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没有诗,你敢上吊?
推荐阅读:我重启灵根,师门上下都麻了、我当拉帮套的那些年、凡人仙葫、破怨师、穿七零:带生子系统,嫁不育军官、开局丧尸末日?我直接打爆星球!、孕吐后奉子成婚:孩子是死对头的、我都快无敌了,你跟我说要退婚?、让你卧底没让你勾搭大嫂雷震苏凤仪、惊山月、
方愈点头,集中力量先把这两处搞完是对的,要不然总拖着那么多人手,其它地方正着急等人呢。
“砖窑场那边加了这么多畜力,应该能提早烧窑吧?”方愈问。
赵老头点头,道:“老樊说了,两天之内可以开烧,而且是一次烧两窑。”
这时候砖窑比不得后来的轮窑,一个窑烧的砖也就是一万块多点,一年也就百万块左右,还不到轮窑的十分之一。
但这是一帮流民从无到有的第一步,也是他们流亡千里,在这里立足的第一步,意义还是很重大的。
方愈听了也很高兴,表示出砖的那天应该要搞一个小型的纪念活动。
赵老头则听说了米店的事,这会问道:“要建个大型米铺的话,是不是也要把商业区那边的地收拾一下?”
在野外起房子和城内可不一样,先要砍树烧草,还得把草根树根都清理干净。
遇坑要压土,遇土包要铲平,最后还得找几头牛拖着大石碾来来回回压上好几天,总之费事的很。
方愈摇头道:“那是乔家的事,我们不用管,他们缺人就应该自己招……。”
方愈话还没说完,就听见众流民在大声喝彩:“套上了,终于套上了!”
秀才颜景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把绳索挂上了横梁,现场的流民们也都为他的成功感到欢欣鼓舞。
方愈看到颜景生长出一口气,无比眷恋的看了一眼夜空(草棚顶),就准备把脖子往绳环上挂。
“秀才,你等一下!”方愈忽然喊道。
颜景生动作停了一下,回头道:“晚生去意已决,东家就不要再多费口舌了。”
和流民们不一样,颜景生是雇佣过来的嘛,当然是要喊东家的。
不过方愈这个东家却不是来挽留他性命的,方愈走到秀才旁边,问道:“你的诗呢?”
颜景生一头雾水:“诗?什么诗?”
方愈道:“绝命诗啊,你们读书人在上吊的时候,难道不应该留下一首好诗,以诗明志吗?”
还有这个规定?颜景生的脑子顿时就懵了,毕竟十里八乡的也没几个秀才,上吊的秀才更是没听说过。
不过他想想书上的那些人物,好像在死前确实都留下了诗句。
比如苏轼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比如唐寅的-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苏轼和唐伯虎都是这样做的,想必这个规定大约是真有的,颜景生心想。
方愈担忧道:“你们读书人喝杯酒都要来上两句,现在临死了却没有诗句,这要是传出去……”
颜景生脸色羞红,诗他当然是能写的,但这绝命诗是要传出去让人听的,这能瞎写吗?
颜景生绞尽脑汁也没想出好的,最后拱手承认:“晚生一时想不出来。”
“什么!你没有诗?你没有诗还上什么吊!”
方愈听了瞬间变脸,也不那么和和气气了,挥手就招呼道:“把他的绳子和凳子都撤了,他要是没有好诗,就不准还给他!”
高二、高三两人扑过去,一人把颜景生拉了下来看住,一人忙着解绳索,收凳子。
颜景生看着上吊工具被没收,眼睛直愣愣的。
方愈走过去道:“秀才,对不住了,我也是读过几本书的人,不能让你坏了规矩。”
颜景生羞愧的点点头。
方愈再道:“那你就在这边好好上课,闲暇时再想想这诗怎么写,说不定哪天就来了灵感,你说是不是?”
翌日,乔家商铺的乔夫人领着两个老伙计走到了城外。
旁边有人抬着轿子随行,她却看都不看。
一人问道:“既然少奶奶不相信他有米粮,为何还要走这一遭呢?”
乔夫人道:“方公子是个极豪爽的主顾,既然他开口相邀,走一趟又有何妨?”
