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三纲绝矣
推荐阅读:不败战神杨辰、快穿之男多女少真可怕、鸿运官道、综影视反派的心机菟丝花、误入阿姨圈,我躺赢人生、悔婚才知道我是大帝,哭瞎有何用?、隧末:放弃拯救大唐,我转战瓦缸山、两眼一睁就是干,反派不干我来干、下山后,被绝美大小姐倒追、一见钟情:大叔,别纠缠我、
王莽轻轻咳嗽一声,打破了这尴尬的沉默。
“甄邯大人所言极是。
金钦今日之言行,着实叫人失望。”
王莽声音平静而威严,“来人,将金钦交付廷议,讨论如何处置。”
随着王莽的一声令下,金钦的命运便被牢牢地钉在了耻辱柱上。
无人为他求情,更无人敢为他辩解。
很快,金钦便被诏狱传唤,等待他的将是无尽的黑暗与绝望。
最后按照大汉“刑不上大夫”的惯例,被诏狱传唤的金钦选择了自杀避辱。
而甄邯则因这次“实名举报”有功,被王莽赐予了千户的封邑。
名声和地位在朝廷中更加稳固,成为了王莽推行儒家伦理的得力助手。
为了彰显自己的宽容与大度,“对事不对人”
王莽命令金钦二伯父的孙子金汤继承了都成侯的爵位。
这一举动,在外人看来,或许是对金家的一种抚慰。
然而,金钦的死,将金家上下卷入了一片混乱与迷茫之中。
家族成员们个个心惊胆战,不知所措,生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政治风暴席卷的目标。
当印绶突然降临到金汤手中时,他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欢欣鼓舞,反而被一种深深的恐惧所笼罩。
他不敢回家,甚至不敢面对自己家人。
生怕一进门,就会被扣上“不明为人后之义”的罪名,从而遭受无妄之灾。
与此同时,此案的另一关键人物金当却奇迹般地安然无恙。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他自身的谨慎与低调外,更重要是得益于他与王莽之间那层特殊的亲戚关系。
金当的母亲与王莽的姨妈是姐妹,所以金当与王莽是姨表兄弟。
在这层亲密关系的庇护下,金当得以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幸免于难。
金钦的事件,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打在汉廷官员们的心头。
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在这个儒家伦理被高度推崇的时代,任何仪礼上的过失,都可能成为自己政治生涯中的致命伤。
这种对儒家伦理的极端推崇与对权力的严密控制,也让一部分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压抑与恐惧。
而另一方面,矛盾的王莽杀掉亲生儿子后,内心也经历着难以言说的煎熬。
他坚定信奉儒家大义,个人的悲痛与哀伤只能深埋于心中,不能表露于外。
为了传达自己的政治理念,王莽亲自撰写了八篇《诫子书》颁行天下。
命令各地的学官们将其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与《孝经》并驾齐驱。
随后进一步宣布,任何能够背诵这八篇《诫子书》的人,其名字都将被载入官簿,成为未来举荐孝廉、选拔人才的优先考虑对象。
他不仅仅要继续对“剩下两个儿子”教诲,更要对整个天下、对儒家伦理进行更深刻诠释。
这一举措再次近一步地激发了人们对儒家伦理的学习热情,使得王莽的政治理念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这种做法在后世皇帝中屡见不鲜,朱元璋、康熙、雍正等人都曾以类似的方式推广自己的政治理念,但王莽无疑这一制度开创者。)
王莽以他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创造力,将孔子所倡导的“德位统一”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实践。
随着时间的推移,吕宽案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刑事性质,演变成了一场深入汉朝社会最基层的思想启蒙运动。
王莽巧妙地将“为人后”这一儒家政治理想融入到国家公共事务的方方面面。
更将其推广至家庭和私人领域,使得儒家伦理的尊崇之风在天下范围内愈演愈烈。
然而,当这种源于私人和家庭的自然伦理,被拔高到帝国官方意识形态的高度,并反过来被强制灌输回家庭和私人领域时,
人们不禁开始思考:“其本质和初衷是否还能像最初那样保持纯净与一致?”
