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第 29 章
推荐阅读:我重启灵根,师门上下都麻了、我当拉帮套的那些年、凡人仙葫、破怨师、穿七零:带生子系统,嫁不育军官、开局丧尸末日?我直接打爆星球!、孕吐后奉子成婚:孩子是死对头的、我都快无敌了,你跟我说要退婚?、让你卧底没让你勾搭大嫂雷震苏凤仪、惊山月、
元吉十四年春。
天气日渐暖和,乡野间桃李春风香满园,野菜花开满了田埂,村里百姓开始犁田蓄水,准备给水稻育苗。
从二月开始,孙浔带着几个弟子在江上看百姓疏浚河道,渔娘他们每日在河岸上跑来跑去,人晒黑了不少,关于兴修水利的策论写了一箩筐,真是从身到心都累惨了。
直到这几日,该学的学的差不多了,才带他们回县里松快几日,过几日后,要继续学前朝《周史》。
爹娘弟弟都不在家中,渔娘在家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就使人赶马车回清溪村,正巧看到清溪村一派春日盛景。
渔娘毫无形象地蹲在田埂上,手撑着下巴,看看远处的南山,又看看近处的稻田,蹲的腿都麻了,被阿青扶起来,咬着牙等了好一会儿才缓过劲儿来。
梅长湖挽着裤脚在水田里查看育种的秧苗,跟种田的老把式商量着秧苗发芽的事,渔娘站在一边听了会儿,育苗什么的听得半懂不懂,她只觉得,阳春三月的太阳晒的她浑身舒坦,背脊微微冒汗。
“渔娘别在这儿晒着,赶紧家去,我一会儿就回。”梅长湖回头见闺女小脸晒得红彤彤的,摆摆手赶女儿走。
渔娘捏着棉帕子擦擦汗,看了眼天上的太阳:“爹,快午时了,您也别留太久,就算有事儿要做,等吃了午食再来也行。”
“不用你说,我知道,你快走。”
渔娘带着两个丫头家去,走到青溪河桥上,看到张大娘手里甩着一截细的柳枝,吆喝着把一群鸭子赶下河,大鸭子小鸭子在浅浅的水洼里嘎嘎叫着扑腾翅膀。
“张姐姐,你家又多了十只小鸭子呀。”渔娘笑着走过去。
见是她,张大娘子招呼她过去:“原来不下蛋的老鸭子去年卖给你家几只,我家又吃了些,开春自然要买小鸭子补上。”
张大娘子看渔娘脸上的皮肤不如年前见时白嫩,笑道:“前几日我从你家门前过,碰到你娘了,你娘说你跟你先生去看淘洗河道去了,怎么今日就回来了?难道河道淘洗完了?”
“没那么快,要疏浚完叙州府给咱们南溪县划定的河道,至少还要半个月。”
“半个月也没多久了,这个时间正好,赶在枇杷黄之前干完工差,回家正好栽秧苗。”
“知府大人安排得当,定不会误了农时。”
张大娘子道:“对了,你天天去江边看,可见到我们村的人了?”
“见到了,昨日我回县城前,看到我们村的壮劳力在南溪上游,你爹也在。每日下水干活虽然累,每顿有老姜熬的热汤喝,又有粥吃,身子骨好着呢,一点没生病。”
“三清老爷保佑,好歹没有生病。”张大娘子脸上笑意深了几许。
清溪村每家出一个壮劳力去服役,张家为了不耽误两个儿子在县里的差事,张家去服役的是张大娘子的爹。
知道她爹好好的,张大娘子就不担心了,她笑道:“听你家佃农讲,你家今年育苗的稻种有一小块是从外面弄来的新稻种,也不知好不好?”
“我只知道稻种是我爹从西南少民一处寨子里弄来的,听说这种水稻比咱们这边的长得矮,稻穗结得多些。”
“真的?真比咱们这里的水稻好?”张大娘子语气激动。
渔娘挽着张大娘子的胳膊笑道:“一地有一地的水土,人家那边比我们这儿靠南一些,雨水丰沛,日晒也多,适合那边的稻种不一定适合咱们,也说不准。”
“既然说不准,为何你爹敢种?”
