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奥康奈尔的抉择
推荐阅读:我重启灵根,师门上下都麻了、我当拉帮套的那些年、凡人仙葫、破怨师、穿七零:带生子系统,嫁不育军官、开局丧尸末日?我直接打爆星球!、孕吐后奉子成婚:孩子是死对头的、我都快无敌了,你跟我说要退婚?、让你卧底没让你勾搭大嫂雷震苏凤仪、惊山月、
当时英国殖民部门的保密工作不能说很差,只能说是几乎没有。所以弗兰茨想要让奥康奈尔撞破英国人的阴谋并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英国殖民部的官员也并不认为这是什么阴谋,而是一项可以多方受益的工作,只不过有那么一点点不道德而已。
不过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可能相同。
最要命的是那些被奥康奈尔救下的女孩们并不感谢他,相反还觉得他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断送了她们的幸福。
奥康奈尔倒是并不生气,但他很清楚虽然阻止了这一次,这一种阴谋,但只要那些无法养活自己的难民继续呆在英国,遭到算计成为英国人富裕生活的薪柴是早晚的事儿。
他开始重新考虑奥地利人的建议,一片干活就能填饱肚子的土地,一片没有宗教歧视的土地,一片去留自由的新土地。
爱尔兰人天主教徒的身份让他们备受歧视,所以当时对于这点看得非常重。
于是乎丹尼尔·奥康奈尔开始联系他所能联系上的所有人,移民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却是此时他能想到的唯一选择。
此时的美国依然处于一个地广人稀的状态,它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来充实自己的土地。
实际上这已经成了制约美国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它不惜用高价从北德意志地区挖人。
美国许诺的不只是高薪、还有土地、自由和平等(当时德意志地区主要是君主制),不过对于爱尔兰人的移民政策就没那么好了,后者必须自己想办法找工作、找食吃,甚至连一张船票都不愿意付。
这背后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德意志移民通常来说都有技术傍身,整体素质较高自然目标和期待就更高;而爱尔兰移民通常都是真正地一穷二白,没上过学,除了种地什么都不会。
第二,美国人挖的主要是北德意志新教徒,而爱尔兰移民基本上都是天主教徒,西方世界经历过数次宗教战争,美国人自然不想悲剧重演。
而且在美利坚这片土地上,所谓的宗教自由从来就不存在,起初美国人用来驱逐印第安人的理由就是驱逐异教徒,只不过后来经过美化之后变成了为了全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必要之恶。
爱尔兰人同样在美国遭受歧视,他们是贫穷、懒惰、肮脏、暴力、罪恶、酗酒、迷信(指天主教)的代名词。
在中东民族再度崛起之前,美国人眼中的世界头号恐怖分子一直是来自绿宝石岛的爱尔兰人。
很多名人都声称“爱尔兰人的皮肤是白的,但里面却是黑的。”
当时爱尔兰人在美国与黑的和黄的是同等待遇,甚至不少爱尔兰人十分羡慕黑奴们的田园生活。
美利坚的工厂沿袭的是英国的制度,每日16-18小时,完全取决于商品的价格,如果利润能超过煤气灯的钱,那么就会加班。
不过由于此时美国工业不景气,大多数工厂还是在16小时制运转。
其实从饥荒爆发之前就有爱尔兰人开始移民美国,但奥康奈尔并不会推荐人们去那里。
一是因为当时他对英国政府还抱有希望,二是因为他清楚爱尔兰人在美国的遭遇。
一是因为当时他对英国政府还抱有希望,二是因为他清楚爱尔兰人在美国的遭遇。
直到其死前才对天高呼“渡海!渡海!渡海!”
