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组建内阁与优化执行政策
推荐阅读:我在民国做袍哥、命定凡俗、九劫真神齐飞鸿、战火军途:从1978开始、不当牛马,玩什么游戏、华娱之软饭王、大国实业、一路渡仙、帝国皇太子,老子不干了!、骑砍:从三国子午谷开始、
政策推行初期,总难免有些疏漏。想那古代,交通闭塞,官衙机构尚不健全,百姓之中,文盲更是占了大半。这些农民啊,单纯质朴,却也容易被那些花言巧语所蒙蔽。有时为了图方便,或是为了省下一星半点的税,竟是将自家的粮食低价抛售给了那些地主。
在苏州的一个偏远县城里,仓场令近来发现,前来售卖粮食的农民日渐稀少。这一日,他见一农户牵着牛车,载着几袋粮食缓缓而来,便上前搭话:“老乡,此次你送了多少斤粮食过来?能卖上个好价钱吗?”
那农民抬头看了看仓场令,脸上露出几分卑微的笑容,说道:“官爷,咱农民家的,能有多少粮食呢?还得留点口粮过日子。不过这次卖的粮食,能换回几个钱,也足够咱回家置办点日常用品了,手头也能宽裕些。”
仓场令点了点头,拱手朝天道:“这都是皇上的恩典啊,让咱们农民也能有个好出路。”
农民听了,忙附和道:“是啊是啊,多亏了皇上,咱们的日子才好过了许多。”
仓场令话锋一转,又问道:“不过,我瞧着近来送粮食来的人少了许多,这是为何?”
农民叹了口气,叹气道:“唉,还不是那些地主老爷们搞得鬼。他们说,来这里卖粮还要交税,倒不如直接卖给他们,还不用交税。可那些地主们压价压得厉害啊,咱们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到头来只能卖那么点钱,还不够交地租的呢!”
仓场令皱了皱眉,追问道:“那你为何不直接来这里卖呢?”
农民苦笑一声,说道:“官爷,您也知道,咱们农民家离这县城远得很,来回一趟得走好几天呢。而且,那些地主们势力大,咱们得罪了他们,日子可就不好过了。所以,咱也只能忍气吞声,把粮食低价卖给他们。”
“有一说一,那些远了的人如果价格合适卖了也不错,我呢离县城近一点,好歹有个牛车!”农民说。
仓场令听了,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怒火。他深知这些地主们的贪婪与无耻,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暗自发誓,定要设法整治这些害群之马,让农民们能够真正受益于政策。
农民见仓场令脸色不对,也不敢多言,只是低头牵着牛车,缓缓离去。留下仓场令一人,站在空旷的场地上,望着那远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无奈与愤懑。
太子朱高炽与夏元吉并肩站在朱棣的御书房内,他们的面容凝重,向朱棣如实禀报了实行新的粮食购销政策后所遇到的问题。朱棣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审视着二人。
“高炽,你觉得应当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朱棣沉声问道。
朱高炽稍作思索,恭敬地回答道:“儿臣认为,应当派人下乡收购粮食,同时督促地方官员严查此类事件,坚决打击那些阻碍收粮的不法之徒。”
朱棣微微点头,又将目光转向夏元吉。夏元吉紧锁眉头,缓缓说道:“陛下,此政策确实能够保障朝廷的粮食储备安全,促进农民粮食种植,让农民得到一些实惠。然而,交通不便确实限制了粮食收购的效率,偏远地区的农民也易受到蛊惑。若不解决这些问题,仍会有人钻空子。”
夏元吉顿了顿,继续说道:“臣认为,不仅要派人下乡收购,还需设立仓储设施,完善机构设置。臣如今明白了陛下之前不同意臣建议裁撤冗员的决定的原因。”
朱棣听后,赞许地点点头,道:“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优化,有时甚至需要反复调整。”
他接着说道:“第一步,将太祖设立的粮长纳入朝廷管理体系,将粮区变为村区,粮长变为村长,由百姓推举。但这些粮村长必须加入炎黄社,未来各村将设立炎黄社支部,协助朝廷收购粮食。率同里长丈量土地、编造鱼鳞图册及黄册制度、劝导农民耕种生产、检举逃税粮大户、呈报灾荒和蠲免事宜、揭发不法官吏和地方顽民等”
“第二步,命纪纲加快巡察步伐,对于不落实朝廷政令的地方官员,一律严查严办!”
