天命所归,坐拥九五之尊。
这套理论,最初源自周朝人对“天命”的深刻理解,而在汉朝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与发扬。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难以回避的内在逻辑矛盾。
若刘家取天下是合理的,那么一旦刘家治理不善,是否就意味着天命应该转移,换人来做皇帝。
汉景帝时期,就发生了一场争论,“辕黄之辩”。
儒家学者辕固生与道家学者黄生,就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正当性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
黄生认为,商汤与武王作为臣子,犯上作乱,其行为并无正当性可言。
而辕固生则坚持认为,当君王的统治违背天道时,其统治合法性便自然丧失,因此商汤与武王的行为是正义的。
这让当时的汉景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若赞同其观点,无疑为未来的乱臣贼子提供了推翻刘家统治的理论依据;
若反对,则又难以解释当年刘邦造反的合理性。
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汉景帝不得不采取和稀泥的态度说:
“吃马肉不必非吃有毒的马肝,做学问也不必纠缠于汤武造反的事。
以后这个问题,谁都不许再提。”
然而,尽管嘴上是没人说了。
但儒家“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的观念却如同种子般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
随着儒家势力的日益壮大,这套观念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在民间与朝堂之上悄然流传。
再加上董仲舒引入了灾异说,将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
认为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
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更是让所有人笃信不疑,甚至皇帝本人都不例外……”
李子星眼神中闪烁着对历史智慧的敬畏,缓缓道:
“古人的天命观,确实阐述得条理分明,令人叹为观止。
那一套套理论,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其深邃所吸引。”
这时,一旁静默许久的清风小道士也接话:
“道家所追求的,乃是道法自然,顺应天地万物之本性。
对于百姓而言,无为而治,不言之教,方为上策。
让一切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发展,不加过多的人为干预,这才是真正的和谐之道。”
李子星眼中闪过一丝灵光,笑着接话道:
“言之有理,这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提的市场经济理论不谋而合。
那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市场的供需,引导着资源的配置。
何尝不是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体现呢?
说不定,亚当斯密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道家老子思想的影响,”
清风小道士微微点头,若有所思。
老年方逸视线缓缓掠过众人继续道:
“从现在的眼光看,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早有预兆。
但在当时,所有事情的发生都如此凑巧,像是书中写好的情节。
那些不经意的瞬间,后来都成了故事里不可或缺的部分,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与奇妙。”
李明迫不及待的打断道:“哎呀,你就别铺垫了,赶紧说说看。”
老年方逸无奈摇头,继续道:
“你还真是没耐心……”
“这首先得解释一下中原之地的政治结构,以及每朝每代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一,官僚体系与皇权之间的微妙平衡与激烈博弈。
从最初的贵族与皇权共治天下,到世家大族逐渐崛起,与皇权形成制衡之势,权力的游戏愈发复杂多变。
皇帝作为权力的巅峰,自然不愿受制于人。
然而,除却开国之初的几位雄才大略之主,后世的皇帝多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
所学皆限于书卷,缺乏实战经验,往往难以驾驭群臣,反被官僚与氏族所架空。
但古代皇权至上,历代帝王又岂能甘心成为傀儡?
于是,一场场权力与智慧的较量悄然上演,其过程惊心动魄。”
“其二,谈及中原帝国的根本,首要便是皇帝统治的合法性。
父终子及,这本是农耕民族的必然。
但世事无常,总会出现各种意外。
比如皇帝嫡长子早夭,便只能次子或旁系之子接掌大统,难免引发非议。
更有甚者,无子嗣可继,只能从宗室中过继孩童,以承大统。
此举更添变数,皇权的正统稳固性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最后,就是变幻莫测的气候,如同一位无形的推手,左右着中原王朝的兴衰更迭。
农耕民族,命脉系于土地,而土地之丰饶,又全赖风调雨顺。
一旦气候转冷,庄稼歉收,就民不聊生。
加之草原部族也会受到气候影响,以至于资源匮乏而南侵。
中原王朝便不得不面临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
战事频仍,国库空虚,唯有加重赋税以资军需,
而此举无异于雪上加霜,将百姓推向了绝望的深渊。
于是,逃难者四起,帝国根基动摇。”
大汉也难逃这样的命运,几乎是三点都全部占满了……
问询室内所有人都静静听着,无人言语。
“刘邦初建的汉朝,将郡县制与分封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既新颖又充满挑战的政治格局。
这一时期,国家犹如置身于一场未完的棋局之中。
刘邦死后,吕氏上位。
再到后续七国之乱的爆发,更是如狂风骤雨般冲击着初生的帝国。
经过一番厮杀后,刘家才坐稳江山。
刘邦的第四子刘恒继承皇帝,称汉文帝。
他选择了黄老之术作为国家的治理哲学,“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两次大幅度削减田租税,甚至一度全免。
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让社会经济在废墟中重获生机。
继而,汉景帝,秉承了父亲的遗志,将这一政策推向了新的高度。
进一步强化了重农抑商的策略,继续减轻百姓负担,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安定与富庶。
在汉文帝与汉景帝两代的共同努力下,大汉王朝迎来了其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代——“文景之治”。
百姓的生活是日渐富足了,然而,黄老之学却难以全面解答汉朝的统治合法性。
于是,引入了儒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天命观”为汉朝皇帝提供了新的合法性解释。
后续的儒家学者,董仲舒更是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按照儒家的观念,一朝一姓的天下并非永恒不变,唯有德行兼备者,方能得天命所归,坐拥九五之尊。
这套理论,最初源自周朝人对“天命”的深刻理解,而在汉朝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与发扬。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难以回避的内在逻辑矛盾。
若刘家取天下是合理的,那么一旦刘家治理不善,是否就意味着天命应该转移,换人来做皇帝。
汉景帝时期,就发生了一场争论,“辕黄之辩”。
儒家学者辕固生与道家学者黄生,就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正当性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
黄生认为,商汤与武王作为臣子,犯上作乱,其行为并无正当性可言。
而辕固生则坚持认为,当君王的统治违背天道时,其统治合法性便自然丧失,因此商汤与武王的行为是正义的。
这让当时的汉景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若赞同其观点,无疑为未来的乱臣贼子提供了推翻刘家统治的理论依据;
若反对,则又难以解释当年刘邦造反的合理性。
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汉景帝不得不采取和稀泥的态度说:
“吃马肉不必非吃有毒的马肝,做学问也不必纠缠于汤武造反的事。
以后这个问题,谁都不许再提。”
然而,尽管嘴上是没人说了。
但儒家“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的观念却如同种子般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
随着儒家势力的日益壮大,这套观念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在民间与朝堂之上悄然流传。
再加上董仲舒引入了灾异说,将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
认为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
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更是让所有人笃信不疑,甚至皇帝本人都不例外……”
李子星眼神中闪烁着对历史智慧的敬畏,缓缓道:
“古人的天命观,确实阐述得条理分明,令人叹为观止。
那一套套理论,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其深邃所吸引。”
这时,一旁静默许久的清风小道士也接话:
“道家所追求的,乃是道法自然,顺应天地万物之本性。
对于百姓而言,无为而治,不言之教,方为上策。
让一切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发展,不加过多的人为干预,这才是真正的和谐之道。”
李子星眼中闪过一丝灵光,笑着接话道:
“言之有理,这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提的市场经济理论不谋而合。
那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市场的供需,引导着资源的配置。
何尝不是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体现呢?
说不定,亚当斯密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道家老子思想的影响,”
清风小道士微微点头,若有所思。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2/2432/187003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