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为后计
推荐阅读:我重启灵根,师门上下都麻了、我当拉帮套的那些年、凡人仙葫、破怨师、穿七零:带生子系统,嫁不育军官、开局丧尸末日?我直接打爆星球!、孕吐后奉子成婚:孩子是死对头的、我都快无敌了,你跟我说要退婚?、让你卧底没让你勾搭大嫂雷震苏凤仪、惊山月、
李如愿在寿春并没有停留过久,留下次子李峻出任淮州刺史,北道大都督,又委任兄弟李如慈为接替了辅国大将军谢盎的豫州刺史,驻防钟离,随后带着长子和一众留守的族人以及士兵家眷开始南迁。
未来他的大本营已经确定了,京口,李氏部曲家眷和族人也会前往京口安置。
而这一路上,他还要去见徐州刺史东海王桓玠,以及扬州刺史萧恪,徐州是抵抗北朝的最前沿,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至于扬州则是跟建邺隔江相望,都是江北重镇,因此在回建邺之前,他是一定要把这两个重镇跟李氏的关系再梳理一遍,该谈的要谈。同时该出让的利益要出让,以保证整个江淮之间的稳定,这样他才能腾出手来解决江东。
这次队伍极为庞大,足有十余万人,幸亏一路都是水路,李如愿又调集了几乎能搜罗到的全部船只,用以运送如此庞大的队伍。
到达徐州的时候,桓玠特意让他的儿子桓纶过来迎接。
并且带来一个不算太好的消息,桓玠已经病重了。李如愿并没有任何的怀疑,直接带着亲卫进入了徐州治所彭城,看望桓玠。
病榻上的桓玠看到李如愿第一句话反而是埋怨道:“如愿入城如此神速,想必轻装入城,我若有二心,如愿如何自处?”
李如愿看到病榻上的亲家,也是彼此相互守望多年的老战友也有些动容道:“若非不是玉汝你治下彭城,我又怎么敢如此行事呢?”
桓玠虽然是宗室,但不算近枝,玉汝是他的字。桓玠是昭武帝桓宣的堂侄,是因为军功才一路做到徐州刺史,东道大都督,被封为东海王。
二十年前的寿春之战,他也是其中为数不多参战的宗室大将。
他坐镇徐州,跟李如愿相互呼应,彼此互助十数年。包括数年前的彭城之战,北赵二十万大军进攻徐州,当时所有援军都畏惧北赵兵锋,朝堂甚至有声音传出来要放弃徐州,一说到出兵救援又推诿扯皮,只有李如愿率八千精锐前往救援,战后桓玠还将自己的嫡女嫁给了李如愿的次子李峻。
因此在桓家宗室之中,最有能力的,麾下队伍也最精锐的桓玠在李如愿起兵南下的过程中完全是静观其变。
实际上桓玠如果配合桓经进攻寿春,那战事的结果完全可以改变。
但就是这个按兵不动,让李如愿可以相当从容的在建邺跟勤王联军打起了消耗战。
这种看似静观其变的表态,已经足够让李如愿心怀感激了。
“玉汝,你在徐州坐镇也有十数年了,这次与我一同回建邺如何?徐州刺史就让你家大郎继任,由你出任大司马,你看如何?”
寒暄过后,李如愿也道明了自己的来意,邀请桓玠去建邺任职修养。
病榻的桓玠起身坐了起来,然后叹息道:“若我身体康健,少不得要跟你要个公位,如今却不行了,好不容易熬过冬天,这身体还是不爽利,怕是不能成行了。至于我家大郎,还是让他跟你去建邺吧。”
李如愿闻言叹气道:“玉汝这是什么话,你若不能成行,诸子当尽孝于榻前,你我相交二十年,何至于还要如此?”
桓玠的意思是你要不放心,你把最成器的长子带过去,李如愿却直接拒绝了这个提议,他也不是来要人质的。
他其实是想让桓玠跟他一起去建邺,帮他压制建邺的宗室。但现在看来对方的身体恐怕的确不适合舟车劳顿,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两人又聊了许久,看到桓玠身体有些乏累,才告辞离开。
李如愿走后,卧在病榻上的桓玠将自己的儿子桓绯,桓纶全都叫到了身前,嘱咐了一番,并很直白的告诉他们,不要对桓家宗室的其他人抱有幻想。
“当日徐州大战,持续半年之久,除了李大将军,没有一兵一卒前来支援我彭城,此辈皆是鼠目寸光,不足与谋!你们兄弟若有昭烈之志,尽管为之,若无,则当效刘子扬...”