“第三步,对于那些阻拦农民售卖公粮的人,先抓起来!罪行恶劣者,杀人抄家,家属流放边疆!”
“第四步,鼓励乡绅和商人捐资修建道路,道路建设费用可按1.5倍抵扣税收。农民可自由选择是否交由他人代售卖,但必须在村长的见证下进行,代卖人必须上交村民花名册。必须确保公粮收购顺利,同时公粮收购钱款必须发到农民手中,锦衣卫要不时抽查!”
“第五步,在几个村之间的位置设立一个镇,设镇长一名,配捕快三名,建粮仓一座,设立仓管一人,负责收购粮食。镇长暂管镇上事务,首要任务是宣传落实朝廷的政策,率同村长丈量土地、编造鱼鳞图册及黄册制度、劝导农民耕种生产、、呈报灾荒和蠲免事宜,维护本地治安!”
朱高炽和夏元吉听后,纷纷恭维朱棣英明。朱棣却对朱高炽说道:“高炽,当年你大伯懿文太子在你这般年龄时,已经开始监国了。很多事情,你要开始独立处置。国家大事繁多,不能全靠父皇一人推动。”
朱高炽刚要开口说话,却被朱棣打断:“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不要务虚,要务实。”
朱棣继续说道:“朕决定设立政务内阁,由你出任首席总理王大臣,夏元吉任副总理,主管财经事务。未来的户部会进一步改革,现在你暂时兼顾。”
“以后绝大部分政策落实将以政务内阁名义施行。”
“而朕的圣旨则主要用于颁布法律、国策、宣战以及人事任免。”
朱高炽听完,心中震惊不已。这是下放大部分皇权给自己啊!他下意识想拒绝,但朱棣挥手阻止了他。
“权大责任也大。如果出了差错,就不止是免去总理大臣这么简单。”朱棣严肃地说道。
纪纲奉朱棣之命迅速抵达苏州府某县,他的到来让知县心生畏惧。历史上,纪纲以严苛着称,他从不轻易放过任何一点瑕疵,即便是无中生有,也能将人污蔑成有罪。
知县虽然表面上热情接待,但内心却惴惴不安。他自信地认为自己的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纪纲查不出什么问题。然而,纪纲却是个心思缜密、手段狠辣的人。他不仅查阅了所有的工作资料,还暗中找人谈话,街头秘密调查,甚至鼓励百姓告密。
经过一番深入调查,纪纲发现该知县对朱棣的靖难之役屡次发表负面言论,同情建文皇帝,对朱棣的国策中的粮食政策更是持抵制态度。更为严重的是,他还下令城门对卖粮的农人进行刁难,严重阻碍了粮食政策的实施。
纪纲将这些证据整理好后,立即上报给督察院。督察院御史陈瑛也是个酷吏,他迅速批准了纪纲的逮捕令。经过大理寺的审结,该县令的罪行确凿无疑,最终被判处斩首,全家流放天竺,为建文皇帝增加人口。
政务内阁将此事以邸报形式通发全国,得益于驿站建设的加速和原炎黄社在各地的客栈纳入官方体系,马匹供应量增加,公文传输速度得以大幅提升。很快,各地的官员都收到了这份通报。
通报的发布让全国上下无人敢再懈怠。虽然由大户代购代卖的情况仍然存在,但价格已经比之前合理了许多。大户们因为以量取胜,获得了微薄的利润,同时也换来了荣誉。
在捐资修路方面,各地也是办法多多。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大家都愿意出资修路。通常是由一个大户牵头,联合众人共同捐资修建道路,主要是通往粮站的道路。这样做不仅方便了粮食的运输,还换取了税收的减免,实现了双赢。
永乐元年五月,朱棣正式颁布旨意,设立政务内阁,太子朱高炽出任总理内阁大臣。督察院、大理寺与内阁并列,共同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朱高炽在朝会上跪拜,表示自己决心不负父皇所托,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苏州的一个偏远县城里,仓场令近来发现,前来售卖粮食的农民日渐稀少。这一日,他见一农户牵着牛车,载着几袋粮食缓缓而来,便上前搭话:“老乡,此次你送了多少斤粮食过来?能卖上个好价钱吗?”