另一人道:“当日里我从定兴县运货回涞水,在拒马河附近见过这伙流民,当时他们落魄潦倒,几乎就要饿死。不知怎的,现在却又发达起来了。”
乔夫人道:“看来是方公子救了他们。”
接着又叹口气道:“乱世活人命最是难得,我们乔家还有龚家都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可曾做出过这些事?方公子是有大慈悲心,有菩萨心肠的。”
一人苦笑道:“有菩萨心肠还不够,还得有金山银山。”
另一人听了自家少奶奶贬低乔家的话,心中很不服气,他想起一些听来的消息,便道:
“县里有人说这伙流民其实是被打散的流寇,一路上烧杀抢掠,害了无数条人命。”
乔夫人轻蔑道:“是王典史说的吧,以往他只会溜须拍马,现在却一副为国为民的模样,无非是这典史当久了,想争功而已。”
两人沉默不语,因为这种事是可能的。
几人说着话就已经到了流民营地,不过他们觉得,这些人已经算不上流民了。
你看他们大都换上了新衣服,脸上也没有其它流民那种濒死的蜡黄颜色。
他们正在那里各自忙碌,和县城里那些,为了家人早出晚归的人并无二致。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之前的流民和眼前这些,那么:眼前的这些流民,他们活过来了。
乔夫人一行继续往前,就听到一间棚屋里传来了朗朗读书声:“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读的是小儿开蒙常用的三字经,而且读的磕磕绊绊,显然是刚开始不久。
乔夫人往那处棚屋看了看,见外头还挂着一块牌子:高级干部文化学习班。
方愈旁听了一会秀才的课,听说乔夫人过来了,便悄悄的退出了学习班。
这处学习班集中了高二、高三、刘鸡,还有经过赵老头提名,方愈见过之后也觉得不错的人,约有二十人上下。
还有两个小孩混在里头:阿秀和庞小妮。
当然方愈没想过要让他们成为什么儒家子弟,他对秀才的要求是:教会他们读书写字,禁止带私货。
秀才对第二个要求非常不满,但方愈是真怕他会教出一堆腐儒。
“方公子,你说的十万石,百万石大米呢?”乔夫人面带揶揄,故意询问道。
她刚刚已经差不多围着这流民营走了大半圈,她看到了住人的窝棚,看到了裁缝们的铺子,还看到了食堂和仓库。
她非常确信,这里没有百万石大米。
“砖窑场那边加了这么多畜力,应该能提早烧窑吧?”方愈问。
赵老头点头,道:“老樊说了,两天之内可以开烧,而且是一次烧两窑。”
这时候砖窑比不得后来的轮窑,一个窑烧的砖也就是一万块多点,一年也就百万块左右,还不到轮窑的十分之一。
但这是一帮流民从无到有的第一步,也是他们流亡千里,在这里立足的第一步,意义还是很重大的。
方愈听了也很高兴,表示出砖的那天应该要搞一个小型的纪念活动。
赵老头则听说了米店的事,这会问道:“要建个大型米铺的话,是不是也要把商业区那边的地收拾一下?”
在野外起房子和城内可不一样,先要砍树烧草,还得把草根树根都清理干净。
遇坑要压土,遇土包要铲平,最后还得找几头牛拖着大石碾来来回回压上好几天,总之费事的很。
方愈摇头道:“那是乔家的事,我们不用管,他们缺人就应该自己招……。”
方愈话还没说完,就听见众流民在大声喝彩:“套上了,终于套上了!”
秀才颜景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把绳索挂上了横梁,现场的流民们也都为他的成功感到欢欣鼓舞。
方愈看到颜景生长出一口气,无比眷恋的看了一眼夜空(草棚顶),就准备把脖子往绳环上挂。
“秀才,你等一下!”方愈忽然喊道。
颜景生动作停了一下,回头道:“晚生去意已决,东家就不要再多费口舌了。”
和流民们不一样,颜景生是雇佣过来的嘛,当然是要喊东家的。
不过方愈这个东家却不是来挽留他性命的,方愈走到秀才旁边,问道:“你的诗呢?”
颜景生一头雾水:“诗?什么诗?”
方愈道:“绝命诗啊,你们读书人在上吊的时候,难道不应该留下一首好诗,以诗明志吗?”