这句话让桓绯和桓纶兄弟两个有些懵。这也是桓玠给他们兄弟留的两条路。
要么学刘备,就是跟曹操干!就是要匡扶汉室,匡扶到底,死也别放弃。
要没这本事,没这远大志向,那就学刘晔,一心一意效忠曹魏。最后在新朝也有立足之地,保全并延续了家族富贵。
桓绯和桓纶兄弟两个,其实都是中人之姿,当爹的话都说的这么明白了,他们也自然明白是怎么意思了。
只不过都不好意思说,我学不来刘备,我还是学刘晔谋新朝的一席之地吧。
但桓玠却有些释怀的笑了,因为他知道这两个儿子的才能,不足以成就大事,若是他本人年轻二十岁可能也会想着学刘备,也学叔父桓宣,匡扶汉室,匡扶楚室,但现在他已经是风烛残年,又早早看透了世情。
更多想的是为子孙计,当然说是子孙争气,你们学刘备,我支持!给大楚一个足够体面的落幕。
要没这本事,没这心气,那就认清现实,站队赢家,保家门不绝,求个富贵。
他知道李如愿的为人,只要他的儿子不作死,即便作为前朝宗室也会有个不错的安排。
就怕二把刀,认不清现实,又不敢豁出去拼。那样得不到富贵,更得不到好名声。
作为桓绯和桓纶来讲,这俩人都没什么特殊才能,桓纶之前在建邺为官,李如愿入城的时候他是东府城守将,但真正掌握防务的是副手何徽,他则是完全不管事,何徽是坚决抵抗。
结果就是东府城破,他相当配合,当即就去拜见李如愿口称“叔父”。然后就一直待在府邸里等着战乱结束。李如愿直接让他回徐州父子团聚。
而长子桓绯,一直跟在父亲身边,算是也有治军理政的经验,但也就是中人之姿,没什么大才,也没有太远大的志向。
因此他们在父亲的面前都没有说什么,但实际上都选了第二条路。
他们也不必公开站队,只要守好徐州不反对李家,这往后就不用担心家门富贵。就算李家败了,也不必担心。
他们家已经算是宗室的远枝了,没有皇位继承权,作为远枝宗室对嫡系威胁不大,而按照曹魏、两晋以及大楚的一贯政策,对待前朝宗室都是高官厚禄养起来,即便历经三朝了,仍旧有奉曹魏宗庙的陈留王,奉晋宗庙河内公,奉汉宗庙的山阳公。
虽然没有实权,但地位清贵尊崇,并且还有许多远房子弟在本朝为官,建邺之乱时候守城战死为桓氏尽忠臣子之中的就有前晋宗室司马家的子弟。
这要是让地底下的曹魏皇帝们知道的,或许会感慨,姓司马还有忠臣呢?
未来他的大本营已经确定了,京口,李氏部曲家眷和族人也会前往京口安置。
而这一路上,他还要去见徐州刺史东海王桓玠,以及扬州刺史萧恪,徐州是抵抗北朝的最前沿,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至于扬州则是跟建邺隔江相望,都是江北重镇,因此在回建邺之前,他是一定要把这两个重镇跟李氏的关系再梳理一遍,该谈的要谈。同时该出让的利益要出让,以保证整个江淮之间的稳定,这样他才能腾出手来解决江东。
这次队伍极为庞大,足有十余万人,幸亏一路都是水路,李如愿又调集了几乎能搜罗到的全部船只,用以运送如此庞大的队伍。
到达徐州的时候,桓玠特意让他的儿子桓纶过来迎接。
并且带来一个不算太好的消息,桓玠已经病重了。李如愿并没有任何的怀疑,直接带着亲卫进入了徐州治所彭城,看望桓玠。
病榻上的桓玠看到李如愿第一句话反而是埋怨道:“如愿入城如此神速,想必轻装入城,我若有二心,如愿如何自处?”
李如愿看到病榻上的亲家,也是彼此相互守望多年的老战友也有些动容道:“若非不是玉汝你治下彭城,我又怎么敢如此行事呢?”
桓玠虽然是宗室,但不算近枝,玉汝是他的字。桓玠是昭武帝桓宣的堂侄,是因为军功才一路做到徐州刺史,东道大都督,被封为东海王。
二十年前的寿春之战,他也是其中为数不多参战的宗室大将。
他坐镇徐州,跟李如愿相互呼应,彼此互助十数年。包括数年前的彭城之战,北赵二十万大军进攻徐州,当时所有援军都畏惧北赵兵锋,朝堂甚至有声音传出来要放弃徐州,一说到出兵救援又推诿扯皮,只有李如愿率八千精锐前往救援,战后桓玠还将自己的嫡女嫁给了李如愿的次子李峻。
因此在桓家宗室之中,最有能力的,麾下队伍也最精锐的桓玠在李如愿起兵南下的过程中完全是静观其变。
实际上桓玠如果配合桓经进攻寿春,那战事的结果完全可以改变。
但就是这个按兵不动,让李如愿可以相当从容的在建邺跟勤王联军打起了消耗战。
这种看似静观其变的表态,已经足够让李如愿心怀感激了。
“玉汝,你在徐州坐镇也有十数年了,这次与我一同回建邺如何?徐州刺史就让你家大郎继任,由你出任大司马,你看如何?”