这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值得所有人深思的问题。
与此同时,一个名叫逢萌的年轻人从遥远的北海郡踏上了前往长安太学的求学之路。
他怀揣着对儒家学说的崇敬与对知识的渴望,希望能在太学的殿堂里深造,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却亲眼目睹了这场血腥的政治风暴。
看到王莽在儒家纲纪的神圣名义下,竟然干出了杀害皇族、亲人以及儿子等违背“三纲”的勾当时。
内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更令他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残暴的行为竟然还得到了天下人的称赞与拥护。
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让逢萌深感震惊和失望。
他痛心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王莽个人的道德沦丧,更是整个天下道德观念的扭曲与崩塌。
他敏锐的预感到,大乱即将来临,这片土地将陷入无尽的纷争与苦难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逢萌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他将自己的冠冕庄挂在了长安城的青门之上,以此象征着自己对儒家信仰的破灭与对现实政治的绝望。
然后,毅然决然的带着家人,乘船经海路逃往辽东,希望能在那片遥远的土地上寻得一丝安宁与避祸之所。
在离开长安之际,逢萌留下了一句沉重而深刻的话语给友人:
“三纲绝矣!
世间已无道德可言,若不离去,祸将及人。”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悲观与无奈,更彰显了他作为一个真正儒家学子的良知与担当。
他用自己的行动,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关于信仰、道德与政治抉择的深刻反思。
时光匆匆,转眼吕宽一案已尘埃落定,皇帝大婚之日也如期而至。
尽管吕宽案持续了一年之久,但这桩盛大的婚事依旧如期举行,未曾受到丝毫耽搁。
婚礼的主角之一,便是安汉公的千金——王晔。
身为王莽之女,自幼便沉浸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中,接受着严谨而全面的教育。
王莽对家庭的严格管理,也塑造了王晔典型而独特的性格。
她为人婉约内敛,温婉与娴静。
举止间节操有度,识大体、明道理。
并且早在被选为皇后之前,王晔就隐约察觉到自己未来的命运,将与那位小皇帝紧密相连。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在亲眼目睹了兄嫂以及未来的姑家成员在自己父亲的手中接连丧命。
这些残酷的现实,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尽管如此,十三岁的王晔仍需在这场盛大的婚礼中,欢天喜地地嫁给那位孤儿皇帝。
还得在未来承担起母仪天下的重任。
在这段波折与挣扎交织的日子里,王晔的内心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既有对成为皇后感到荣耀,又因亲人的离世而深感痛苦与无奈。
“甄邯大人所言极是。
金钦今日之言行,着实叫人失望。”
王莽声音平静而威严,“来人,将金钦交付廷议,讨论如何处置。”
随着王莽的一声令下,金钦的命运便被牢牢地钉在了耻辱柱上。
无人为他求情,更无人敢为他辩解。
很快,金钦便被诏狱传唤,等待他的将是无尽的黑暗与绝望。
最后按照大汉“刑不上大夫”的惯例,被诏狱传唤的金钦选择了自杀避辱。
而甄邯则因这次“实名举报”有功,被王莽赐予了千户的封邑。
名声和地位在朝廷中更加稳固,成为了王莽推行儒家伦理的得力助手。
为了彰显自己的宽容与大度,“对事不对人”
王莽命令金钦二伯父的孙子金汤继承了都成侯的爵位。
这一举动,在外人看来,或许是对金家的一种抚慰。
然而,金钦的死,将金家上下卷入了一片混乱与迷茫之中。
家族成员们个个心惊胆战,不知所措,生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政治风暴席卷的目标。
当印绶突然降临到金汤手中时,他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欢欣鼓舞,反而被一种深深的恐惧所笼罩。
他不敢回家,甚至不敢面对自己家人。
生怕一进门,就会被扣上“不明为人后之义”的罪名,从而遭受无妄之灾。
与此同时,此案的另一关键人物金当却奇迹般地安然无恙。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他自身的谨慎与低调外,更重要是得益于他与王莽之间那层特殊的亲戚关系。
金当的母亲与王莽的姨妈是姐妹,所以金当与王莽是姨表兄弟。
在这层亲密关系的庇护下,金当得以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幸免于难。
金钦的事件,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打在汉廷官员们的心头。
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在这个儒家伦理被高度推崇的时代,任何仪礼上的过失,都可能成为自己政治生涯中的致命伤。