现在弗兰茨给了他一个新的选择,虽说爱尔兰人大多不懂德语,但是奥地利帝国不会说德语的人可多了,而这个国家已经存在了近千年,所以算不上太大的问题。
其次便是哈布斯堡家族仁慈的名声,这对此时的爱尔兰人很重要,毕竟这可以保证他们不受虐待或是直接成为奴隶。
第三,弗兰茨亲自出面给出了一个比较优厚的条件,奥地利殖民地的土地任其开垦,期间会为他们提供必要农具、种子、食物、牲畜(如果有)、住宿、医疗、教育和安全保障。
按每个家庭成年且有劳动力的男性计算,平均能开垦五十亩土地则一年不用交税,平均一百亩则三年不用交税,平均一百五十亩则五年不用交税。
考虑到这个时代爱尔兰人通常都是大家庭,一家有十几口人是常态,有四五个成年男性劳动力就是600-700亩农田,若是在东方已经能算是个地主了。
同时去留自由,只要付清路费就可以。去奥地利本土则需要一些特殊的技艺、考核、审查.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会讲德语,总之要求肯定是要比殖民地高的,毕竟弗兰茨还要考虑到国内的压力,虽然有教会当挡箭牌,但是真弄来一堆老弱病残恐怕会被批判滥施恩惠。
万一弄过来一堆黑帮和流氓,那怕是要直接成为内战的导火索。
最后奥地利教会的贡献以及诚意,劳舍尔大主教的爱尔兰之行已经传遍了英国。
这对于英国圣公会来说简直就是挑衅,但很可惜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影响力,约翰·罗素可没有心情再因为这群神棍继续和奥地利耗下去了。
而且劳舍尔大主教只是在爱尔兰岛上进行了一些慈善活动,英国政府还真没有什么太好的理由去质问奥地利。
此外爱尔兰岛上现在是什么德行,约翰·罗素比谁都清楚,他可不想再让其他欧洲国家继续口诛笔伐了。
于是乎整件事儿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不过这在奥康奈尔看来却是一个非常大的诚意,他已经将奥地利教会当成了爱尔兰人的救命稻草。
实际上奥地利帝国的运粮船每次返还的时候都可以带走一些爱尔兰人,这也就是所谓免费的船票。
不过现实是爱尔兰人宁愿倾家荡产,为奴为婢去美国,甚至去坐邪教的末日方舟,也不想上奥地利人的船。
这主要是出于人对未知的恐惧,此时的爱尔兰人受教育水平非常低,85%以上的人没有离开过自己出生的郡级区域,而且消息十分闭塞。
知道奥地利帝国的人比知道神圣罗马帝国的人还少,单论知名度甚至不如法国的土伦港和自家的威尼斯港。
奥康奈尔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同胞骗上船,因为按照奥地利方面计算,今年爱尔兰岛上的人口总数没变化,那么至少要饿死五十到一百万人。
这在第一年仅仅饿死十万人的情况下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奥地利方面提供了一份保密文件。
那就是在饥荒发生之前奥地利教会就已经在爱尔兰岛上各处投放了数十万吨的粮食,这些粮食已经在过去一年中被吃光了。
(本章完)
当然英国殖民部的官员也并不认为这是什么阴谋,而是一项可以多方受益的工作,只不过有那么一点点不道德而已。
不过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可能相同。
最要命的是那些被奥康奈尔救下的女孩们并不感谢他,相反还觉得他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断送了她们的幸福。
奥康奈尔倒是并不生气,但他很清楚虽然阻止了这一次,这一种阴谋,但只要那些无法养活自己的难民继续呆在英国,遭到算计成为英国人富裕生活的薪柴是早晚的事儿。
他开始重新考虑奥地利人的建议,一片干活就能填饱肚子的土地,一片没有宗教歧视的土地,一片去留自由的新土地。
爱尔兰人天主教徒的身份让他们备受歧视,所以当时对于这点看得非常重。
于是乎丹尼尔·奥康奈尔开始联系他所能联系上的所有人,移民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却是此时他能想到的唯一选择。
此时的美国依然处于一个地广人稀的状态,它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来充实自己的土地。
实际上这已经成了制约美国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它不惜用高价从北德意志地区挖人。
美国许诺的不只是高薪、还有土地、自由和平等(当时德意志地区主要是君主制),不过对于爱尔兰人的移民政策就没那么好了,后者必须自己想办法找工作、找食吃,甚至连一张船票都不愿意付。
这背后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德意志移民通常来说都有技术傍身,整体素质较高自然目标和期待就更高;而爱尔兰移民通常都是真正地一穷二白,没上过学,除了种地什么都不会。
第二,美国人挖的主要是北德意志新教徒,而爱尔兰移民基本上都是天主教徒,西方世界经历过数次宗教战争,美国人自然不想悲剧重演。
而且在美利坚这片土地上,所谓的宗教自由从来就不存在,起初美国人用来驱逐印第安人的理由就是驱逐异教徒,只不过后来经过美化之后变成了为了全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必要之恶。
爱尔兰人同样在美国遭受歧视,他们是贫穷、懒惰、肮脏、暴力、罪恶、酗酒、迷信(指天主教)的代名词。
在中东民族再度崛起之前,美国人眼中的世界头号恐怖分子一直是来自绿宝石岛的爱尔兰人。
很多名人都声称“爱尔兰人的皮肤是白的,但里面却是黑的。”
当时爱尔兰人在美国与黑的和黄的是同等待遇,甚至不少爱尔兰人十分羡慕黑奴们的田园生活。
美利坚的工厂沿袭的是英国的制度,每日16-18小时,完全取决于商品的价格,如果利润能超过煤气灯的钱,那么就会加班。
不过由于此时美国工业不景气,大多数工厂还是在16小时制运转。
其实从饥荒爆发之前就有爱尔兰人开始移民美国,但奥康奈尔并不会推荐人们去那里。
一是因为当时他对英国政府还抱有希望,二是因为他清楚爱尔兰人在美国的遭遇。
一是因为当时他对英国政府还抱有希望,二是因为他清楚爱尔兰人在美国的遭遇。
直到其死前才对天高呼“渡海!渡海!渡海!”
