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2章 新绞肉机南线战场
推荐阅读:人已暮年,开局父子相认、九重仙图、穿成早夭的团宠、四合院之商鹏、误入樊笼、童养媳、生而为王、妄与她、美女世界、民国谍影、
第1322章新绞肉机——南线战场
同盟国一手萝卜加大棒,罗马尼亚只能乖乖就范,这自然违背了斐迪南一世想要“中立”最后下场的意愿,所以斐迪南一世心中有所不满也就可以理解。
当然,斐迪南一世的小心思很多,之所以同意加入同盟国,肯定不可能仅仅是因为同盟国的威胁,本质上也说明了他对同盟国阵营的前途还是比较看好的。
虽然,如今美国的加入导致协约国声势浩大,但是,同盟国目前在欧洲军事上占据优势,更何况海外还有一个德意志国家东非没有下场。
鲁道夫皇储并不在意斐迪南一世心里的小九九,他只要罗马尼亚能乖乖服从同盟国,或者说德奥两国的安排即可。
鲁道夫皇储说道:“你也不用太担心,我们不需要罗马尼亚加入到西线战场去,你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协从我国和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进攻巴尔干半岛的希腊,阿尔巴尼亚等国家。”
“同时,至少组织二十万人的远征军,进入奥斯曼帝国境内,协助我国和奥斯曼帝国夺回波斯湾和红海沿岸,打通同盟和东非之间的贸易线路。”
“这两个方向的协约国军队,实力并不强,如果能够击溃这两个方向的协约国军队,那我们的胜算就更大。”
同盟国虽然获得了大量俄国领土,但是想要重新组织当地工农业生产反哺同盟国那需要时间,而且这些新领土并不能给同盟国提供棉花,橡胶,糖等战略物资。
所以,同盟国清楚的知道,只有打破协约国的海上封锁,同盟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其中最容易实现的就是夺回奥斯曼帝国在波斯湾和红海沿岸的土地,所以鲁道夫皇储在和德国的威廉二世商量后决定,由奥匈帝国主导新的东线战场战事。
领导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三国,扫清协约国在巴尔干半岛和中东大通道上的协约国力量。
……
罗马尼亚参战,并且加入同盟国,对于协约国而言是十分糟糕的消息,罗马尼亚除了给同盟国增加了近六十万精锐兵源以外,同时解决了同盟国的石油缺口。
因为东非等国家对罗马尼亚油田的投资,这导致其石油产量超过历史同期水平,所以依靠如今罗马尼亚石油产量,保证同盟国汽车和机器运转是没有问题的,更何况俄国的巴库油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能对同盟国起到补充作用。
而且,在1918年以前的东非和同盟国贸易中,同盟国本身就储备了大量汽油和柴油。
这也就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同盟国不需要为能源问题感觉紧张,目前同盟国所需要的能源无非煤炭和石油两种,而煤炭同盟国从来都不缺,几个同盟国成员国都是产煤国。
除了保证工业生产和军队所需以外以外,能源对于同盟国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民生问题,尤其是冬季城市的供暖,尤其是同盟国战力担当的德国。
德国是同盟国之中唯一的高纬度国家,同时又是工业最发达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德国对能源的需求远超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盟友。
解决了能源问题之后的德国,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毕竟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温饱”二字,所以能源和粮食是最基础的问题,但粮食问题也正随着占领东欧产粮区后得到缓解。
除了获得新的粮食获取通道以外,同东非贸易也是德国社会能够正常维持的重要原因,从1914年到1918年的三年时间里,东非向同盟国出口了大量农产品。
尤其是小麦,肉类,糖类等重要农产品,这不仅维持了同盟国的基本民生需求,甚至同盟国还有余力从东非进口热带果蔬,肉蛋奶,甜品等非生存必须物资。
一个很典型的数据就可以说明东非出口贸易对同盟国的重要意义,前世,德国人估计至少有七十多万德国人在一战中死于饥饿或者因为饥饿引发的病症,而因为东非的存在,在1918年以前,德国的基本生活物资都勉强可以维持。
更不用说同盟国还有余力从东非进口提高非生存必须物资的能力,前世德国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到威胁贵族生存。
就比如前世嫁给普鲁士贵族的英国女子布吕歇尔在1917年1月的日记中写道:“我们每天都在变瘦,德意志民族丰满的体型已经成为了过去的传奇。我们现在都是瘦骨嶙峋的,眼周都有黑眼圈,我们想的主要都是下一顿饭会是什么。”
假设没有东非和同盟国的贸易,那同盟国早在1917年初就已经难以继续维持下去,毕竟连贵族都受到粮食短缺问题的干扰,平民的生存环境可想而知。
