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空置的宫殿

推荐阅读:不败战神杨辰快穿之男多女少真可怕鸿运官道综影视反派的心机菟丝花误入阿姨圈,我躺赢人生悔婚才知道我是大帝,哭瞎有何用?隧末:放弃拯救大唐,我转战瓦缸山两眼一睁就是干,反派不干我来干下山后,被绝美大小姐倒追一见钟情:大叔,别纠缠我

    第416章空置的宫殿

    光是搬这些银矿,用了半日时辰。

    李承乾在太液池边,请着英公与舅舅一起吃着火锅。

    当看到最后一车银矿也被搬走,地面也被清扫乾净,一切都恢复了如初之后,内侍看到陛下的神色这才好了许多,他忙给铜锅中续上汤水。

    陛下与两位辅政大臣又说起了如何处置金春秋的事上。

    有内侍前来禀报导:「陛下,卫公与柴大将军去龙首原了。」

    李卫公与姑丈去龙首原多半是去看望父皇,李承乾点着头示意自己知道了,一边捞出一些羊肉,继续说着辽东的事宜。

    「英公说要杀了金春秋,舅舅说要将金春秋召入长安。」李承乾搁下筷子,饮下一口茶水道:「这样吧,朕以一个东海道行军总管为条件,命他扫平倭人,至于要到什麽程度,到时候留一片荒岛就可以了,不论人口还是财宝,全部带走。」

