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齐阁小说 > 军史小说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68章 为什么只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后面就没了

第768章 为什么只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后面就没了

推荐阅读:东京大律师:开局律所破产雷霆圣帝和研磨同学贴贴晋末长剑只有我能用召唤术嫁给病秧子老公[年代]四合院:从卡车司机开始万人嫌真少爷重生后,姐姐们慌了蜀山万妖之祖1991我的年代华娱

    第855章为什么只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后面就没了

    刘备作为一个汉朝皇帝,为了设计一套“正统性足够的君主,与武将互相保持信任制衡”的环境,连秦始皇都拿出来做思想实验了,可见他确实是非常急切想要个一劳永逸的答案。

    在问出这个问题时,刘备自己心里其实是有倾向性答案的,那就是觉得“秦始皇似乎希望也不大”。

    因为在秦之前,虽然没有皇帝,却有那么多诸侯国王,王背信弃义的历史太多了,武将不可能不担心的。

    而李素回答之后,给的答案也是跟刘备预期相似:秦始皇也不行。

    但是,李素给出的理由,却跟刘备一开始预想的不一样,这又给了刘备一些希望,和一些启发。

    只要不是他内心预期那种失败的理由,而是别的理由,那咱就学习,就改嘛!

    秦始皇和高祖没做到的,咱多施仁政,把短板补上,不就好了?

    因为历史刻痕而导致君臣无法互信,那是无解的。

    因为历史没法改变,发生过的劣迹就是发生了,你堵不住学过史的人脑子往那个方向联想。哪怕不是当朝皇帝做过的坏事,而是前朝皇帝做的,只要有,后人就会借鉴,形成猜疑链。

    但其他原因导致的君臣无法互信,或者说帝国崩溃,那是可以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的嘛。

    刘备酒意都微醒了一些,正襟危坐,揖手正色请教:

    “贤弟快说说,秦始皇背信与春秋战国那些诸侯王背信,其对后世君臣互信的长远影响,究竟有多大不同?贤弟可是要重新论证一遍秦亡的教训么?”

    李素摇摇头:“秦亡的教训理由太多了,不可一概而论,前人分析了三百余年,太史公在《秦始皇本纪》末尾的‘太史公言’部分,全篇引用贾谊《过秦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些评论虽是老生常谈,却也至今有效。其后大儒的分析,也多有可圈可点。

    陛下非要臣说,以臣之智数,只能说清其中一点,那就是秦之失信的影响——臣详述之前,请陛下先思考一个问题。

    秦灭六国后,那六国之中,哪些是秦如果改行仁政、不用民过重,百姓就相对有可能归附的、渐渐承认秦对其的统治合法性。而又有哪些国家,是相对誓死不从的,哪怕秦不虐民、横征暴敛,他们依然想要灭秦?”

    这个问题,刘备如今的读史水平,想都不用想:“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显然是楚人了。陈涉首义,就是楚人,怀王之约也是楚王所定,项羽和高祖,都是楚人。”

    李素进一步诱导:“除楚之外,再选一个呢?”

    这次刘备想了想,用讨论的语气自言自语:“韩灭国最早,被秦同化也最久。秦末大乱之初,陈涉一系也没有人重建韩国,还是后来项梁才让张良辅韩成(本章未完,请翻页)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6/6290/488301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