所以重新打通和东非的贸易,对同盟国而言十分重要,这也是德国支持奥匈帝国等盟友夺取波斯湾和红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为此,同盟国甚至宁可放弃一部分支援西线战场的兵力,也要首先剿灭巴尔干和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协约国军队,以实现重开和东非贸易的战略。
这次战略,基本上依靠陆军为主力,虽然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海军实力尚存,但是无法撼动在地中海占据绝对优势的英法海军。
如果不是海军孱弱,那同盟国的目标估计不是巴尔干和中东,而是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了。
1918年8月。
以奥匈帝国为主力,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为辅助,同盟国新集结了将近一百二十万兵力,正式开赴巴尔干半岛和奥斯曼帝国境内作战。
其中奥匈帝国七十万,保加利亚三十万,罗马尼亚二十万,加上原本在希腊,阿尔巴尼亚前线作战的同盟国军队,还有奥斯曼帝国军队。
从巴尔干半岛到中东战场上,同盟国军队规模超过了五百万,其中奥斯曼帝国军队数量最多,达到了两百多万,其次是奥匈帝国接近两百万,保加利亚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兵力大约在七十多万,最后是刚刚加入罗马尼亚,虽然罗马尼亚参战人数只有二十万,但是后续罗马尼亚将会逐步增加兵力。
而协约国方面,主要是英法两国以及希腊,加上他们从各自殖民地征集过来的军队数量,大约在四百万上下。
不过,协约国的兵力构成堪忧,其中英国最多,在中东的英军人数达到惊人的两百多万,但是英军中有将近九成是印度人,法国军队也基本上是黑人和北非白人居多,这使得英法两国军队数量虽多,但是真实战斗力可能还不如仅有不到七十万兵力的希腊可靠。
同盟国和协约国对巴尔干和中东战场的增兵,使得所谓“新”东线战场,彻底升级为不逊色于一战中,西线和东线的南线战场。
双方纠结了接近一千万兵力,在巴尔干到中东的漫长战线上厮杀,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英国和法国肯定会继续从印度,南洋,北非,西非等殖民地地征集兵力驰援南线战场。
南线战场上双方兵力突破一千万只是时间问题,这将使得整个南线战场迅速变成一个新的绞肉机。
同盟国一手萝卜加大棒,罗马尼亚只能乖乖就范,这自然违背了斐迪南一世想要“中立”最后下场的意愿,所以斐迪南一世心中有所不满也就可以理解。
当然,斐迪南一世的小心思很多,之所以同意加入同盟国,肯定不可能仅仅是因为同盟国的威胁,本质上也说明了他对同盟国阵营的前途还是比较看好的。
虽然,如今美国的加入导致协约国声势浩大,但是,同盟国目前在欧洲军事上占据优势,更何况海外还有一个德意志国家东非没有下场。
鲁道夫皇储并不在意斐迪南一世心里的小九九,他只要罗马尼亚能乖乖服从同盟国,或者说德奥两国的安排即可。
鲁道夫皇储说道:“你也不用太担心,我们不需要罗马尼亚加入到西线战场去,你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协从我国和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进攻巴尔干半岛的希腊,阿尔巴尼亚等国家。”
“同时,至少组织二十万人的远征军,进入奥斯曼帝国境内,协助我国和奥斯曼帝国夺回波斯湾和红海沿岸,打通同盟和东非之间的贸易线路。”
“这两个方向的协约国军队,实力并不强,如果能够击溃这两个方向的协约国军队,那我们的胜算就更大。”
同盟国虽然获得了大量俄国领土,但是想要重新组织当地工农业生产反哺同盟国那需要时间,而且这些新领土并不能给同盟国提供棉花,橡胶,糖等战略物资。
所以,同盟国清楚的知道,只有打破协约国的海上封锁,同盟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其中最容易实现的就是夺回奥斯曼帝国在波斯湾和红海沿岸的土地,所以鲁道夫皇储在和德国的威廉二世商量后决定,由奥匈帝国主导新的东线战场战事。
领导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三国,扫清协约国在巴尔干半岛和中东大通道上的协约国力量。
……
罗马尼亚参战,并且加入同盟国,对于协约国而言是十分糟糕的消息,罗马尼亚除了给同盟国增加了近六十万精锐兵源以外,同时解决了同盟国的石油缺口。
因为东非等国家对罗马尼亚油田的投资,这导致其石油产量超过历史同期水平,所以依靠如今罗马尼亚石油产量,保证同盟国汽车和机器运转是没有问题的,更何况俄国的巴库油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能对同盟国起到补充作用。
而且,在1918年以前的东非和同盟国贸易中,同盟国本身就储备了大量汽油和柴油。
