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家庭矛盾
推荐阅读:不败战神杨辰、快穿之男多女少真可怕、鸿运官道、综影视反派的心机菟丝花、误入阿姨圈,我躺赢人生、悔婚才知道我是大帝,哭瞎有何用?、隧末:放弃拯救大唐,我转战瓦缸山、两眼一睁就是干,反派不干我来干、下山后,被绝美大小姐倒追、一见钟情:大叔,别纠缠我、
完成了软夺权之后,为了彻底稳固目前手中权力,王莽展开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行动,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赏。
前前后后册封了两个王和六十一个侯,使得整个上层社会都沐浴在喜悦之中。
首先以慷慨的姿态,封了汉宣帝的三十六个远房后裔为列侯。
允许已经绝嗣的诸侯王、列侯、关内侯寻找旁支继嗣。
让曾因犯罪被剥夺身份的宗室成员恢复属籍。
紧接着,他又将目光投向了高级官员群体。
他深知,要真正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将整个官僚阶层及其接班人集团都纳入自己的麾下。
于是,他颁布了一道旨意:凡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若无儿子但有孙子或同母兄弟的儿子,均可作为继承人。
以及太仆王恽等二十五人,因功绩卓著,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们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是王莽向他们抛出的橄榄枝。
这些高级官员们,自然对王莽感激涕零,纷纷表示愿为朝廷效犬马之劳。
同时,王莽也没有忘记那些因犯罪而被开除宗室谱籍的落魄皇族。
如周勃、樊哙、张敖、霍光等的后代。
他大笔一挥,恢复了他们的身份与荣誉。
这些落魄皇族们,在历经沧桑后终于看到了重获新生的希望,自然也对王莽感恩戴德,誓死效忠。
此外,王莽还十分关心老干部阶层的福祉。
他规定:全国秩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在年老退休后,可享受原俸禄三分之一作为退休金,直至死亡。
这一政策,让老干部们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关怀,纷纷称赞王莽的仁德与宽厚。
这些举措都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大汉王朝的每一个角落,让所有权贵们欢呼雀跃。
王莽的这些做法,虽然是在笼络人心,但也确实实践着儒家的孝治之道。
儒家倡导,后代最大的孝,就是保证祖先祭祀的香火不灭。
因此,努力恢复那些已经消亡的封国爵位,降低继承爵位的标准,让更多的人能够继续祭祀祖先以尽孝。
然而,王莽之所以能够如此游刃有余地摆平所有阶层,最离不开的,还是大汉殷实的家底和当时平静的国际环境。
没有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收买人心。
没有稳定的国际环境作为保障,就没有心情和精力去实施这些复杂的政治策略。
就这样,王莽以大汉的繁荣,和他的仁义再加上儒家教条大棒,成为了后世权臣们无法超越的天花板。
在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作出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决定,他将皇帝刘箕子的名字更改为刘衎。
这一改名的背后,蕴含着王莽对名字礼仪的深思熟虑。
他认为“箕子”这个名字不仅与日常器物相联系,而且不是一个单名,这在他看来是不符合古制礼法的。
从先秦到西汉时期,人们的命名方式确实五花八门,不乏以日常器物或特殊特征为名的例子,如《左传》中记载的晋成公名“黑臀”。
同时,双名也颇为常见,郦食其、周亚夫、霍去病、张安世等人均是双名的代表。
然而,王莽秉持今文经学的观点,特别是他对孔子“讥二名”的理解,认为单名才更符合古代的礼仪规范。
为了践行这一理念,王莽不仅将皇帝的名字改为单名,还以身作则,将自己儿子王宇所生的长孙王会宗改名为王宗,以示对古制礼法的尊重。
此举得到了众多儒家士大夫的响应和支持。
(这一改名潮流并非王莽一时兴起,而是基于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共识。
事实上,这一习惯在汉朝后续的历史中得到了延续,如刘秀等人在这一时期陆续出生,他们几乎都采用了单名。
整个东汉直到三国期间,单名成为了主流,刘、关、张、孙、曹、诸葛等著名人物均是如此。
这表明王莽的举措不仅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后来的命名习惯。)
尽管大汉王室在王莽的励精图治之下活力四射,气象一片大好,然而好景不长,老天爷又开始甩脸色了。
旱灾与蝗灾并行,尤其是郡国大旱,青州地区的流民如潮水般逃亡。
王莽站在庭院中,眉头紧锁,忧心忡忡。
他的妻子走过来,轻声问道:“侯爷,您整日忧心国事,是否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王莽叹了口气,道:“天灾无情,百姓遭殃。
我提议家人节俭度日,食粗茶淡饭,以‘菜食’为名。
同时上奏太皇太后也穿布衣,希望能以此感召天下人共度难关。”
王夫人听后,脸色不由有些发苦,却也不敢多说什么。
只得点头赞同:“此举甚好,我们身为朝廷命官,理应以身作则。”
王莽又道:“我还打算捐出一百万钱,献田三十顷交由大司农以救济灾民。”
这时,长子王宇走了过来,不满地说道:
“父亲,你整日忙于国事,家中已经许久没有酒肉之香。
如今又要捐钱献田,我们自己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王莽瞪了王宇一眼,怒道:“你身为朝廷官员之子,怎能只顾自家享乐?