“试试嘛,我家田地多,用十亩地试种新稻种,就算颗粒无收对我家也没什么影响。可若是稻种好用,种个几年后,可把稻种分给乡亲们种,也是功德一件。”
张大娘子十分佩服:“怪道我爹娘常说,你家是最有良心的地主老爷。”
渔娘哈哈一笑,这话她可不敢认。
渔娘看了眼浅浅的水洼:“你要在这儿守着还是要回去?”
“你回吧,我在这儿守一守,我娘在家做午食,等她吃完了再来换我。”
张大娘子把一只试图爬上岸的鸭子又赶回水里,笑道:“鸭子要想长得好,就该多往水里赶。溪里的水被放到田里去了,这一两月溪水浅了,水里的小鱼小虾好抓些,就当给鸭子进补了。
“行,你先忙着,我家去了。”
“你回吧。”
渔娘回到家中,见她娘在屋里做针线,二郎在旁边一笔一画地写大字。
“娘,我回来了。”
林氏抬眼看到女儿进来,叫她过去坐:“你爹怎么没回来?”
“我爹跟人说新稻种的事,他说一会儿就回来了。”
渔娘给自己倒了杯温茶喝,又给她娘倒了一杯:“娘,您和爹回来已经半个月了,什么时候回县里?”
“明日吧,新稻既然已经发芽了,后面应该没什么好担心的。”林氏放下绣花针,接过女儿奉的茶喝了两口。
“娘,后日回吧,我想去山上看看晓月。”
林氏放下茶盏笑道:“前几日天气好,我跟你爹去了白云观一趟,晓月这丫头一个冬天不见长高了许多,可见她师父又给她吃好东西了。”
“道观冬日里能有什么好吃的?“
“那就不知道了。”
隔日,渔娘一大早带着丫头护卫上南山白云观,走得早,巳时初就到了山上,渔娘一瞧,李晓月还真长高了不少,脸颊上也有些肉了。
“去年冬日里天冷,野物到处乱窜,有头野猪从山崖上摔下来,死在咱们道观后山被师姐们抬回来。”
“哟,怪不得我娘说你长高了不少,这是吃上好东西了。”渔娘知道白云观这一支的道士,除了斋日和一些禁忌食物外,是可以吃净肉的。
李晓月咧嘴笑:“师姐们说,三清祖师白送的,我们不能辜负了。”
渔娘大笑一回,塞给她一盒糖:“拿着,这是给你的,别舍不得吃,再过两三个月我使人再给你送。”
李晓月抱着糖盒子道谢:“对了,前些日子林居士上山来,我师父给林居士配了些药茶,药茶用到的一些中药观中没有,我和师父这几日采回来炮制好了,今天你带回去,我们也不用托其他上山的居士给你们送了。”
“什么药茶?”
“升麻葛根茶,这茶疏表清热升阳,适合春天泡来喝,也适合林居士的体质。”
“那可真好,多谢你们师徒费心了。”
李晓月抿嘴笑了笑。
渔娘先去正殿拜过三清祖师,又留下些香火钱,这才去拜见李道长,跟李道长聊了几句,李道长打发她去吃斋,她这才走。
白云观的道长们手艺好,青菜豆腐配上各种汤头香料都做的好吃,没有肉,就着这些菜渔娘也能多吃一碗米饭。
哎哟,吃撑了,去客房歇歇。
“歇够了,该家去啦。”渔娘打着哈欠醒来。
用了午食后又歇了半个时辰,渔娘跟李晓月告别归家,李晓月送她到山门口。
李晓月今日不想做功课,蹦蹦跳跳跑回去找师父。
李道长见她来,笑问:“梅家小娘子走了?”
“嗯,她说她要早些回去,明日一早要回县里,要不就赶不上孙先生的课了。”
李道长摸摸她的头:“你也一样,你正值青春年华,正是该努力读书的时候,不可懈怠。”
李晓月心虚,她拉着师父袖子撒娇:“我今年才九岁,还是个小孩子,哪里就青春年华了。
李道长笑叹一声:“你可想下山了?”
