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胸怀四海
推荐阅读:不败战神杨辰、快穿之男多女少真可怕、鸿运官道、综影视反派的心机菟丝花、误入阿姨圈,我躺赢人生、悔婚才知道我是大帝,哭瞎有何用?、隧末:放弃拯救大唐,我转战瓦缸山、两眼一睁就是干,反派不干我来干、下山后,被绝美大小姐倒追、一见钟情:大叔,别纠缠我、
王莽此言一出,众人顿时欢呼雀跃。
随后王莽迅速命人将竹简内容整理规划,给那些祥瑞之兆与编号。
再向老太后禀报,陈崇他们走遍山川河流,深入民间,收集并记录下了这些祥瑞。
在三万多根木简中,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各式各样的祥瑞之兆。
诸如“嘉禾、灵芝并见”,描绘了五谷丰登与灵芝共生的盛景。
“五枝合为一心”,则展现了五根枝条神奇地合并为一的景象,寓意着团结与一心。
“葛根下有铜”,在葛根之下发现了铜矿,这无疑是大地赐予的宝贵财富。
还有“礼乐长常甘露下”,甘露随礼乐而降,滋润万物,昭示着国家的昌盛与太平。
木简中各种编号,如“瑞十二”“瑞五十九”等等……
每一编号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具体的祥瑞事件或现象,它们被精心分类、整理,最终呈现在这些木简之上。
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王莽又加封了十二位列侯。
分别是治明堂有功的平晏、刘歆、孔永、孔迁四人,以及宣明教化有功的王泽、阎迁、陈崇、李翕、郝党、谢殷、逯普、陈风八人。
班稚眼看着局势如此,便主动上书请罪,提出要去给汉成帝守陵。
再加上王老太后也出面为他说好话,王莽最终应允了班稚的请求。
从此之后,全国上下都遵循着“报喜不报忧”的潜规则。
每天,王莽耳边都回荡着悦耳的赞歌和喜讯,仿佛整个大汉都沐浴在了和平与繁荣的阳光下。
王莽加九锡之后,心中的雄心壮志依旧继续燃烧。
他认为,要让这个九锡加得货真价实,仅仅海内大治还远远不够。
更需看周边的“四夷”是否真正宾服。
毕竟,王化之业的完成,离不开四夷的归心。
在此之前,南边,东边,北边,更是各种示好。
然而,四夷之中唯独西边没有动静。
王莽心中不免焦虑,于是派遣中郎将平宪携带重金前往西羌部落,试图以金钱为饵,怂恿他们成为汉朝的附庸。
平宪自然狠狠地把握住这个大好机会,拿着大量真金白银去贿赂羌族首领,不计成本地砸钱求人家臣服。
再次回朝时,就带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那些居住在青海湖附近的羌族部落,早就被汉朝的威名和安汉公的仁德所折服。
愿意将青海湖和附近的盐池献给汉朝,自己则迁移到偏远险阻的地方,充当汉朝的藩篱。
实际上却是,西羌臣服与匈奴改名都名实不符。
匈奴的人名和单于的王号虽然有汉文译名,但把“囊知牙斯”改成“知”只是汉人的自娱自乐,对匈奴并无实质性影响。
而西羌此时主要还是游牧民族,少有农业。
他们逐水草而居,土地献与不献只是个形式。
向汉朝称臣既能得到汉朝官方的保护又能拿到一笔财富,对自己的传统习惯也没有影响,何乐而不为呢?
况且“四夷”外交事务从来不是纯粹的外事。
那些与外国真正相关的实质事务,臣民们一般是看不到的。
能让普通臣民看到的所谓外事,都是为了应对国内的民意。
匈奴、西羌与汉廷心照不宣、两边满意,各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这也丝毫不耽误王莽小弟平宪的表演。
回朝后就开始了自导自演的一番说辞:
“臣问他们为何要如此慷慨?”
羌族部落首领感慨万分地说道:
“太皇太后圣明,安汉公至仁。
如今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禾苗长达丈余,一粟能结三米,甚至有土地不种自生,蚕茧不蚕自成。
甘露从天而降,醴泉自地而出,凤凰来仪,神爵降集。
自从安汉公执政以来,我们羌人没有受到任何疾苦,因此思乐内属。
而且汉朝有安汉公这五年里,我们羌族更是没病没灾,生活美满。
所以,我们更愿意成为汉朝的藩属,共享太平盛世。”
王莽自然是心中大喜,再次眉开眼笑,满脸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啧啧!诸位,看到没有?
