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吃撑了
推荐阅读:逆天宰道、魔戒:中土领主、龙魂武帝、NBA:开局一张三分体验卡、与校花奔现,我所吹的牛全成真了、憨怂爷万里追凶、绝对命运游戏、武圣!、我在东京当报恩狐狸、让你们养猪?却把我踢出同学群?、
一说一笑一热闹,这事就算揭过去了。
刘绛之所以会主动提及,就是为了避免因为这样一件小事而造成日后的隔阂。
到底是义子,不是亲儿子。这话主动坦白,和从别人口中说出来,很可能就是两个观感。
刘绛主动提及,在李如愿看来,这小子太自率坦诚了,这种事都不瞒着我,还主动请罪,骂两句就骂两句了,这孩子就不是诚心的,都是为了取信敌人吗。还是给我办事,立这么大功劳,这得重重赏赐,不能寒了孩子的心。
这要是旁人把这话告诉李如愿,那观感可就差了,没准还得想呢,这小子是不是真对我不满?借机骂我?
并且刘绛主动掀开之后,即便真有人拿这个给他上眼药,那也无限接近于挑拨离间。
因为这事人家主动坦白了,你还提这不是挑拨是什么?
马车从朱雀道一路过了宣阳门,入台城至大将军府。
李如愿将众人解散了,只留下一众心腹在节堂议事。
首先就是这次政变和叛乱的收尾工作,如何处置一干人等。还有接下里接收吴郡、会稽郡的人选。
这两处都是富庶之地,加上吴兴郡,是江东主要的产粮区,必须要牢牢控制在手里。
最后商定结果是,庐陵王桓续赐死,光禄寺丞吕威方、武库令杜崇德全都是夷三族,家产抄没赏给这次的有功将士。
九江王桓瑛...李如愿本来想留他一命,但奈何反对意见太多,最后也是赐死。不过李如愿也算对得起他,没有满门尽诛。六个儿子除了已经死的桓维之外,还留下一个最年幼的八岁的桓绍。
女眷和家产都被赐给刘绛。也算是这次他坚定站队的奖励,并增邑八百户,他这个南郑侯目前是食邑一千八百户,快赶上那几个郡公了。
至于桓瑛的部曲,因为这次东郊之战也有功劳,加上刘绛请求,也全都划归给他统率,这其中包括了冯抗、任大宽、到克之三名虎将。统兵人数也达到了七千余,仍旧驻守东府,监管东郊。
刘绛这会开的,嘴角疯狂上扬,比AK还难压。
太爽了,这桓瑛的家产他是知道一二的,巨富啊,府里装钱的仓库堆积如山,全是钱和布帛还有各种有价无市的重要物资。他桓瑛跌倒,我刘大红直接一口吃撑了啊。
而且这个逼还特么贼会享受,除了送给自己的那些个舞姬,府里还有一整套的舞乐班子。还有家里的厨子...
这不比他许的好处多多了?
还有那个桀骜不驯的小郡主桓玉仪,跟那个陆娘子一样的眼高于顶,就很像看看你们还能不能装起来。
剩下的开会内容,主要是委任吴郡、会稽郡太守。
原本的南谯州司马董绍先为会稽郡太守,至于新任的吴郡太守沈重还在路上,李如愿让董绍先领兵三千去上任,完成占领和消化。
侄子李衡为历阳太守,庄辅为南谯州刺史。
同时,原本留守寿春的众人也得到了封赏,侄子李侃为左武卫将军,李葵为右武卫将军。
周元祺为镇西将军,江州刺史,因为寻阳已经被燕王桓璋派人夺取,所以暂居宣城。
而长子李岳,被任命为中书令、京畿大都督、光禄大夫。
此时的官制,并没有确立三省六部制度,但中书令仍然被视为宰相,京畿大都督统辖建邺地区的兵权防卫,至于光禄大夫,“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
主要还是李岳太年轻了,要不然李如愿非给长子弄个八公之位。
也就是:大将军,大司马,太师,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太尉。
其中太师在晋时候被改为太宰,是因为要司马师讳,但是大楚建立之后,文帝桓玄直接把司马氏当国时候的避讳全都改回来了。
比如建康改回来建邺,寿阳改回了寿春,太宰改回了太师...
并且说司马氏无甚功德于天下,结果没想到自己的后人也特么不争气,没百年就回了江东...
大将军府议事之后,确定了处理结果。
与之不同的是北赵,段氏表示当初受过司马家恩德,并且段保庆对司马师极为推崇,一次太宰还是太宰...