李晓月身子一愣,贴着师父坐下,低下头,声音闷闷的:“想下山去瞧热闹,又不敢下山去。”
因为她脸上的那块红斑,小时候她跟师父下山时,被山下的小孩儿骂怪物,她再不敢下山了。
“咱们晓月是大姑娘了,不用怕这些。”
李晓月趴在师父膝上:“师父,要是每个人都跟林居士梅小娘子一样就好了。”
“人活一世,容貌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你得有本事。你在医术上有天赋,若是学好了,别说只是脸上的一点红斑,就算再如何,人家也会恭恭敬敬地求上门来。”李道长耐心哄着弟子。
李晓月叹气:“师父,您别念叨了,我学。’
李道长拍拍她肩膀:“别偷懒,你这两年好好跟着我学,若是学得好,再过几年,师父给你找个更厉害些的老师。”
“不要,师父最好。”
李道长嘴角微微翘起:“在师父心里,晓月也是最好的。”
李晓月傻笑,她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一下站起身来:“师父,我去背医书了。
李晓月一溜烟儿跑了,叫李道长笑了好一会儿。
这丫头,就是听不得这些话,一听就激动。
阳春三月的天气再好,屋里还是冷的。
渔娘回到县里跟先生读书,渔娘叫人把自己的书案抬到窗边,每日卯时,阳光正好从窗外爬进屋里,渔娘背对着窗户坐,暖乎乎的阳光爬满她的背。
下午太阳晒人,她又叫人把桌案抬回原来的位置上。
贺文嘉见了眼红,每天早上比渔娘早到一会儿,先把窗边的位置占了,渔娘哪里肯,先生进屋前,两人不吵一架这事儿不算完。
王苍不参与他们两人吵架,每次渔娘跟贺文嘉两人闹腾时,他捧着书站到院子里看。
等到先生过来时,他收起书随先生进屋,屋里两人就已经分出胜负了,一般渔娘抢到窗边好位置的时候最多。
孙浔眼不见心不烦,就算知道这两个又闹腾起来了,只要没在他跟前,他就当没听见。
“都打起精神,今日咱们讲周朝末年皇权的崩坏,世家的癫狂。”
今日的嘴炮胜利者,渔娘晒着温度刚好的太阳,乐呵呵地翻开史书,手中的毛笔舔饱笔墨,记下先生提到的重点。
两人争窗边的位置只争到五月,一是因为进入五月后太阳烈起来,早上的太阳都能晒的人脖子发烫。二是因为《周史》学完了,渔娘每日上课的生活即将结束啦!
贺文嘉不高兴地轻哼:“你才多大年纪?我看你就该跟我和王苍多读几年书。”
今天是最后一堂课,渔娘欢欢喜喜地叫阿青收拾自己的笔墨,听到贺文嘉这话翻了个白眼,一句话顶回去:“我倒是想跟你们一起读书读到考中进士,谁让朝廷不许小娘子参加科举。”
贺文嘉好险没被这句话噎死,过了两吸才说:“就算不考科举,你也可以继续跟我们一起读书嘛。”
“得了吧,该学的我都学了,后面还能学什么?跟你们一起学如何应付科举考试?这于我有什么好处?我要有这个空闲,说不定我都游览了好多个州府,写了好多本游记了。”
王苍笑道:“你说得对,你没必要跟着我们继续读书,我相信以你的学识,以后在写书上一定有声名远扬的一天。”
“哈哈哈,多谢你如此看好。”
贺文嘉叹气,也不说扫兴的话了:“你努力写你的书吧,希望今年能看到你的第一本大作。”
“那咱们说好了,等我的书印刷出来,你得多买几本支持我。”渔娘自认自己是个俗人,写书嘛,自然要卖钱的。
“好~”贺文嘉有气无力地应了一声,又跳回桌案上。
渔娘拍拍贺文嘉的肩膀,跟这个从小到大的同窗告别,又跟王苍说:“你们加油,希望你们八月考府学顺利,后面考举人顺利,大后年考进士顺利。”
“多谢你吉言。”
“咱们同窗之间,不用客气哈!”
