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盛世不白来

推荐阅读:不败战神杨辰快穿之男多女少真可怕鸿运官道综影视反派的心机菟丝花误入阿姨圈,我躺赢人生悔婚才知道我是大帝,哭瞎有何用?隧末:放弃拯救大唐,我转战瓦缸山两眼一睁就是干,反派不干我来干下山后,被绝美大小姐倒追一见钟情:大叔,别纠缠我

    第468章盛世不白来

    从涿州一路南下顺着河道前往洛阳的路上,也不是很顺利,中途河道的原因出现了不少波折,甚至有些水路不通,只能靠陆路绕行,到了下一处河道之后,再走水路。

    磕磕绊绊地用了半个月,这些粮食才运送到了洛阳。

    从起初的辽东的两千万石粮食,还有各地转运的粮食,到了洛阳之后有五千万石了,大船连成一片留在岸口等待着卸粮,这是以前的洛阳人没有看到过的场景。

    从未有过如此壮大的场面,也没有如此多的船只。

    大船连成一片,甚至船夫只要一个跨步,就可以从这艘船到了另一艘船上。

    上千名船夫互相拉着绳子,拉着船到了岸边,这才开始卸粮。

    光是将这些粮食搬下来就用了近千的人力,用了半个月。

    褚遂良亲自前来清点之后,锁上粮仓之后,这才写完了帐目。

    李义府上前道:「褚尚书。」

    褚遂良行礼道:「李御史,一路奔波有劳了。」

    「这一路上的事,下官都记录在案了,回到长安之后会交给朝中。」

    说着话,褚遂良又轻拍了骆宾王道:「小才子怎麽还没长大,老夫等着你去科举。」

    骆宾王抬首道:「我当然要科举的。」

    三人的这一幕正好被杨炯看到,他正坐在前往长安的马车上,见到了骆宾王与一个官吏说笑着,甚至那个官吏要向骆宾王身边的男子行礼。

    杨炯询问道:「叔父,他是谁?」

    杨德裔看了眼,解释道:「那人是朝中的民部尚书。」

    「民部尚书?」杨炯惊疑道:「民部尚书向骆宾王的老师行礼?」

    在杨炯的神情还在惊愕中,马车已越走越远。

    当立秋时节朝中发布政令,将辽东的粮草运往洛阳,待这些粮草悉数送达,关中就已入冬了。

    洛阳的岸口,还有人在驻足看着远方正在远去的大片船只,那种船只铺满了河面,拥挤成一片的场面,很多人也是这辈子第一次见。

    上一次皇帝从洛阳前往泰山,都没有如此庞大的船队。

    尽管船只已远去,可已有人将这一天的景色画了下来,画中是成片的船只,一度让人看不到河面上的河水。

    而当这些船只远去,只有在岸边留下了一些磕碰的痕迹,河面很快又恢复如初了。

    有人觉得大唐就要迎来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有喝不完的酒水,吃不完的粮食。

    以运河为中心,凭藉关中的富庶,以及连通西域的河西走廊。

    大唐的国力就要迎来前所未有的巅峰。

    有人在洛阳城高歌,有人在捧着粮食在欢呼,还有人喝得酩酊大醉。

    权万纪站在洛阳的城头上,对李义府道:「自贞观年间到如今,关中的人口翻了五倍,洛阳的人口也是当年的三倍,两地共有八百万口人,没想到这二十馀年间有如此成效,而且多数是孩子。」