    李绩颔首道:「如当初亲征高句丽亦是如此,不论是人口牲畜,财宝全部带走。」

    长孙无忌迟疑道:「如此说来金春秋也算是灭国战?」

    李绩摇头道:「倭人不成国,不足挂齿,但末将听闻倭人地界的路并不好走,金春秋如今还未灭了他们多半是与大军跋涉困难有关。」

    「陛下,臣以为英公说得在理,这与征讨天山不同,一旦渡海就没了粮草与驰援。」

    李承乾听着两位辅政大臣的讲述,金春秋这一仗打了两年,打得慢和地理因素有很多的关系。

    当初拿下伊犁河谷,地势一马平川,唐军能够快马来回纵横。

    就算是征讨辽东,也有各种地形能够利用,但涉及渡海出征,就有些困难了,并且倭人的地势如何也不好说,更没有中原那样的驰道,能够让骑兵快速通行。

    换言之,一个将领的能力如何与天时地利无关,一个善战的将领要能够利用这些,那也只能是金春秋的能力不行。

    君臣三人谋划着名这个金春秋的后半生,李承乾当场写了一道旨意,待征伐了倭人之后,命他来长安接受封赏,其封赏无外乎是给他一个大将军与唐人的身份。

    而条件是,他必须将倭人的地界清理乾净,用大量的俘虏挖矿也好,还是杀了也好,大唐就不在乎了。

    英公是个很豪爽的辅政大臣,命人给新罗送去了大量的粮草以及唐人的兵械。

    李承乾在承天门前,送别了舅舅与英公。

    刚要回去打算再休息,却有内侍脚步匆匆而来,禀报导:「陛下,吐蕃大臣桑布扎命人送来的书信与书卷。」

    见陛下接过两份卷宗,还未打开看,内侍又禀报导:「桑布扎还给松赞干布与禄东赞送去了书信。」

    「朕知道了。」

    这位皇帝的模样还很年轻,对年长的内侍来说,他们在宫里侍奉年月久了,也是看着陛下长大。

    陛下好似与当年没有变化,似乎岁月并没有在这位陛下的身上留下痕迹,只是陛下的胡渣看起来更泛青了,也更粗了。

    这恐怕与陛下这麽多年的锻炼有关,或者是饮食,陛下是从不饮酒的,不饮酒也就能始终保持清醒。

    一个始终保持清醒的皇帝,确实是难得的。

    内侍站在宫门前,看着穿着一身金色衣袍的陛下走在皇宫,脚步很稳,陛下的目光一直看着手中的书卷。

    陛下身边还有不少人陪同着一起走,只是在感觉上,这位陛下依旧是这般地形单影只。

    李承乾看完了桑布扎送来的书信,这位吐蕃大臣回去之后,便一直在编写吐蕃人的书籍,在信中桑布扎说唐人送去的书籍太多了,好多吐蕃人都在看唐人的书籍。

    他编写的吐蕃书卷没人看了,他终于完善了吐蕃的文字,他觉得自己可以走入白茫茫的雪山中,从此死在一个没人知道的地方,这是他心目中最向往的死法。

    但现在,桑布扎还不想这麽去死,他想要看唐人会如何治理吐蕃,尽可能看着吐蕃的这一代孩子长大之后,他再去雪山深处赴死。

    现在的吐蕃有很多的孩子,这些孩子长得很健壮,多数都去了崇文馆读书。

    桑布扎不像松赞干布那样有雄才大略,也不像禄东赞那样有着与天可汗比高的勇气。

    而他自己,也只能在吐蕃的藏布江边,目睹着现在的吐蕃变化。

    刚走到武德殿前,李承乾又见到明达与爷爷正在摺纸玩,女儿小鹊儿也就坐在一旁,看着棋局的变化。

    打开桑布扎送来的另外一卷书,这是他在吐蕃编写的文字,这些文字大抵都是由圈或者是划线组成。

    「陛下,崇文馆苏主事来了。」

    李承乾颔首道:「请来。」

    「喏。」

    苏亶捧着一卷卷宗,行礼道:「陛下。」

    李承乾指了指一旁的位置,道:「坐吧。」

    苏亶闻言在一旁坐下,他整了整袖子,端坐好,又道:「臣今日去了一趟泾阳,应公武士彠有些话,让臣转告陛下。」

    「嗯,你说。」

    「应公已没有心力再主持泾阳造纸作坊,望陛下将此事托付他人。」

    李承乾看着碗中的茶水,道:「他老人家身体如何了?」

    「已不能理事,坐在轮椅上还能出门,臣想问是否请太医署去看看。」

    「朕会安排的,往后泾阳的作坊就交给崇文馆的安排,所有的泾阳县的县民都可以进造纸作坊劳作,朝中可以给予泾阳县民养老待遇,按朝中官吏告老的俸禄,给他们养老的月钱。」

    苏亶思量了片刻,道:「臣领旨。」

    打开他带来的卷宗,李承乾见到的是整个泾阳造纸作坊的样子。

    苏亶又解释道:「这是阎大匠所画。」

    泾阳县还是泾阳县,只不过泾阳县的造纸厂与印刷厂的规模是关中最大的,占用了泾阳县土地五成的面积,让两百名工匠造了一年,才有了如此规模。

    这是大唐的唯一一处,由朝中完全掌控的作坊。

    印刷书籍的事交给了苏亶,什麽书能印,什麽书不能印,这都是苏亶说了算。

    并且将蜀中与中原各地的造纸法杂糅之后,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但优厚的待遇与庞大的成本,那座占地三百亩的造纸作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会保持亏损。

    一边生产亏损,一边依旧紧缺书籍,有种两头堵的感觉。

    苏亶递上一个小陶瓶,道:「这是让匠人们新研制出来的墨。」

    说着话,苏亶打开瓶盖倒出一些墨水道:「用煤灰与松烟所制,这要兑水才能用。」

    李承乾打量着这个小陶瓶,再看倒出来的墨水,准确地来说这应该是一种杂质很多的墨汁,并且是以液态保存的,要兑水才能用。

    苏亶道:「臣还想请陛下给一道旨意。」

    「这还是老丈人第一次向朕要旨意,也是第一个敢向朕要旨意的,除了朕登基时,群臣让朕大赦天下。」

    愣在原地的苏亶久久不语,他下意识看了看四周,难道一直没有人向陛下要过旨意吗?