如今百姓流离失所,我们怎能坐视不理?”
王宇被王莽训斥得低下头去,不敢再言。
随后,王莽召集公卿人等商议救灾事宜。
慷慨陈词道:“诸位同仁,如今天灾频发,百姓苦不堪言。
我提议大家效仿我,捐出田宅以助救灾。”
众公卿听后也不由表示赞同,于是王莽带头捐款百万、田三十顷以赈灾。
两百三十名公卿群起效仿,捐资济民。
其中一位公卿适时拍马屁道:“王莽大人真是天下苍生的福星啊……”
在救灾过程中,王莽又派遣使者去收购蝗虫,以鼓励灾民捕杀。
他对使者说道:“你告诉灾民们,只要他们捕到蝗虫,我们就用石、斗等容器衡量后付给他们报酬。
如此一来,他们就有动力去捕杀蝗虫了。”
使者领命而去,不久便传来好消息:蝗灾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然而,治理疾疫和安置流民的工作仍然艰巨。
王莽下令各级衙门负责安置病亡者的丧葬事宜,并按尸骸数量发放丧葬费。
同时,王莽还将安定呼池苑废改为安民县,并火速修建了五座里坊、二百多宅舍用来安置灾民。
在救灾过程中,王莽始终坚持与民同苦的原则。
依旧坚持‘菜食’制,拒绝酒肉,就是要与百姓共度难关。只有心系百姓,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整个世界又再次被感动,全体国民哭得哇哇的叫,圣人在世啊!
这让王莽很是受用,然而难受的是,儿子王宇并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看着父亲在灾难已过之后,依然整日粗茶淡饭,王宇心中不禁生出了怨气。
他认为父亲这是在故意沽名钓誉,以此来博取世人的好感。
终于有一天,王宇无法再忍受心中的不满,他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面对王宇的质问,王莽愤怒地指着他的鼻子大声呵斥道:
“老夫我从小生于寒门,长于山野之中,最看不惯的就是那骄奢淫逸的作风!
别人不理解也就算了,为何连你也跟着在这里胡搅蛮缠?
我告诉你,就算我王莽真的是在沽名钓誉,那我所追求的也是千古名臣的声誉,是万世称颂的荣誉!
你们若是不信,就尽管去试试!”
前前后后册封了两个王和六十一个侯,使得整个上层社会都沐浴在喜悦之中。
首先以慷慨的姿态,封了汉宣帝的三十六个远房后裔为列侯。
允许已经绝嗣的诸侯王、列侯、关内侯寻找旁支继嗣。
让曾因犯罪被剥夺身份的宗室成员恢复属籍。
紧接着,他又将目光投向了高级官员群体。
他深知,要真正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将整个官僚阶层及其接班人集团都纳入自己的麾下。
于是,他颁布了一道旨意:凡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若无儿子但有孙子或同母兄弟的儿子,均可作为继承人。
以及太仆王恽等二十五人,因功绩卓著,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们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是王莽向他们抛出的橄榄枝。
这些高级官员们,自然对王莽感激涕零,纷纷表示愿为朝廷效犬马之劳。
同时,王莽也没有忘记那些因犯罪而被开除宗室谱籍的落魄皇族。
如周勃、樊哙、张敖、霍光等的后代。
他大笔一挥,恢复了他们的身份与荣誉。
这些落魄皇族们,在历经沧桑后终于看到了重获新生的希望,自然也对王莽感恩戴德,誓死效忠。
此外,王莽还十分关心老干部阶层的福祉。
他规定:全国秩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在年老退休后,可享受原俸禄三分之一作为退休金,直至死亡。
这一政策,让老干部们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关怀,纷纷称赞王莽的仁德与宽厚。
这些举措都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大汉王朝的每一个角落,让所有权贵们欢呼雀跃。
王莽的这些做法,虽然是在笼络人心,但也确实实践着儒家的孝治之道。
儒家倡导,后代最大的孝,就是保证祖先祭祀的香火不灭。
因此,努力恢复那些已经消亡的封国爵位,降低继承爵位的标准,让更多的人能够继续祭祀祖先以尽孝。
然而,王莽之所以能够如此游刃有余地摆平所有阶层,最离不开的,还是大汉殷实的家底和当时平静的国际环境。
没有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收买人心。
没有稳定的国际环境作为保障,就没有心情和精力去实施这些复杂的政治策略。
就这样,王莽以大汉的繁荣,和他的仁义再加上儒家教条大棒,成为了后世权臣们无法超越的天花板。