    高季辅依旧是洛阳城的刺史,他正与褚遂良交代着事宜。

    权万纪是洛阳的二把手,李义府听着他的讲述,道:「有人说关中与洛阳的富庶,是因两地在近些年以来,不断地吸纳人口,其实河北与辽东依旧是萧条的。」

    「李御史所言在理,但天子脚下,就是要富庶,有些事尽力为之即可,当年房相还在朝中时,就早就预见了这等景象,可这是无可避免的。」

    李义府将这些话语记下来,道:「下官就先回长安了。」

    「慢走。」

    骆宾王坐在马车上,正在吃着梨,他看着热闹非凡的洛阳城,又道:「前两年这里还没这麽热闹。」

    李义府面带笑容,大唐的确就要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了。

    这盛世来自于富裕的田亩与人们的劳作,还有朝臣与将领们。

    乾庆六年的十一月,李承乾得到了李义府的奏报,道:「这些官吏们的抱怨是怎麽回事?」

    站在陛下面前的是李义府,上官仪,于志宁三人。

    上官仪上前道:「陛下,自从朝中难以征劳役之后,官吏的怨言也就越来越多了。」

    于志宁道:「以往官吏可以征劳役,许多事官吏只需要言语几句就可以,现在从县以下的官吏都要亲自走动,难免会如此。」

    李承乾将这份有怨言的奏章递给李义府,「将这说这些话语的人的名字抹去,将这些话语贴在长安城的布告上,让坊民们看看。」

    「喏。」

    上官仪已习惯了,陛下总是这般光明正大地向乡民展现朝中的风貌。

    翌日,长安城早早就入冬,人们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结着霜,天边刚有了朝阳,夜天才刚亮堂。

    长安城的坊民们就早早打开家门,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当人们看到了张贴的新布告,纷纷驻足。

    不知什麽时候开始,长安城的坊民们养成了习惯,想要第一时间知晓朝野的风貌。

    这已是长安城坊民茶馀饭后的谈资,因当初皇帝将诸多国策贴满了朱雀门。

    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开始议论国事。

    而朝野似乎也默许了人们的这种行为,这是长安城的一种风气,人们谈起朝中的治理策略,总会有人评价。

    这两年以来有些不识字的人,想要知道朝中策略,都开始主动识字了。

    而在这份新的布告所写的是在辽东运送粮草时,沿途道州一些县官的抱怨。

    这份布告一出,长安城坊民就开始对这些抱怨官吏的口诛笔伐。

    如今的这位皇帝在关中与长安有着十分厚重的民心,哪怕是一个盗匪在乡里,都不用官府派人,各县的民壮都会主动去抓人,将人交给官府。

    看到有县官对皇帝的政令有所不满,坊民自然是口诛笔伐的,甚至愿意找到说这些抱怨的话语,将其押送到御史台与京兆府。

    好在皇帝没有将这些抱怨之人的名字写下来,否则恐怕运河上会多几具正在漂着的尸体。

    所以呀,盛世从来不是平白来的,也不是老天随意改变气候就可以将一个朝代送到盛世。

    大唐如今强盛吗?

    大抵上,与历朝历代相比,大唐的上升空间依旧很富裕。

    以运河条件,将洛阳当作核心,藉以关中的生产力,如今的大唐以这三个条件进行着贸易活动。

    并且运河的运力充裕地当下,天下各地的人们汇聚洛阳与关中,大唐还能再往前走很多步。

    这个大唐远远没有到瓶颈,大唐的治世之才也远远不够。

    若几百万人口的关中也算是强盛?

    李承乾心中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无地自容的。

    杨炯走在长安城中,他早早地来到弘文馆门口。

    弘文馆的主事也刚睡醒,见到来人是个小孩道:「来做什麽?」「我来读书。」

    「名字。」

    「我叫杨炯,叔父杨德裔。」

    弘文馆主事郝处俊核对了一番后弘文馆的名册之后,道:「自己找个位子,自己找书看。」

    杨炯行礼道:「多谢夫子。」

    「嗯。」

    郝处俊对这个知礼数的孩子还是很满意的。

    「夫子。」杨炯又问道:「骆宾王在这里读书吗?」

    郝处俊稍一思量,再看了眼名册道:「不在这里读书,在长安城来弘文馆读书的孩子也就这麽些,你要找同伴去崇文馆看看,那里的孩子更多。」

    「谢夫子。」

    杨炯在弘文馆读了半天书,便去了崇文馆寻找骆宾王。

    在崇文馆读书的孩子果然更多,他在一群同龄孩子中找到了骆宾王。

    「宾王!」杨炯大喊着上前。

    「杨炯!」

    「原来你在崇文馆读书,我家叔父让我在弘文馆读书。」

    一旁稍大一些孩子道:「现在的弘文馆早已不是当年了,伱家叔父多半很多年没来长安,想要学最好的学问要来崇文馆,往后的支教任用与朝中任命都是要从崇文馆开始的,弘文馆早就落寞了。」

