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左右为难
推荐阅读:重生1991、陆小姐独美后,六个哥哥跪求原谅、明星前女友报复我、我在深镇有一千套房、山河入梦来、牛二狗的妖孽人生、社畜?呸,姐现在是首富!、双修无敌:从宗门杂役到盖世帝尊、从F到SSS,我的器灵进阶快亿点点怎么了、霸总带娃日常、
永乐十八年的山东,曾经爆发过一次规模较大的白莲教起义“唐赛儿之乱”。
这场起义几乎席卷大半山东,也间接促成了臭名昭著的东厂设立。
而且,在唐赛儿起义过程中,山东布政司官员因为害怕牵扯责任,便故意不作为,只要没流窜到自己辖区,就一律听之任之。
虽然朝廷最终将叛乱镇压平息了下去,又积极赈灾安抚百姓,但永乐帝盛怒之下,还是将山东官场几乎连根拔起。
牵连被诛的从山东左右布政使(省长、副省长)到按察正副使(公安厅、检察院一把手),以及往下的左右参政、参议、按察佥事等,几乎被一锅端。
就连负责平叛的柳升,因为平叛速度不够快,加上停留山东有些久,也被顺带下狱关了几天。
正是山东官场被朝廷一锅端了,如今的山东布政司各级官员才有机会上位。
所以,也对地方叛乱尤为敏感。
可以说,就算朝廷不能及时发兵,山东布政司肯定也能自筹兵马钱粮,不说把汉王给镇压下去,至少也会让他寸步难行(历史上汉王哪也去不了,被堵在了乐安)。
乐安,汉王府。
乐安州城早在朱高煦起兵靖难当天,就被王府护卫夺下,州衙各级官吏要么投降,要么被杀,投降的升官发财,被杀的脑袋也悬挂在了城门楼,做“风干腊肉”。
汉王府内,虽然朱高煦事先说过要等靖难成功,才会正式称帝,但实际上的龙袍、冕冠、龙椅、玉玺……这些皇帝该有的配置,不是已经用上,就是已经在雕刻制作。
大清早,天还未完全放亮。
朱高煦一身龙袍冕冠,来至王府大堂的太师椅上坐下(龙椅还在赶工)。
早在大堂等候多时的“满朝文武”见到朱高煦连忙齐身跪下。
“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都平身!平身!”
“谢大王!”
众人这才起身,于堂下两侧站定。
这些人说是“满朝文武”,但也就是好听点的说法,总共人数加起来都不到二十人。
除了武官们稍好些,清一色的盔甲佩刀,文官全都统一的青、绿官袍。
嗯,虽然这里面有好几个尚书、侍郎,但穿红袍的却是一个都没。
再配上“大王”、“万岁”这应该完全不相关的俩词汇,满满草台班子的味道。
不过朱高煦对此无所吊谓,他知道自已做不了真皇帝,那做个假“万岁大王”过过瘾也不是不行。
之前也正是因为他擅自使用天子的仪仗、器具,才引得永乐帝忍无可忍,狠下心来把他徙封到了乐安州。
“靳荣那个狗东西真完了?”朱高煦当先开口喝问道。
汉王府礼部尚书兼太师(朱高煦看着封的)王斌出班回答:“大王,我们派出联络都指挥使靳荣的细作,在济南府亲眼看到告示,靳荣已经认罪羁押,而伪朝廷大军现在进驻济南府城,还是伪朝太子亲自领兵,又有伪帝仪仗,恐怕……”
朱高煦瞬间怒骂:“这个废物蠢货!”
堂下众官噤若寒蝉。
过了片刻,朱高煦才稍微恢复,对着堂下站着的陈刚问道:“陈刚,若是本王现在就要攻打济南城,能有多少胜算?”
陈刚连忙出列拱手说道:“末将唯有奋力死战!”
朱高煦喝骂:“我问你胜算!”
陈刚跪下低头不敢说话。
眼见朱高煦又要爆发,同为汉王府兵部尚书兼太傅的朱恒忙说道:“大王,伪朝大军既已进驻济南,而济南本就城高墙厚,即便陈将军死战用命去换,要想攻克也绝非易事。而且,就算陈将军能够将其攻克,我军还能剩下几分实力,也不好说了。”
朱高煦直接问道:“朱先生有什么好办法?”