那农民抬头看了看仓场令,脸上露出几分卑微的笑容,说道:“官爷,咱农民家的,能有多少粮食呢?还得留点口粮过日子。不过这次卖的粮食,能换回几个钱,也足够咱回家置办点日常用品了,手头也能宽裕些。”
仓场令点了点头,拱手朝天道:“这都是皇上的恩典啊,让咱们农民也能有个好出路。”
农民听了,忙附和道:“是啊是啊,多亏了皇上,咱们的日子才好过了许多。”
仓场令话锋一转,又问道:“不过,我瞧着近来送粮食来的人少了许多,这是为何?”
农民叹了口气,叹气道:“唉,还不是那些地主老爷们搞得鬼。他们说,来这里卖粮还要交税,倒不如直接卖给他们,还不用交税。可那些地主们压价压得厉害啊,咱们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到头来只能卖那么点钱,还不够交地租的呢!”
仓场令皱了皱眉,追问道:“那你为何不直接来这里卖呢?”
农民苦笑一声,说道:“官爷,您也知道,咱们农民家离这县城远得很,来回一趟得走好几天呢。而且,那些地主们势力大,咱们得罪了他们,日子可就不好过了。所以,咱也只能忍气吞声,把粮食低价卖给他们。”
“有一说一,那些远了的人如果价格合适卖了也不错,我呢离县城近一点,好歹有个牛车!”农民说。
仓场令听了,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怒火。他深知这些地主们的贪婪与无耻,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暗自发誓,定要设法整治这些害群之马,让农民们能够真正受益于政策。
农民见仓场令脸色不对,也不敢多言,只是低头牵着牛车,缓缓离去。留下仓场令一人,站在空旷的场地上,望着那远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无奈与愤懑。
太子朱高炽与夏元吉并肩站在朱棣的御书房内,他们的面容凝重,向朱棣如实禀报了实行新的粮食购销政策后所遇到的问题。朱棣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审视着二人。
“高炽,你觉得应当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朱棣沉声问道。
朱高炽稍作思索,恭敬地回答道:“儿臣认为,应当派人下乡收购粮食,同时督促地方官员严查此类事件,坚决打击那些阻碍收粮的不法之徒。”
朱棣微微点头,又将目光转向夏元吉。夏元吉紧锁眉头,缓缓说道:“陛下,此政策确实能够保障朝廷的粮食储备安全,促进农民粮食种植,让农民得到一些实惠。然而,交通不便确实限制了粮食收购的效率,偏远地区的农民也易受到蛊惑。若不解决这些问题,仍会有人钻空子。”
夏元吉顿了顿,继续说道:“臣认为,不仅要派人下乡收购,还需设立仓储设施,完善机构设置。臣如今明白了陛下之前不同意臣建议裁撤冗员的决定的原因。”
朱棣听后,赞许地点点头,道:“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优化,有时甚至需要反复调整。”
他接着说道:“第一步,将太祖设立的粮长纳入朝廷管理体系,将粮区变为村区,粮长变为村长,由百姓推举。但这些粮村长必须加入炎黄社,未来各村将设立炎黄社支部,协助朝廷收购粮食。率同里长丈量土地、编造鱼鳞图册及黄册制度、劝导农民耕种生产、检举逃税粮大户、呈报灾荒和蠲免事宜、揭发不法官吏和地方顽民等”
“第二步,命纪纲加快巡察步伐,对于不落实朝廷政令的地方官员,一律严查严办!”