    李承乾喝着茶水饶有兴致地看着自家的丈人,又道:「不用害怕,朕向来是从善如流,广纳言路。」

    「臣不敢,臣失言,惶恐……」

    李承乾给他倒茶水,茶水淅淅沥沥倒入碗中,示意他饮下。

    「谢陛下。」苏亶举着茶碗,将茶水一饮而尽,以此来压惊,深吸一口气,作揖道:「臣想请陛下降旨,命关中各地士族将书籍捐给崇文馆。」

    李承乾道:「崇文馆还是很缺书吗?」

    苏亶三缄其口,又不知道该如何向陛下开口,再一次惶恐,犹豫再三言道:「臣主持崇文馆办事不利,令崇文馆缺少书籍,臣愿领责罚。」

    「这样吧,朕可以给旨意。」

    闻言,苏亶当即要大拜行礼。

    李承乾连忙扶住他,道:「不用行此大礼。」

    苏亶缓缓抬头,看着陛下道:「臣惭愧。」

    李承乾低声道:「不仅仅是关中各地的士族,还有天下各地的士族,希望他们能够将书籍捐出来,完整大唐的典籍,并且用于崇文馆支教。」

    「这……」

    李承乾转身放下茶碗,面朝着武德殿言道:「朕觉得只是让关中各地的士族捐书籍,对现在的庞大的支教事业来说,未免是杯水车薪。」

    现在散布在关中,陇西,河西走廊,吐蕃,西州,还有中原各地的支教夫子有五千馀人。

    从最开始的举步维艰,如今的人们慢慢也接受了支教,支教之风也已盛行。

    以往各地还有防备。

    反观如今,有些县求着崇文馆多给几个支教的夫子。

    再者说,科举在即,科举之后,支教的人手一定会更多。

    苏亶道:「陛下圣明。」

    「这种事也不用朕的旨意,写一道奏疏朕批覆之后,交给中书省拟定政令,并且交给中原各道州府,下发至各县,如此一来能够发动更大的规模,比一道旨意来得更有效力,不是吗?」

    「先前唐突,是臣没考虑周全。」苏亶行着礼,低头闭着眼,老脸甚至一红。

    当今陛下是何等人物,十六岁开始监国,十七岁就能在中书省处置政事,满二十岁就总领整个陕东道乃至洛阳。

    身为臣子,而才干还不如当今陛下,苏亶更觉羞愧。

    陛下的老师都是天下最厉害的人物,不说当年的李纲,还有许国公高士廉,房相,甚至听闻还有李卫公。

    不论以前还是现在,李唐的皇帝,强大到令人害怕。

    苏亶道:「臣担忧各地士族会有不情愿。」

    「以前天下初定,父皇与诸多门阀士族还要讲究一些人情世故,但现在……朕不需要与那些人讲情面,政令明日朝议之后就下发,丈人不用多虑。」

    苏亶正色行礼道:「喏。」

    送走了丈人,明达还要继续陪着爷爷,李承乾领着女儿走在皇宫。

    小鹊儿的步子并不大,她望着四下道:「爹爹,听说兄的魔方至今没有解开。」

    李承乾颔首道:「都一个月了,你爷爷还让人送话来,说朕为难他。」

    小鹊儿轻笑着,又道:「这里的宫殿怎麽都是关着门的。」

    「以前呀,皇宫是很热闹的,你爷爷的妃子很多,宫里的孩子也很多,现在这些殿宇多是没人居住的。」

    小鹊儿道:「好可惜。」

    不过这些殿宇打扫得很乾净,只是这些殿宇的门关上之后,就无人问津了。

    小鹊儿吃力地推开一个大殿的殿门,忽有风吹过,门窗依旧巍然不动。

    她又不想继续看了,缺少人气的地方,总觉得怪怪的。

    李承乾道:「你要是不喜欢,就让人将这里都拆了。」

    她从这座殿宇退出来,道:「不必,留着吧,以后若有人要回来看看呢?」

    孩子的话语让一旁的几个宫女也忽然笑了。

    公主殿下是善良的,并不知道她们离开之后,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当陛下与公主殿下离开这里,一众宫女便跟在后方。

    父女走在一起,一样揣着手,连走路的样子都是一模一样的。

    「爹爹,女儿能否与明达姑姑学本领?」

    听女儿忽然一问,李承乾道:「北苑的学识还不够你学的吗?」

    她又道:「女儿闲暇之馀,可以跟着明达姑姑学。」

    李承乾点头道:「多学点,总是好的。」

    她高兴地点头,而后继续揣手走着。

    翌日,早朝结束之后,朝中就下达了政令,命天下各地士族将书籍交给崇文馆,古来圣人皆以教化天下为己任,现在的朝堂亦是如此。

    其实他们藏私与否,朝中也不是多麽在乎,只要泾阳的作坊生产力足够,可以造出更多的书籍。

    科举在即,此刻的泾阳县,应公武士彠坐在轮椅上,这位老人家见证了泾阳县十馀年的变化,当年的坎儿井还在,但葡萄架已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极其庞大的作坊。

    太医署的医官张文仲站在一旁,正解释着病情。

    应公似听非听,完全不在意的模样,却问道:「长安城该科举了?」

    张文仲收拾着药箱,回道:「今天午时,就开考。」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2/2662/205476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