朱恒说道:“臣以为济南不可轻取,但不取济南,则难以进取北京,那么为何不另辟蹊径,南下攻夺南京。”
大明迁都北京是在永乐十九年才正式完成的,到现在也才只过了短短三年时间。
所以历史上的仁宗朱高炽才一继位,就想着要着手迁都回南京。
不光是迁都北京让大明的财政负担变大了,同样也是在于北京的政治根基太过薄弱,不如已经作为大明都城数十年的南京。
而且永乐帝明面上虽然迁都北京,但在南京还是保留了包括六部在内的一应中枢官衙,又把南京定为了陪都。
换言之,只要皇帝现在去南京,这套中枢行政班子就能马上运转起来,迅速接管大明全国的政权管理统治。
朱恒觉得自己的办法很好,也确实有可取之处。
但很可惜,有人不愿意。
前一秒才被朱恒巧妙解围的陈刚,不仅没有赞同支持朱恒,反而第一个反对道:“大王,末将以为不可,南京操兵守备沐昕(后军都督兼驸马都尉)、未琥(西宁侯兼驸马都尉)、李隆(襄城伯)都是伪朝廷的人。
前两个还好对付,而那李隆却是跟随先皇数次征讨过漠北,骁勇善战。我军贸然南下,短时间内要是不能攻克南京,恐怕会有腹背受敌的风险!”
说罢,顿了顿又迟疑着说道:“而且,军中将士家眷,多在乐安本地,在山东北方作战还好,要是南下前往南京……”
这话的意思已经不言而喻。
朱高煦本以为自己就算不如老爷子,那靠着比老爷子当初起家更多的王府护卫,再加上离北京如此之近,怎么说也能靖难成功。
可现实却是,他的军队上下士气都很低落,所有人都认为他这个汉王是在造反,而不是在靖难。
这让朱高煦很不服气,明明他也是老爷子的儿子。
凭什么老大当皇帝就是正统,而他要当皇帝那就是造反?就凭老大是长子?
朱高煦的雄心被现实给消磨打击,现在听到自己的大侄子带着老大的仪仗,过来讨伐自己,他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而他麾下的文臣武将,同样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应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文官之首的朱恒想要南下,但以陈刚为首的武将,大半又都不愿意南下,有些甚至不愿意离开乐安。
不离开乐安能怎么办?
嗯,没人想过。
不知不觉间,这些武将中有部分人已经在思考,汉王是不是要输了……
这场起义几乎席卷大半山东,也间接促成了臭名昭著的东厂设立。
而且,在唐赛儿起义过程中,山东布政司官员因为害怕牵扯责任,便故意不作为,只要没流窜到自己辖区,就一律听之任之。
虽然朝廷最终将叛乱镇压平息了下去,又积极赈灾安抚百姓,但永乐帝盛怒之下,还是将山东官场几乎连根拔起。
牵连被诛的从山东左右布政使(省长、副省长)到按察正副使(公安厅、检察院一把手),以及往下的左右参政、参议、按察佥事等,几乎被一锅端。
就连负责平叛的柳升,因为平叛速度不够快,加上停留山东有些久,也被顺带下狱关了几天。
正是山东官场被朝廷一锅端了,如今的山东布政司各级官员才有机会上位。
所以,也对地方叛乱尤为敏感。
可以说,就算朝廷不能及时发兵,山东布政司肯定也能自筹兵马钱粮,不说把汉王给镇压下去,至少也会让他寸步难行(历史上汉王哪也去不了,被堵在了乐安)。
乐安,汉王府。
乐安州城早在朱高煦起兵靖难当天,就被王府护卫夺下,州衙各级官吏要么投降,要么被杀,投降的升官发财,被杀的脑袋也悬挂在了城门楼,做“风干腊肉”。
汉王府内,虽然朱高煦事先说过要等靖难成功,才会正式称帝,但实际上的龙袍、冕冠、龙椅、玉玺……这些皇帝该有的配置,不是已经用上,就是已经在雕刻制作。
大清早,天还未完全放亮。
朱高煦一身龙袍冕冠,来至王府大堂的太师椅上坐下(龙椅还在赶工)。
早在大堂等候多时的“满朝文武”见到朱高煦连忙齐身跪下。
“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都平身!平身!”
“谢大王!”
