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齐阁小说 > 其他小说 > 黄山云隐录 > 第一百六十二章 采风

第一百六十二章 采风

推荐阅读:不败战神杨辰快穿之男多女少真可怕鸿运官道综影视反派的心机菟丝花误入阿姨圈,我躺赢人生悔婚才知道我是大帝,哭瞎有何用?隧末:放弃拯救大唐,我转战瓦缸山两眼一睁就是干,反派不干我来干下山后,被绝美大小姐倒追一见钟情:大叔,别纠缠我

    九锡,不仅是象征地位的赏赐,更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意义与实际的权力转交。

    首先,九锡的赐予标志着王莽从此刻起,可以合法地使用天子的某些礼仪,甚至行使天子的部分职责。

    这其中,“衮冕”作为古代帝王的衣帽,成为了王莽身份的象征。

    “鸾路乘马”和“戎路乘马”这两种天子春秋巡游时乘坐的车马,也归王莽所使用。

    “朱户”这一天子之礼,更是彰显了其尊贵地位。

    而“弓矢”则赋予了王莽专征伐的特权,意味着他在军事上拥有了与天子相似的权力。

    此外,“宗、祝、卜、史官”这些负责祭祀的人员以及虎贲这样的侍卫亲兵,都进一步巩固了王莽的地位和权力。

    老太后策书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今加九命之锡,其以助祭。”

    这引用了《左传》中的名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九锡的颁赐,实际上是将国家最重要的祭祀和征伐权力都赋予了王莽。

    换句话说,九锡所赐予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器物,更是实质性的权力。

    因此,通过赐九锡,原本初具框架的安汉公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

    在安汉公国中,不仅配置了宗、祝、卜、史官,还“皆置啬夫”。

    这意味着负责王莽家庙祭祀以及记录其言行的人员不再是寥寥数人,而是一个成建制的服务机构。

    同时,王莽的宅邸也从原先的萧何旧居迁至楚王的旧宅,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装修均采用了“朱户”的天子之制。

    这一变化不仅暗示着安汉公的地位已经超越了“相国”,更是与曾经的“诸侯王”相提并论。

    至于其封邑的户数,也大幅增加,王莽在受禅之前,估计共获封六万户左右,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萧何、卫青和霍光等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高祖刘邦所约定的“皇族宪制”,在此次九锡的赐予后,也已然名存实亡。

    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加九锡,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完成了。

    王莽又一次开创了历史,后世那些想篡权夺位的无不效仿,但都只闻传说,难以见其项背。

    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天,金黄的落叶铺满了长安的街道,带来丝丝凉意。

    王莽正在府邸中处理着政务,突然,一个消息让他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陈崇回来了。

    自从去年春天,王莽为了更深入效仿儒家。

    分别派遣了陈崇、王恽、班稚,等八人作为绣衣使者,分赴天下各地去观览风俗。

    这期间,王莽在王舜和刘歆等人的辅佐下,任宰衡、受九锡,一切政务都按照陈崇之前规划的“路线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尽管身边不乏能臣,但王莽对陈崇的信任和欣赏始终如一。

    王莽深知“采风”这件事对于了解民情、稳固统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恰如《诗经》中的“国风”所描绘的,通过深入民间采集歌谣,能够洞察一地的风俗民情,进而评判统治者的明智与否,民风的淳朴与否。

    而布置“采风”这项任务,也并非人人都可以胜任,它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思想。

    孟子曾言:“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意指唯有王者兴起,方能普天下采风,以观民俗。

    因此,王莽派遣陈崇等人进行采风,并非单纯为了搜寻赞美自己的祥瑞歌谣以备不时之需。

    更重要的是,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儒家所推崇的王者之行。

    然而,此次派出的八位使者中,最终仅有七人陆续归返长安。

    其中中散大夫谯玄,竟在途中闻听王莽荣升宰衡、受赐九锡之消息后,悄然改名换姓,远遁他乡。

    此事传入王莽耳中,不禁令他感到一丝难以名状的愤怒,当即下令严查。

    同样,在归来的七人之中,王莽昔日的小兄弟,班氏家族的班稚,

    也未能如众人所愿,带回任何祥瑞之兆或歌颂之声。

    这让王莽对班稚的才干与忠诚生出了几分疑虑。

    终于,在正式召见这些使者之日,王莽远见到随众而来的几名壮汉,肩扛成捆的简牍,心头大石才稍稍放下。

    随着使者们依次入殿,除班稚外,其余绣衣使者皆神采奕奕,争相进言。

    首先是陈崇,脸上写满了兴奋与激动。

    一见到王莽,便忍不住感慨道:

    “安汉公,此行真是大开眼界,大开眼界啊!”

    王莽眉头一挑,好奇问道:

    “哦?

    陈大人有何发现,快说来听听。”

    陈崇立即深吸一口气,娓娓道来:

    “大汉真是名副其实的太平盛世。

    我亲眼所见,城中秩序井然,无有盗贼。

    乡村田野,百姓安居乐业,无有饥民。

    夜晚的街道,家家户户都无需紧闭门户,人们路不拾遗,诚信为本。

    更令人感动的是,那些纯朴的民歌民谣,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大汉的热爱与赞颂。”

    王莽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微笑着点头:

    “陈大人辛苦了,这些好消息真是振奋人心。

    看来,莽多年的努力并未白费。”

    王恽也满脸堆笑道:“安汉公!

    此行我等深入民间,亲眼见证了百姓安居乐业,对您老人家赞不绝口……”

    另一位使者也迫不及待地上前一步,恭声道:

    “是啊,安汉公!

    我等在南方采集到了许多歌颂您的歌谣,人们都称颂您为‘圣人’,更赞您治国有方,使得天下太平。”

    王莽闻言,脸上情不自禁的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但当目光扫视到站在一旁的班稚身上时,却见他低头不语,神色还有些古怪。

    “班稚,你可有何话说?”王莽沉声问道。

    班稚抬起头,迎上王莽的目光,深吸了一口气,坦然道:

    “安汉公,我此行确实未能采集到祥瑞和歌颂。

    但我所见所闻,皆是民间真实情况。

    百姓们依然生活艰辛,但他们对您依然怀有万分敬意。

    我认为,真实的民情需求,远比歌颂更为重要。”

    王莽闻言,心中却大为不悦。

    但目光再次注意到了他们身后整齐码放成近百捆的简牍。

    念及这些简牍,必定记载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自己朝思暮想的祥瑞与赞歌。

    心中暗道:“罢了,既然预期基本达到,那班稚的所作所为也就不再追究了。”

    果然不出所料,另一位使者激动地指着那些简牍,“安汉公,您看!”

    “这便是我们踏遍天下郡国,不畏艰险,深入每一个乡村闾里,用心搜集来的谣曲、歌诗与祥瑞。

    每一处风土人情,每一声民众的歌颂,都被我们细心记录在这简牍之上。

    整整三万多字,字字都是对大汉盛世的见证!”

    王莽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缓缓站起身,走到那些简牍前,伸手轻轻触摸。

    “好,好!”王莽连声赞叹,“你们此行,真是功不可没。

    这些简牍,将是我们了解民情、传承文化、弘扬教化的宝贵财富。

    莽此次定要奏请太后,重重赏赐你们!”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2/2432/187018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