“第三步,对于那些阻拦农民售卖公粮的人,先抓起来!罪行恶劣者,杀人抄家,家属流放边疆!”
“第四步,鼓励乡绅和商人捐资修建道路,道路建设费用可按1.5倍抵扣税收。农民可自由选择是否交由他人代售卖,但必须在村长的见证下进行,代卖人必须上交村民花名册。必须确保公粮收购顺利,同时公粮收购钱款必须发到农民手中,锦衣卫要不时抽查!”
“第五步,在几个村之间的位置设立一个镇,设镇长一名,配捕快三名,建粮仓一座,设立仓管一人,负责收购粮食。镇长暂管镇上事务,首要任务是宣传落实朝廷的政策,率同村长丈量土地、编造鱼鳞图册及黄册制度、劝导农民耕种生产、、呈报灾荒和蠲免事宜,维护本地治安!”
朱高炽和夏元吉听后,纷纷恭维朱棣英明。朱棣却对朱高炽说道:“高炽,当年你大伯懿文太子在你这般年龄时,已经开始监国了。很多事情,你要开始独立处置。国家大事繁多,不能全靠父皇一人推动。”
朱高炽刚要开口说话,却被朱棣打断:“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不要务虚,要务实。”
朱棣继续说道:“朕决定设立政务内阁,由你出任首席总理王大臣,夏元吉任副总理,主管财经事务。未来的户部会进一步改革,现在你暂时兼顾。”
“以后绝大部分政策落实将以政务内阁名义施行。”
“而朕的圣旨则主要用于颁布法律、国策、宣战以及人事任免。”
朱高炽听完,心中震惊不已。这是下放大部分皇权给自己啊!他下意识想拒绝,但朱棣挥手阻止了他。
“权大责任也大。如果出了差错,就不止是免去总理大臣这么简单。”朱棣严肃地说道。
纪纲奉朱棣之命迅速抵达苏州府某县,他的到来让知县心生畏惧。历史上,纪纲以严苛着称,他从不轻易放过任何一点瑕疵,即便是无中生有,也能将人污蔑成有罪。
知县虽然表面上热情接待,但内心却惴惴不安。他自信地认为自己的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纪纲查不出什么问题。然而,纪纲却是个心思缜密、手段狠辣的人。他不仅查阅了所有的工作资料,还暗中找人谈话,街头秘密调查,甚至鼓励百姓告密。
经过一番深入调查,纪纲发现该知县对朱棣的靖难之役屡次发表负面言论,同情建文皇帝,对朱棣的国策中的粮食政策更是持抵制态度。更为严重的是,他还下令城门对卖粮的农人进行刁难,严重阻碍了粮食政策的实施。
纪纲将这些证据整理好后,立即上报给督察院。督察院御史陈瑛也是个酷吏,他迅速批准了纪纲的逮捕令。经过大理寺的审结,该县令的罪行确凿无疑,最终被判处斩首,全家流放天竺,为建文皇帝增加人口。
政务内阁将此事以邸报形式通发全国,得益于驿站建设的加速和原炎黄社在各地的客栈纳入官方体系,马匹供应量增加,公文传输速度得以大幅提升。很快,各地的官员都收到了这份通报。
通报的发布让全国上下无人敢再懈怠。虽然由大户代购代卖的情况仍然存在,但价格已经比之前合理了许多。大户们因为以量取胜,获得了微薄的利润,同时也换来了荣誉。
在捐资修路方面,各地也是办法多多。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大家都愿意出资修路。通常是由一个大户牵头,联合众人共同捐资修建道路,主要是通往粮站的道路。这样做不仅方便了粮食的运输,还换取了税收的减免,实现了双赢。
永乐元年五月,朱棣正式颁布旨意,设立政务内阁,太子朱高炽出任总理内阁大臣。督察院、大理寺与内阁并列,共同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朱高炽在朝会上跪拜,表示自己决心不负父皇所托,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4/4783/361346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