这便是教化的无穷威力!
想当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是何等盛况。
如今在我们大汉,可是丝毫不逊色啊!”
平宪在一旁,连忙应声附和:“安汉公所言极是!
如今的大汉,真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您看,那越裳氏不远万里,辗转进献珍贵的白雉。
黄支国更是从三万里外,跋山涉水,只为进贡一头活生生的犀牛。
东夷王也是漂洋过海,不惜一切代价,奉上了他们的国宝。
匈奴单于更是景慕我汉家制度,毅然改去了双名。
如今,西域的良愿又主动献出土地,甘为我大汉的臣仆,这份威仪,这份荣耀,即使是古时横被四表的唐尧也无法与之匹敌啊!”
王莽听着平宪的夸赞,心中愈发得意,如今不费一兵一卒便让西羌内附,终于达到了东西南北四夷宾服的盛况。
他微笑着颔首,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嗯,不错。
大汉的威仪,如今已是无远弗届。
这一切,都是教化之功,都是大汉之幸啊!”
王莽高兴地想要在这里设立一个“西海郡”。
并上奏朝廷道:“汉家有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唯独没有西海郡。
如今就差这一个便“四海俱全”了。
既然羌人愿意献地,所幸就把这片土地设为西海郡,让汉民移民过去开发。
同时,对归附的羌人设置官吏进行统领。”
然而,让“西海”回归大汉的怀抱,这是王莽犯的一个错误。
因为青海湖是咸水湖,盐池附近是盐碱地,从事农业开垦十分困难。
所以,没人愿意移民到西海郡。
王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增加了五十条律法,把触犯律法的上万名犯人强行迁徙过去。
当初汉武帝看谁家的地,都像是自家的地,也没想过要去动那块地方。
但王莽仅为了使这块荒地更像一个郡,就开始了强制移民。
将很多罪犯和壮丁都移民到青海湖戍边看牦牛。
那个地方土地产出低,根本养不活这么多人。
非得派这么多人过去的结果,就是大多数人都死在那里。
这一举动略微激怒了一些民间百姓,但也只是罪犯和壮丁那一小部分。
但这已经与陈崇所说的“官无狱讼”“犯者象刑”背道而驰。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终于在民间第一次出现了对王莽这种行为的怨念。
或许只有真正利益关系到了自己头上,人们才会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不公与苦难。
但王莽哪管这些,既然要复古,那周朝的一切都是好的,都是政治正确。
随后王莽迅速命人将竹简内容整理规划,给那些祥瑞之兆与编号。
再向老太后禀报,陈崇他们走遍山川河流,深入民间,收集并记录下了这些祥瑞。
在三万多根木简中,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各式各样的祥瑞之兆。
诸如“嘉禾、灵芝并见”,描绘了五谷丰登与灵芝共生的盛景。
“五枝合为一心”,则展现了五根枝条神奇地合并为一的景象,寓意着团结与一心。
“葛根下有铜”,在葛根之下发现了铜矿,这无疑是大地赐予的宝贵财富。
还有“礼乐长常甘露下”,甘露随礼乐而降,滋润万物,昭示着国家的昌盛与太平。
木简中各种编号,如“瑞十二”“瑞五十九”等等……
每一编号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具体的祥瑞事件或现象,它们被精心分类、整理,最终呈现在这些木简之上。
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王莽又加封了十二位列侯。
分别是治明堂有功的平晏、刘歆、孔永、孔迁四人,以及宣明教化有功的王泽、阎迁、陈崇、李翕、郝党、谢殷、逯普、陈风八人。
班稚眼看着局势如此,便主动上书请罪,提出要去给汉成帝守陵。
再加上王老太后也出面为他说好话,王莽最终应允了班稚的请求。
从此之后,全国上下都遵循着“报喜不报忧”的潜规则。
每天,王莽耳边都回荡着悦耳的赞歌和喜讯,仿佛整个大汉都沐浴在了和平与繁荣的阳光下。
王莽加九锡之后,心中的雄心壮志依旧继续燃烧。
他认为,要让这个九锡加得货真价实,仅仅海内大治还远远不够。
更需看周边的“四夷”是否真正宾服。
毕竟,王化之业的完成,离不开四夷的归心。
在此之前,南边,东边,北边,更是各种示好。
然而,四夷之中唯独西边没有动静。
王莽心中不免焦虑,于是派遣中郎将平宪携带重金前往西羌部落,试图以金钱为饵,怂恿他们成为汉朝的附庸。
平宪自然狠狠地把握住这个大好机会,拿着大量真金白银去贿赂羌族首领,不计成本地砸钱求人家臣服。
再次回朝时,就带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那些居住在青海湖附近的羌族部落,早就被汉朝的威名和安汉公的仁德所折服。
愿意将青海湖和附近的盐池献给汉朝,自己则迁移到偏远险阻的地方,充当汉朝的藩篱。
实际上却是,西羌臣服与匈奴改名都名实不符。
匈奴的人名和单于的王号虽然有汉文译名,但把“囊知牙斯”改成“知”只是汉人的自娱自乐,对匈奴并无实质性影响。
而西羌此时主要还是游牧民族,少有农业。
他们逐水草而居,土地献与不献只是个形式。
向汉朝称臣既能得到汉朝官方的保护又能拿到一笔财富,对自己的传统习惯也没有影响,何乐而不为呢?