    杨炯挠着头道:「叔父的确很久没来长安城了。」

    骆宾王向杨炯介绍着他在这里的玩伴。

    杨炯也与他说了王勃,他们一起在寒山寺读书的那两月。

    骆宾王道:「王勃怎麽没来长安城?」

    「他呀……」杨炯稍稍一思量道:「他多半是跟着他父亲去远方任职了。」

    崇文馆门前,有夫子晃动着一个铃铛,孩子们听到铃铛的声音快步跑去食堂用饭。

    好像只要晚一秒他们就会饿死一般。

    杨炯又独自一人回到了弘文馆,他一想到崇文馆有这麽多的玩伴,心中十分地羡慕。

    郝处俊见到这孩子也不读书了,而是在空想着,询问道:「怎了?」

    杨炯道:「夫子弘文馆真的落寞了吗?」

    「呵,弘文馆依旧在,怎能说落寞了。」

    「他们说现在的弘文馆比不上崇文馆。」

    郝处俊冷哼道:「那你就好好读书,为弘文馆争一口气。」

    杨炯重重点头,道:「嗯。」

    长安的风雪是十一月的中旬来的,这场风雪来得晚,也来得十分寒冷。

    李承乾披着大氅与舅爷一起走向甘露殿。

    平日里,甘露殿一直关门,李承乾推开这座关门多年的殿宇,入眼的是一片昏暗,风雪随风而下,还有些许风雪飘入这座尘封多年的宫殿内。

    李承乾迈步走入甘露殿,这里的物件都盖上了一层灰,寒风灌入这里时,也多了一些新鲜空气。

    高士廉打量着这里,以往李家的二郎就是坐在这里处置国事的。

    李承乾推开这里的窗户,让这里多了一些光。

    当推开窗户,还有不少积雪从窗台掉落,风雪灌入殿内,落在满是灰尘的地面上,化作了一些水迹。

    李承乾道:「自从孙儿登基之后,这里一直保持着原样。」

    高士廉拿起笔架上所挂的一支毛笔,毛笔已有些乾枯了,即便是再沾了墨水也不能用来书写。

    李承乾站在一旁,看着舅爷拄着拐杖打量着四周。

    也不知道舅爷这一次来甘露殿是为了寻找什麽。

    高士廉一边翻找着,一边道:「以前最先坐在甘露殿的人不是你父皇,是你爷爷。」

    李承乾道:「是爷爷在这里藏了金沙?」

    「金沙藏在武德殿就好了,武德殿是你父皇让人修建的,这甘露殿才是你爷爷修建的。」

    高士廉翻找着书架,手中的动作过大,从书架上掉落几卷纸,这些纸上所写的就是父皇当年所练的字。

    内侍快步上前,将这些宣纸又捡了起来。

    高士廉一边翻找着,内侍就在后方跟着捡掉落的宝贝。

    李承乾倚着门揣手而立,想着舅爷这一趟究竟是在找什麽。

    随后真的在书架上找到了一个暗格,李承乾原本放松的神情又是蹙眉。

    高士廉从暗格中找出了黄绢与一块玉,心满意足地转回身,道:「这是当年和氏璧的一角玉璧,这是隋帝孙子杨侑退位之后,将位置交给你爷爷的退位诏书。」

    李承乾拿过这两样物件,将一块半个手掌大小的玉璧拿在手中,不解道:「这当真是当年和氏璧的一部分吗?」

    高士廉接过内侍递来的凳子,手还拄着拐杖在一旁坐下,抚须道:「谁知道呢,他们说是就是吧。」

    李承乾道:「为何爷爷要将这退位诏书藏起来。」

    高士廉摇头道:「杨侑是个命不好的孩子,这才是他的原笔所写的诏书。」

    李承乾神色了然,打开诏书。

    这上面的墨迹已很淡了,大致上写着退位的原因。

    高士廉又道:「以前你爷爷担心前隋的旧人不服气,后来就有了那些事,你爷爷终究没用到这份诏书。」

    「那爷爷为何现在又让舅爷找出来了?」

    「那祥瑞打牌输了,输得发脾气了,言语不敌老朽才用秘密交换。」

    「爷爷他真是……」李承乾正要感慨,话到嘴边,道:「罢了。」

    「他是祥瑞嘛,老朽终究是要让着他的,祥瑞砸碎的那些琉璃片要如何处置?」

    「交给少府监吧,看看能不能用来做一些装饰,再不济……孙儿当作宝物赏赐给回鹘人与南诏人。」

    舅爷抬首,又说起了一些有关甘露殿的往事。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2/2662/205486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