这种对儒家伦理的极端推崇与对权力的严密控制,也让一部分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压抑与恐惧。
而另一方面,矛盾的王莽杀掉亲生儿子后,内心也经历着难以言说的煎熬。
他坚定信奉儒家大义,个人的悲痛与哀伤只能深埋于心中,不能表露于外。
为了传达自己的政治理念,王莽亲自撰写了八篇《诫子书》颁行天下。
命令各地的学官们将其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与《孝经》并驾齐驱。
随后进一步宣布,任何能够背诵这八篇《诫子书》的人,其名字都将被载入官簿,成为未来举荐孝廉、选拔人才的优先考虑对象。
他不仅仅要继续对“剩下两个儿子”教诲,更要对整个天下、对儒家伦理进行更深刻诠释。
这一举措再次近一步地激发了人们对儒家伦理的学习热情,使得王莽的政治理念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这种做法在后世皇帝中屡见不鲜,朱元璋、康熙、雍正等人都曾以类似的方式推广自己的政治理念,但王莽无疑这一制度开创者。)
王莽以他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创造力,将孔子所倡导的“德位统一”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实践。
随着时间的推移,吕宽案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刑事性质,演变成了一场深入汉朝社会最基层的思想启蒙运动。
王莽巧妙地将“为人后”这一儒家政治理想融入到国家公共事务的方方面面。
更将其推广至家庭和私人领域,使得儒家伦理的尊崇之风在天下范围内愈演愈烈。
然而,当这种源于私人和家庭的自然伦理,被拔高到帝国官方意识形态的高度,并反过来被强制灌输回家庭和私人领域时,
人们不禁开始思考:“其本质和初衷是否还能像最初那样保持纯净与一致?”
这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值得所有人深思的问题。
与此同时,一个名叫逢萌的年轻人从遥远的北海郡踏上了前往长安太学的求学之路。
他怀揣着对儒家学说的崇敬与对知识的渴望,希望能在太学的殿堂里深造,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却亲眼目睹了这场血腥的政治风暴。
看到王莽在儒家纲纪的神圣名义下,竟然干出了杀害皇族、亲人以及儿子等违背“三纲”的勾当时。
内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更令他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残暴的行为竟然还得到了天下人的称赞与拥护。
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让逢萌深感震惊和失望。
他痛心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王莽个人的道德沦丧,更是整个天下道德观念的扭曲与崩塌。
他敏锐的预感到,大乱即将来临,这片土地将陷入无尽的纷争与苦难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逢萌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他将自己的冠冕庄挂在了长安城的青门之上,以此象征着自己对儒家信仰的破灭与对现实政治的绝望。
然后,毅然决然的带着家人,乘船经海路逃往辽东,希望能在那片遥远的土地上寻得一丝安宁与避祸之所。
在离开长安之际,逢萌留下了一句沉重而深刻的话语给友人:
“三纲绝矣!
世间已无道德可言,若不离去,祸将及人。”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悲观与无奈,更彰显了他作为一个真正儒家学子的良知与担当。
他用自己的行动,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关于信仰、道德与政治抉择的深刻反思。
时光匆匆,转眼吕宽一案已尘埃落定,皇帝大婚之日也如期而至。
尽管吕宽案持续了一年之久,但这桩盛大的婚事依旧如期举行,未曾受到丝毫耽搁。
婚礼的主角之一,便是安汉公的千金——王晔。
身为王莽之女,自幼便沉浸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中,接受着严谨而全面的教育。
王莽对家庭的严格管理,也塑造了王晔典型而独特的性格。
她为人婉约内敛,温婉与娴静。
举止间节操有度,识大体、明道理。
并且早在被选为皇后之前,王晔就隐约察觉到自己未来的命运,将与那位小皇帝紧密相连。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在亲眼目睹了兄嫂以及未来的姑家成员在自己父亲的手中接连丧命。
这些残酷的现实,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尽管如此,十三岁的王晔仍需在这场盛大的婚礼中,欢天喜地地嫁给那位孤儿皇帝。
还得在未来承担起母仪天下的重任。
在这段波折与挣扎交织的日子里,王晔的内心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既有对成为皇后感到荣耀,又因亲人的离世而深感痛苦与无奈。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2/2432/187016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