还有这个规定?颜景生的脑子顿时就懵了,毕竟十里八乡的也没几个秀才,上吊的秀才更是没听说过。
不过他想想书上的那些人物,好像在死前确实都留下了诗句。
比如苏轼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比如唐寅的-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苏轼和唐伯虎都是这样做的,想必这个规定大约是真有的,颜景生心想。
方愈担忧道:“你们读书人喝杯酒都要来上两句,现在临死了却没有诗句,这要是传出去……”
颜景生脸色羞红,诗他当然是能写的,但这绝命诗是要传出去让人听的,这能瞎写吗?
颜景生绞尽脑汁也没想出好的,最后拱手承认:“晚生一时想不出来。”
“什么!你没有诗?你没有诗还上什么吊!”
方愈听了瞬间变脸,也不那么和和气气了,挥手就招呼道:“把他的绳子和凳子都撤了,他要是没有好诗,就不准还给他!”
高二、高三两人扑过去,一人把颜景生拉了下来看住,一人忙着解绳索,收凳子。
颜景生看着上吊工具被没收,眼睛直愣愣的。
方愈走过去道:“秀才,对不住了,我也是读过几本书的人,不能让你坏了规矩。”
颜景生羞愧的点点头。
方愈再道:“那你就在这边好好上课,闲暇时再想想这诗怎么写,说不定哪天就来了灵感,你说是不是?”
翌日,乔家商铺的乔夫人领着两个老伙计走到了城外。
旁边有人抬着轿子随行,她却看都不看。
一人问道:“既然少奶奶不相信他有米粮,为何还要走这一遭呢?”
乔夫人道:“方公子是个极豪爽的主顾,既然他开口相邀,走一趟又有何妨?”
另一人道:“当日里我从定兴县运货回涞水,在拒马河附近见过这伙流民,当时他们落魄潦倒,几乎就要饿死。不知怎的,现在却又发达起来了。”
乔夫人道:“看来是方公子救了他们。”
接着又叹口气道:“乱世活人命最是难得,我们乔家还有龚家都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可曾做出过这些事?方公子是有大慈悲心,有菩萨心肠的。”
一人苦笑道:“有菩萨心肠还不够,还得有金山银山。”
另一人听了自家少奶奶贬低乔家的话,心中很不服气,他想起一些听来的消息,便道:
“县里有人说这伙流民其实是被打散的流寇,一路上烧杀抢掠,害了无数条人命。”
乔夫人轻蔑道:“是王典史说的吧,以往他只会溜须拍马,现在却一副为国为民的模样,无非是这典史当久了,想争功而已。”
两人沉默不语,因为这种事是可能的。
几人说着话就已经到了流民营地,不过他们觉得,这些人已经算不上流民了。
你看他们大都换上了新衣服,脸上也没有其它流民那种濒死的蜡黄颜色。
他们正在那里各自忙碌,和县城里那些,为了家人早出晚归的人并无二致。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之前的流民和眼前这些,那么:眼前的这些流民,他们活过来了。
乔夫人一行继续往前,就听到一间棚屋里传来了朗朗读书声:“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读的是小儿开蒙常用的三字经,而且读的磕磕绊绊,显然是刚开始不久。
乔夫人往那处棚屋看了看,见外头还挂着一块牌子:高级干部文化学习班。
方愈旁听了一会秀才的课,听说乔夫人过来了,便悄悄的退出了学习班。
这处学习班集中了高二、高三、刘鸡,还有经过赵老头提名,方愈见过之后也觉得不错的人,约有二十人上下。
还有两个小孩混在里头:阿秀和庞小妮。
当然方愈没想过要让他们成为什么儒家子弟,他对秀才的要求是:教会他们读书写字,禁止带私货。
秀才对第二个要求非常不满,但方愈是真怕他会教出一堆腐儒。
“方公子,你说的十万石,百万石大米呢?”乔夫人面带揶揄,故意询问道。
她刚刚已经差不多围着这流民营走了大半圈,她看到了住人的窝棚,看到了裁缝们的铺子,还看到了食堂和仓库。
她非常确信,这里没有百万石大米。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6/6398/497911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