这也就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同盟国不需要为能源问题感觉紧张,目前同盟国所需要的能源无非煤炭和石油两种,而煤炭同盟国从来都不缺,几个同盟国成员国都是产煤国。
除了保证工业生产和军队所需以外以外,能源对于同盟国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民生问题,尤其是冬季城市的供暖,尤其是同盟国战力担当的德国。
德国是同盟国之中唯一的高纬度国家,同时又是工业最发达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德国对能源的需求远超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盟友。
解决了能源问题之后的德国,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毕竟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温饱”二字,所以能源和粮食是最基础的问题,但粮食问题也正随着占领东欧产粮区后得到缓解。
除了获得新的粮食获取通道以外,同东非贸易也是德国社会能够正常维持的重要原因,从1914年到1918年的三年时间里,东非向同盟国出口了大量农产品。
尤其是小麦,肉类,糖类等重要农产品,这不仅维持了同盟国的基本民生需求,甚至同盟国还有余力从东非进口热带果蔬,肉蛋奶,甜品等非生存必须物资。
一个很典型的数据就可以说明东非出口贸易对同盟国的重要意义,前世,德国人估计至少有七十多万德国人在一战中死于饥饿或者因为饥饿引发的病症,而因为东非的存在,在1918年以前,德国的基本生活物资都勉强可以维持。
更不用说同盟国还有余力从东非进口提高非生存必须物资的能力,前世德国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到威胁贵族生存。
就比如前世嫁给普鲁士贵族的英国女子布吕歇尔在1917年1月的日记中写道:“我们每天都在变瘦,德意志民族丰满的体型已经成为了过去的传奇。我们现在都是瘦骨嶙峋的,眼周都有黑眼圈,我们想的主要都是下一顿饭会是什么。”
假设没有东非和同盟国的贸易,那同盟国早在1917年初就已经难以继续维持下去,毕竟连贵族都受到粮食短缺问题的干扰,平民的生存环境可想而知。
所以重新打通和东非的贸易,对同盟国而言十分重要,这也是德国支持奥匈帝国等盟友夺取波斯湾和红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为此,同盟国甚至宁可放弃一部分支援西线战场的兵力,也要首先剿灭巴尔干和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协约国军队,以实现重开和东非贸易的战略。
这次战略,基本上依靠陆军为主力,虽然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海军实力尚存,但是无法撼动在地中海占据绝对优势的英法海军。
如果不是海军孱弱,那同盟国的目标估计不是巴尔干和中东,而是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了。
1918年8月。
以奥匈帝国为主力,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为辅助,同盟国新集结了将近一百二十万兵力,正式开赴巴尔干半岛和奥斯曼帝国境内作战。
其中奥匈帝国七十万,保加利亚三十万,罗马尼亚二十万,加上原本在希腊,阿尔巴尼亚前线作战的同盟国军队,还有奥斯曼帝国军队。
从巴尔干半岛到中东战场上,同盟国军队规模超过了五百万,其中奥斯曼帝国军队数量最多,达到了两百多万,其次是奥匈帝国接近两百万,保加利亚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兵力大约在七十多万,最后是刚刚加入罗马尼亚,虽然罗马尼亚参战人数只有二十万,但是后续罗马尼亚将会逐步增加兵力。
而协约国方面,主要是英法两国以及希腊,加上他们从各自殖民地征集过来的军队数量,大约在四百万上下。
不过,协约国的兵力构成堪忧,其中英国最多,在中东的英军人数达到惊人的两百多万,但是英军中有将近九成是印度人,法国军队也基本上是黑人和北非白人居多,这使得英法两国军队数量虽多,但是真实战斗力可能还不如仅有不到七十万兵力的希腊可靠。
同盟国和协约国对巴尔干和中东战场的增兵,使得所谓“新”东线战场,彻底升级为不逊色于一战中,西线和东线的南线战场。
双方纠结了接近一千万兵力,在巴尔干到中东的漫长战线上厮杀,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英国和法国肯定会继续从印度,南洋,北非,西非等殖民地地征集兵力驰援南线战场。
南线战场上双方兵力突破一千万只是时间问题,这将使得整个南线战场迅速变成一个新的绞肉机。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5/5645/440752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