寒暄过后,李如愿也道明了自己的来意,邀请桓玠去建邺任职修养。
病榻的桓玠起身坐了起来,然后叹息道:“若我身体康健,少不得要跟你要个公位,如今却不行了,好不容易熬过冬天,这身体还是不爽利,怕是不能成行了。至于我家大郎,还是让他跟你去建邺吧。”
李如愿闻言叹气道:“玉汝这是什么话,你若不能成行,诸子当尽孝于榻前,你我相交二十年,何至于还要如此?”
桓玠的意思是你要不放心,你把最成器的长子带过去,李如愿却直接拒绝了这个提议,他也不是来要人质的。
他其实是想让桓玠跟他一起去建邺,帮他压制建邺的宗室。但现在看来对方的身体恐怕的确不适合舟车劳顿,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两人又聊了许久,看到桓玠身体有些乏累,才告辞离开。
李如愿走后,卧在病榻上的桓玠将自己的儿子桓绯,桓纶全都叫到了身前,嘱咐了一番,并很直白的告诉他们,不要对桓家宗室的其他人抱有幻想。
“当日徐州大战,持续半年之久,除了李大将军,没有一兵一卒前来支援我彭城,此辈皆是鼠目寸光,不足与谋!你们兄弟若有昭烈之志,尽管为之,若无,则当效刘子扬...”
这句话让桓绯和桓纶兄弟两个有些懵。这也是桓玠给他们兄弟留的两条路。
要么学刘备,就是跟曹操干!就是要匡扶汉室,匡扶到底,死也别放弃。
要没这本事,没这远大志向,那就学刘晔,一心一意效忠曹魏。最后在新朝也有立足之地,保全并延续了家族富贵。
桓绯和桓纶兄弟两个,其实都是中人之姿,当爹的话都说的这么明白了,他们也自然明白是怎么意思了。
只不过都不好意思说,我学不来刘备,我还是学刘晔谋新朝的一席之地吧。
但桓玠却有些释怀的笑了,因为他知道这两个儿子的才能,不足以成就大事,若是他本人年轻二十岁可能也会想着学刘备,也学叔父桓宣,匡扶汉室,匡扶楚室,但现在他已经是风烛残年,又早早看透了世情。
更多想的是为子孙计,当然说是子孙争气,你们学刘备,我支持!给大楚一个足够体面的落幕。
要没这本事,没这心气,那就认清现实,站队赢家,保家门不绝,求个富贵。
他知道李如愿的为人,只要他的儿子不作死,即便作为前朝宗室也会有个不错的安排。
就怕二把刀,认不清现实,又不敢豁出去拼。那样得不到富贵,更得不到好名声。
作为桓绯和桓纶来讲,这俩人都没什么特殊才能,桓纶之前在建邺为官,李如愿入城的时候他是东府城守将,但真正掌握防务的是副手何徽,他则是完全不管事,何徽是坚决抵抗。
结果就是东府城破,他相当配合,当即就去拜见李如愿口称“叔父”。然后就一直待在府邸里等着战乱结束。李如愿直接让他回徐州父子团聚。
而长子桓绯,一直跟在父亲身边,算是也有治军理政的经验,但也就是中人之姿,没什么大才,也没有太远大的志向。
因此他们在父亲的面前都没有说什么,但实际上都选了第二条路。
他们也不必公开站队,只要守好徐州不反对李家,这往后就不用担心家门富贵。就算李家败了,也不必担心。
他们家已经算是宗室的远枝了,没有皇位继承权,作为远枝宗室对嫡系威胁不大,而按照曹魏、两晋以及大楚的一贯政策,对待前朝宗室都是高官厚禄养起来,即便历经三朝了,仍旧有奉曹魏宗庙的陈留王,奉晋宗庙河内公,奉汉宗庙的山阳公。
虽然没有实权,但地位清贵尊崇,并且还有许多远房子弟在本朝为官,建邺之乱时候守城战死为桓氏尽忠臣子之中的就有前晋宗室司马家的子弟。
这要是让地底下的曹魏皇帝们知道的,或许会感慨,姓司马还有忠臣呢?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6/6434/499771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