议事之后的第二天,李如愿上表,表奏东海王桓玠为大司马,扬州刺史萧恪为征东大将军,豫州刺史谢盎入朝为太保。
桓续和桓瑛赐死,吕威方、胡修、杜崇德等夷三族...这些所有的奏表,桓瑾全都光速的通过。
唯独对处置“伪”太子桓缜,桓瑾是说什么都不肯同意。
李煦去“劝说”也没用。
李如愿是可以直接把人杀了的,毕竟是个“伪”太子,但是他最终还是决定去见见傀儡皇帝。
太极东堂,桓瑾看着跟上次霸气侧漏、意气风发的气质不同,反而是越发深沉的李如愿,直接起身长辑道,“朕请大将军绕我儿一命,就让他青灯古佛了此残生吧。”
李如愿是真没想到皇帝桓瑾会这么坚定,他知道那个伪太子就是他儿子,所以说什么都不同意下杀手。
这一刻,他仿佛理解了桓瑾作为父亲的心情,这人或许不是个好皇帝,优柔寡断,但作为父亲,却敢于跟他抗争。
即便是作为傀儡...
没想到天家还有这样的父子情。
“陛下...不必如此,臣明白了,就如陛下所言,那伪太子就让他出家为僧,只是真太子已经薨了。”
桓瑾闻言抽泣道:“多谢大将军。”
有了皇帝的背书,加上朝堂如今把持在手,太子桓缜已经薨了这件事,已经成了定论。
所以对于已经影响不到自己的伪太子,李如愿还真没有在乎他的生死,直接找个小庙让他当和尚去吧。
反正你们桓家人信佛的多。
出了宫,在回大将军府的路上,李如愿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太子之位不能一直空悬。
桓瑾这个正牌皇帝不能让他做的太久,差不多就得让他靠边站,换个新皇帝才好干接下来的这些流程。
皇帝换人有两个手段,一是废立,二是禅让。
废立容易落人口实,但禅让就不一样了,让桓缜禅让给儿子,他去做太上皇,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消除不利影响...
问题谁合适呢?
桓缜有十几个儿子,皇后嫡出的还有吴王桓纲,按理说这是最合适的人员,非议也最小。
但李如愿很担心桓纲是个跟桓缜一样的不稳定因素,不肯老实当傀儡。
思考一番之后,李如愿这是急不得,观察一下众皇子再做决定,看看这些人的心性。
可不敢选个高贵乡公上来啊,他可不想让李家跟司马家的名声一样,被人骂了几百年甚至更久。
刘绛之所以会主动提及,就是为了避免因为这样一件小事而造成日后的隔阂。
到底是义子,不是亲儿子。这话主动坦白,和从别人口中说出来,很可能就是两个观感。
刘绛主动提及,在李如愿看来,这小子太自率坦诚了,这种事都不瞒着我,还主动请罪,骂两句就骂两句了,这孩子就不是诚心的,都是为了取信敌人吗。还是给我办事,立这么大功劳,这得重重赏赐,不能寒了孩子的心。
这要是旁人把这话告诉李如愿,那观感可就差了,没准还得想呢,这小子是不是真对我不满?借机骂我?
并且刘绛主动掀开之后,即便真有人拿这个给他上眼药,那也无限接近于挑拨离间。
因为这事人家主动坦白了,你还提这不是挑拨是什么?
马车从朱雀道一路过了宣阳门,入台城至大将军府。
李如愿将众人解散了,只留下一众心腹在节堂议事。
首先就是这次政变和叛乱的收尾工作,如何处置一干人等。还有接下里接收吴郡、会稽郡的人选。
这两处都是富庶之地,加上吴兴郡,是江东主要的产粮区,必须要牢牢控制在手里。
最后商定结果是,庐陵王桓续赐死,光禄寺丞吕威方、武库令杜崇德全都是夷三族,家产抄没赏给这次的有功将士。
九江王桓瑛...李如愿本来想留他一命,但奈何反对意见太多,最后也是赐死。不过李如愿也算对得起他,没有满门尽诛。六个儿子除了已经死的桓维之外,还留下一个最年幼的八岁的桓绍。
女眷和家产都被赐给刘绛。也算是这次他坚定站队的奖励,并增邑八百户,他这个南郑侯目前是食邑一千八百户,快赶上那几个郡公了。
至于桓瑛的部曲,因为这次东郊之战也有功劳,加上刘绛请求,也全都划归给他统率,这其中包括了冯抗、任大宽、到克之三名虎将。统兵人数也达到了七千余,仍旧驻守东府,监管东郊。
刘绛这会开的,嘴角疯狂上扬,比AK还难压。
太爽了,这桓瑛的家产他是知道一二的,巨富啊,府里装钱的仓库堆积如山,全是钱和布帛还有各种有价无市的重要物资。他桓瑛跌倒,我刘大红直接一口吃撑了啊。
而且这个逼还特么贼会享受,除了送给自己的那些个舞姬,府里还有一整套的舞乐班子。还有家里的厨子...