况且“四夷”外交事务从来不是纯粹的外事。
那些与外国真正相关的实质事务,臣民们一般是看不到的。
能让普通臣民看到的所谓外事,都是为了应对国内的民意。
匈奴、西羌与汉廷心照不宣、两边满意,各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这也丝毫不耽误王莽小弟平宪的表演。
回朝后就开始了自导自演的一番说辞:
“臣问他们为何要如此慷慨?”
羌族部落首领感慨万分地说道:
“太皇太后圣明,安汉公至仁。
如今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禾苗长达丈余,一粟能结三米,甚至有土地不种自生,蚕茧不蚕自成。
甘露从天而降,醴泉自地而出,凤凰来仪,神爵降集。
自从安汉公执政以来,我们羌人没有受到任何疾苦,因此思乐内属。
而且汉朝有安汉公这五年里,我们羌族更是没病没灾,生活美满。
所以,我们更愿意成为汉朝的藩属,共享太平盛世。”
王莽自然是心中大喜,再次眉开眼笑,满脸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啧啧!诸位,看到没有?
这便是教化的无穷威力!
想当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是何等盛况。
如今在我们大汉,可是丝毫不逊色啊!”
平宪在一旁,连忙应声附和:“安汉公所言极是!
如今的大汉,真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您看,那越裳氏不远万里,辗转进献珍贵的白雉。
黄支国更是从三万里外,跋山涉水,只为进贡一头活生生的犀牛。
东夷王也是漂洋过海,不惜一切代价,奉上了他们的国宝。
匈奴单于更是景慕我汉家制度,毅然改去了双名。
如今,西域的良愿又主动献出土地,甘为我大汉的臣仆,这份威仪,这份荣耀,即使是古时横被四表的唐尧也无法与之匹敌啊!”
王莽听着平宪的夸赞,心中愈发得意,如今不费一兵一卒便让西羌内附,终于达到了东西南北四夷宾服的盛况。
他微笑着颔首,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嗯,不错。
大汉的威仪,如今已是无远弗届。
这一切,都是教化之功,都是大汉之幸啊!”
王莽高兴地想要在这里设立一个“西海郡”。
并上奏朝廷道:“汉家有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唯独没有西海郡。
如今就差这一个便“四海俱全”了。
既然羌人愿意献地,所幸就把这片土地设为西海郡,让汉民移民过去开发。
同时,对归附的羌人设置官吏进行统领。”
然而,让“西海”回归大汉的怀抱,这是王莽犯的一个错误。
因为青海湖是咸水湖,盐池附近是盐碱地,从事农业开垦十分困难。
所以,没人愿意移民到西海郡。
王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增加了五十条律法,把触犯律法的上万名犯人强行迁徙过去。
当初汉武帝看谁家的地,都像是自家的地,也没想过要去动那块地方。
但王莽仅为了使这块荒地更像一个郡,就开始了强制移民。
将很多罪犯和壮丁都移民到青海湖戍边看牦牛。
那个地方土地产出低,根本养不活这么多人。
非得派这么多人过去的结果,就是大多数人都死在那里。
这一举动略微激怒了一些民间百姓,但也只是罪犯和壮丁那一小部分。
但这已经与陈崇所说的“官无狱讼”“犯者象刑”背道而驰。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终于在民间第一次出现了对王莽这种行为的怨念。
或许只有真正利益关系到了自己头上,人们才会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不公与苦难。
但王莽哪管这些,既然要复古,那周朝的一切都是好的,都是政治正确。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2/2432/18701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