众人这才起身,于堂下两侧站定。
这些人说是“满朝文武”,但也就是好听点的说法,总共人数加起来都不到二十人。
除了武官们稍好些,清一色的盔甲佩刀,文官全都统一的青、绿官袍。
嗯,虽然这里面有好几个尚书、侍郎,但穿红袍的却是一个都没。
再配上“大王”、“万岁”这应该完全不相关的俩词汇,满满草台班子的味道。
不过朱高煦对此无所吊谓,他知道自已做不了真皇帝,那做个假“万岁大王”过过瘾也不是不行。
之前也正是因为他擅自使用天子的仪仗、器具,才引得永乐帝忍无可忍,狠下心来把他徙封到了乐安州。
“靳荣那个狗东西真完了?”朱高煦当先开口喝问道。
汉王府礼部尚书兼太师(朱高煦看着封的)王斌出班回答:“大王,我们派出联络都指挥使靳荣的细作,在济南府亲眼看到告示,靳荣已经认罪羁押,而伪朝廷大军现在进驻济南府城,还是伪朝太子亲自领兵,又有伪帝仪仗,恐怕……”
朱高煦瞬间怒骂:“这个废物蠢货!”
堂下众官噤若寒蝉。
过了片刻,朱高煦才稍微恢复,对着堂下站着的陈刚问道:“陈刚,若是本王现在就要攻打济南城,能有多少胜算?”
陈刚连忙出列拱手说道:“末将唯有奋力死战!”
朱高煦喝骂:“我问你胜算!”
陈刚跪下低头不敢说话。
眼见朱高煦又要爆发,同为汉王府兵部尚书兼太傅的朱恒忙说道:“大王,伪朝大军既已进驻济南,而济南本就城高墙厚,即便陈将军死战用命去换,要想攻克也绝非易事。而且,就算陈将军能够将其攻克,我军还能剩下几分实力,也不好说了。”
朱高煦直接问道:“朱先生有什么好办法?”
朱恒说道:“臣以为济南不可轻取,但不取济南,则难以进取北京,那么为何不另辟蹊径,南下攻夺南京。”
大明迁都北京是在永乐十九年才正式完成的,到现在也才只过了短短三年时间。
所以历史上的仁宗朱高炽才一继位,就想着要着手迁都回南京。
不光是迁都北京让大明的财政负担变大了,同样也是在于北京的政治根基太过薄弱,不如已经作为大明都城数十年的南京。
而且永乐帝明面上虽然迁都北京,但在南京还是保留了包括六部在内的一应中枢官衙,又把南京定为了陪都。
换言之,只要皇帝现在去南京,这套中枢行政班子就能马上运转起来,迅速接管大明全国的政权管理统治。
朱恒觉得自己的办法很好,也确实有可取之处。
但很可惜,有人不愿意。
前一秒才被朱恒巧妙解围的陈刚,不仅没有赞同支持朱恒,反而第一个反对道:“大王,末将以为不可,南京操兵守备沐昕(后军都督兼驸马都尉)、未琥(西宁侯兼驸马都尉)、李隆(襄城伯)都是伪朝廷的人。
前两个还好对付,而那李隆却是跟随先皇数次征讨过漠北,骁勇善战。我军贸然南下,短时间内要是不能攻克南京,恐怕会有腹背受敌的风险!”
说罢,顿了顿又迟疑着说道:“而且,军中将士家眷,多在乐安本地,在山东北方作战还好,要是南下前往南京……”
这话的意思已经不言而喻。
朱高煦本以为自己就算不如老爷子,那靠着比老爷子当初起家更多的王府护卫,再加上离北京如此之近,怎么说也能靖难成功。
可现实却是,他的军队上下士气都很低落,所有人都认为他这个汉王是在造反,而不是在靖难。
这让朱高煦很不服气,明明他也是老爷子的儿子。
凭什么老大当皇帝就是正统,而他要当皇帝那就是造反?就凭老大是长子?
朱高煦的雄心被现实给消磨打击,现在听到自己的大侄子带着老大的仪仗,过来讨伐自己,他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而他麾下的文臣武将,同样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应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文官之首的朱恒想要南下,但以陈刚为首的武将,大半又都不愿意南下,有些甚至不愿意离开乐安。
不离开乐安能怎么办?
嗯,没人想过。
不知不觉间,这些武将中有部分人已经在思考,汉王是不是要输了……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4/4154/307242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