这不比他许的好处多多了?
还有那个桀骜不驯的小郡主桓玉仪,跟那个陆娘子一样的眼高于顶,就很像看看你们还能不能装起来。
剩下的开会内容,主要是委任吴郡、会稽郡太守。
原本的南谯州司马董绍先为会稽郡太守,至于新任的吴郡太守沈重还在路上,李如愿让董绍先领兵三千去上任,完成占领和消化。
侄子李衡为历阳太守,庄辅为南谯州刺史。
同时,原本留守寿春的众人也得到了封赏,侄子李侃为左武卫将军,李葵为右武卫将军。
周元祺为镇西将军,江州刺史,因为寻阳已经被燕王桓璋派人夺取,所以暂居宣城。
而长子李岳,被任命为中书令、京畿大都督、光禄大夫。
此时的官制,并没有确立三省六部制度,但中书令仍然被视为宰相,京畿大都督统辖建邺地区的兵权防卫,至于光禄大夫,“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
主要还是李岳太年轻了,要不然李如愿非给长子弄个八公之位。
也就是:大将军,大司马,太师,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太尉。
其中太师在晋时候被改为太宰,是因为要司马师讳,但是大楚建立之后,文帝桓玄直接把司马氏当国时候的避讳全都改回来了。
比如建康改回来建邺,寿阳改回了寿春,太宰改回了太师...
并且说司马氏无甚功德于天下,结果没想到自己的后人也特么不争气,没百年就回了江东...
大将军府议事之后,确定了处理结果。
与之不同的是北赵,段氏表示当初受过司马家恩德,并且段保庆对司马师极为推崇,一次太宰还是太宰...
议事之后的第二天,李如愿上表,表奏东海王桓玠为大司马,扬州刺史萧恪为征东大将军,豫州刺史谢盎入朝为太保。
桓续和桓瑛赐死,吕威方、胡修、杜崇德等夷三族...这些所有的奏表,桓瑾全都光速的通过。
唯独对处置“伪”太子桓缜,桓瑾是说什么都不肯同意。
李煦去“劝说”也没用。
李如愿是可以直接把人杀了的,毕竟是个“伪”太子,但是他最终还是决定去见见傀儡皇帝。
太极东堂,桓瑾看着跟上次霸气侧漏、意气风发的气质不同,反而是越发深沉的李如愿,直接起身长辑道,“朕请大将军绕我儿一命,就让他青灯古佛了此残生吧。”
李如愿是真没想到皇帝桓瑾会这么坚定,他知道那个伪太子就是他儿子,所以说什么都不同意下杀手。
这一刻,他仿佛理解了桓瑾作为父亲的心情,这人或许不是个好皇帝,优柔寡断,但作为父亲,却敢于跟他抗争。
即便是作为傀儡...
没想到天家还有这样的父子情。
“陛下...不必如此,臣明白了,就如陛下所言,那伪太子就让他出家为僧,只是真太子已经薨了。”
桓瑾闻言抽泣道:“多谢大将军。”
有了皇帝的背书,加上朝堂如今把持在手,太子桓缜已经薨了这件事,已经成了定论。
所以对于已经影响不到自己的伪太子,李如愿还真没有在乎他的生死,直接找个小庙让他当和尚去吧。
反正你们桓家人信佛的多。
出了宫,在回大将军府的路上,李如愿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太子之位不能一直空悬。
桓瑾这个正牌皇帝不能让他做的太久,差不多就得让他靠边站,换个新皇帝才好干接下来的这些流程。
皇帝换人有两个手段,一是废立,二是禅让。
废立容易落人口实,但禅让就不一样了,让桓缜禅让给儿子,他去做太上皇,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消除不利影响...
问题谁合适呢?
桓缜有十几个儿子,皇后嫡出的还有吴王桓纲,按理说这是最合适的人员,非议也最小。
但李如愿很担心桓纲是个跟桓缜一样的不稳定因素,不肯老实当傀儡。
思考一番之后,李如愿这是急不得,观察一下众皇子再做决定,看看这些人的心性。
可不敢选个高贵乡公上来啊,他可不想让李家跟司马家的名声一样,被人骂了几百年甚至更久。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6/6434/499772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