在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作出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决定,他将皇帝刘箕子的名字更改为刘衎。
这一改名的背后,蕴含着王莽对名字礼仪的深思熟虑。
他认为“箕子”这个名字不仅与日常器物相联系,而且不是一个单名,这在他看来是不符合古制礼法的。
从先秦到西汉时期,人们的命名方式确实五花八门,不乏以日常器物或特殊特征为名的例子,如《左传》中记载的晋成公名“黑臀”。
同时,双名也颇为常见,郦食其、周亚夫、霍去病、张安世等人均是双名的代表。
然而,王莽秉持今文经学的观点,特别是他对孔子“讥二名”的理解,认为单名才更符合古代的礼仪规范。
为了践行这一理念,王莽不仅将皇帝的名字改为单名,还以身作则,将自己儿子王宇所生的长孙王会宗改名为王宗,以示对古制礼法的尊重。
此举得到了众多儒家士大夫的响应和支持。
(这一改名潮流并非王莽一时兴起,而是基于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共识。
事实上,这一习惯在汉朝后续的历史中得到了延续,如刘秀等人在这一时期陆续出生,他们几乎都采用了单名。
整个东汉直到三国期间,单名成为了主流,刘、关、张、孙、曹、诸葛等著名人物均是如此。
这表明王莽的举措不仅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后来的命名习惯。)
尽管大汉王室在王莽的励精图治之下活力四射,气象一片大好,然而好景不长,老天爷又开始甩脸色了。
旱灾与蝗灾并行,尤其是郡国大旱,青州地区的流民如潮水般逃亡。
王莽站在庭院中,眉头紧锁,忧心忡忡。
他的妻子走过来,轻声问道:“侯爷,您整日忧心国事,是否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王莽叹了口气,道:“天灾无情,百姓遭殃。
我提议家人节俭度日,食粗茶淡饭,以‘菜食’为名。
同时上奏太皇太后也穿布衣,希望能以此感召天下人共度难关。”
王夫人听后,脸色不由有些发苦,却也不敢多说什么。
只得点头赞同:“此举甚好,我们身为朝廷命官,理应以身作则。”
王莽又道:“我还打算捐出一百万钱,献田三十顷交由大司农以救济灾民。”
这时,长子王宇走了过来,不满地说道:
“父亲,你整日忙于国事,家中已经许久没有酒肉之香。
如今又要捐钱献田,我们自己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王莽瞪了王宇一眼,怒道:“你身为朝廷官员之子,怎能只顾自家享乐?
如今百姓流离失所,我们怎能坐视不理?”
王宇被王莽训斥得低下头去,不敢再言。
随后,王莽召集公卿人等商议救灾事宜。
慷慨陈词道:“诸位同仁,如今天灾频发,百姓苦不堪言。
我提议大家效仿我,捐出田宅以助救灾。”
众公卿听后也不由表示赞同,于是王莽带头捐款百万、田三十顷以赈灾。
两百三十名公卿群起效仿,捐资济民。
其中一位公卿适时拍马屁道:“王莽大人真是天下苍生的福星啊……”
在救灾过程中,王莽又派遣使者去收购蝗虫,以鼓励灾民捕杀。
他对使者说道:“你告诉灾民们,只要他们捕到蝗虫,我们就用石、斗等容器衡量后付给他们报酬。
如此一来,他们就有动力去捕杀蝗虫了。”
使者领命而去,不久便传来好消息:蝗灾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然而,治理疾疫和安置流民的工作仍然艰巨。
王莽下令各级衙门负责安置病亡者的丧葬事宜,并按尸骸数量发放丧葬费。
同时,王莽还将安定呼池苑废改为安民县,并火速修建了五座里坊、二百多宅舍用来安置灾民。
在救灾过程中,王莽始终坚持与民同苦的原则。
依旧坚持‘菜食’制,拒绝酒肉,就是要与百姓共度难关。只有心系百姓,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整个世界又再次被感动,全体国民哭得哇哇的叫,圣人在世啊!
这让王莽很是受用,然而难受的是,儿子王宇并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看着父亲在灾难已过之后,依然整日粗茶淡饭,王宇心中不禁生出了怨气。
他认为父亲这是在故意沽名钓誉,以此来博取世人的好感。
终于有一天,王宇无法再忍受心中的不满,他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面对王宇的质问,王莽愤怒地指着他的鼻子大声呵斥道:
“老夫我从小生于寒门,长于山野之中,最看不惯的就是那骄奢淫逸的作风!
别人不理解也就算了,为何连你也跟着在这里胡搅蛮缠?
我告诉你,就算我王莽真的是在沽名钓誉,那我所追求的也是千古名臣的声誉,是万世称颂的荣誉!
你们若是不信,就尽管去试试!”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2/2432/187014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