现在弗兰茨给了他一个新的选择,虽说爱尔兰人大多不懂德语,但是奥地利帝国不会说德语的人可多了,而这个国家已经存在了近千年,所以算不上太大的问题。
其次便是哈布斯堡家族仁慈的名声,这对此时的爱尔兰人很重要,毕竟这可以保证他们不受虐待或是直接成为奴隶。
第三,弗兰茨亲自出面给出了一个比较优厚的条件,奥地利殖民地的土地任其开垦,期间会为他们提供必要农具、种子、食物、牲畜(如果有)、住宿、医疗、教育和安全保障。
按每个家庭成年且有劳动力的男性计算,平均能开垦五十亩土地则一年不用交税,平均一百亩则三年不用交税,平均一百五十亩则五年不用交税。
考虑到这个时代爱尔兰人通常都是大家庭,一家有十几口人是常态,有四五个成年男性劳动力就是600-700亩农田,若是在东方已经能算是个地主了。
同时去留自由,只要付清路费就可以。去奥地利本土则需要一些特殊的技艺、考核、审查.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会讲德语,总之要求肯定是要比殖民地高的,毕竟弗兰茨还要考虑到国内的压力,虽然有教会当挡箭牌,但是真弄来一堆老弱病残恐怕会被批判滥施恩惠。
万一弄过来一堆黑帮和流氓,那怕是要直接成为内战的导火索。
最后奥地利教会的贡献以及诚意,劳舍尔大主教的爱尔兰之行已经传遍了英国。
这对于英国圣公会来说简直就是挑衅,但很可惜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影响力,约翰·罗素可没有心情再因为这群神棍继续和奥地利耗下去了。
而且劳舍尔大主教只是在爱尔兰岛上进行了一些慈善活动,英国政府还真没有什么太好的理由去质问奥地利。
此外爱尔兰岛上现在是什么德行,约翰·罗素比谁都清楚,他可不想再让其他欧洲国家继续口诛笔伐了。
于是乎整件事儿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不过这在奥康奈尔看来却是一个非常大的诚意,他已经将奥地利教会当成了爱尔兰人的救命稻草。
实际上奥地利帝国的运粮船每次返还的时候都可以带走一些爱尔兰人,这也就是所谓免费的船票。
不过现实是爱尔兰人宁愿倾家荡产,为奴为婢去美国,甚至去坐邪教的末日方舟,也不想上奥地利人的船。
这主要是出于人对未知的恐惧,此时的爱尔兰人受教育水平非常低,85%以上的人没有离开过自己出生的郡级区域,而且消息十分闭塞。
知道奥地利帝国的人比知道神圣罗马帝国的人还少,单论知名度甚至不如法国的土伦港和自家的威尼斯港。
奥康奈尔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同胞骗上船,因为按照奥地利方面计算,今年爱尔兰岛上的人口总数没变化,那么至少要饿死五十到一百万人。
这在第一年仅仅饿死十万人的情况下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奥地利方面提供了一份保密文件。
那就是在饥荒发生之前奥地利教会就已经在爱尔兰岛上各处投放了数十万吨的粮食,这些粮食已经在过去一年中被吃光了。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6/6474/502574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