渔娘终于解脱了,回到家中在书楼里痛快看了半月闲书,等她从书楼里出来时,她的弟弟,梅羡林小朋友开蒙了,开始跟她小时候一样,每日去先生家读书。
梅羡林每日唉声叹气地出门,又唉声叹气地回来,林氏见了忍俊不禁:“二郎读书跟他姐姐小时候比,不说书读的好不好,就说这不情不愿的劲儿,真是一模一样。”
渔娘也跟着她娘笑。
嘿嘿,二郎这才开始,她却是彻底摆脱四书五经啦!
天气日渐暖和,乡野间桃李春风香满园,野菜花开满了田埂,村里百姓开始犁田蓄水,准备给水稻育苗。
从二月开始,孙浔带着几个弟子在江上看百姓疏浚河道,渔娘他们每日在河岸上跑来跑去,人晒黑了不少,关于兴修水利的策论写了一箩筐,真是从身到心都累惨了。
直到这几日,该学的学的差不多了,才带他们回县里松快几日,过几日后,要继续学前朝《周史》。
爹娘弟弟都不在家中,渔娘在家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就使人赶马车回清溪村,正巧看到清溪村一派春日盛景。
渔娘毫无形象地蹲在田埂上,手撑着下巴,看看远处的南山,又看看近处的稻田,蹲的腿都麻了,被阿青扶起来,咬着牙等了好一会儿才缓过劲儿来。
梅长湖挽着裤脚在水田里查看育种的秧苗,跟种田的老把式商量着秧苗发芽的事,渔娘站在一边听了会儿,育苗什么的听得半懂不懂,她只觉得,阳春三月的太阳晒的她浑身舒坦,背脊微微冒汗。
“渔娘别在这儿晒着,赶紧家去,我一会儿就回。”梅长湖回头见闺女小脸晒得红彤彤的,摆摆手赶女儿走。
渔娘捏着棉帕子擦擦汗,看了眼天上的太阳:“爹,快午时了,您也别留太久,就算有事儿要做,等吃了午食再来也行。”
“不用你说,我知道,你快走。”
渔娘带着两个丫头家去,走到青溪河桥上,看到张大娘手里甩着一截细的柳枝,吆喝着把一群鸭子赶下河,大鸭子小鸭子在浅浅的水洼里嘎嘎叫着扑腾翅膀。
“张姐姐,你家又多了十只小鸭子呀。”渔娘笑着走过去。
见是她,张大娘子招呼她过去:“原来不下蛋的老鸭子去年卖给你家几只,我家又吃了些,开春自然要买小鸭子补上。”
张大娘子看渔娘脸上的皮肤不如年前见时白嫩,笑道:“前几日我从你家门前过,碰到你娘了,你娘说你跟你先生去看淘洗河道去了,怎么今日就回来了?难道河道淘洗完了?”
“没那么快,要疏浚完叙州府给咱们南溪县划定的河道,至少还要半个月。”
“半个月也没多久了,这个时间正好,赶在枇杷黄之前干完工差,回家正好栽秧苗。”
“知府大人安排得当,定不会误了农时。”
张大娘子道:“对了,你天天去江边看,可见到我们村的人了?”
“见到了,昨日我回县城前,看到我们村的壮劳力在南溪上游,你爹也在。每日下水干活虽然累,每顿有老姜熬的热汤喝,又有粥吃,身子骨好着呢,一点没生病。”
“三清老爷保佑,好歹没有生病。”张大娘子脸上笑意深了几许。
清溪村每家出一个壮劳力去服役,张家为了不耽误两个儿子在县里的差事,张家去服役的是张大娘子的爹。
知道她爹好好的,张大娘子就不担心了,她笑道:“听你家佃农讲,你家今年育苗的稻种有一小块是从外面弄来的新稻种,也不知好不好?”
“我只知道稻种是我爹从西南少民一处寨子里弄来的,听说这种水稻比咱们这边的长得矮,稻穗结得多些。”
“真的?真比咱们这里的水稻好?”张大娘子语气激动。
渔娘挽着张大娘子的胳膊笑道:“一地有一地的水土,人家那边比我们这儿靠南一些,雨水丰沛,日晒也多,适合那边的稻种不一定适合咱们,也说不准。”
“既然说不准,为何你爹敢种?”
“试试嘛,我家田地多,用十亩地试种新稻种,就算颗粒无收对我家也没什么影响。可若是稻种好用,种个几年后,可把稻种分给乡亲们种,也是功德一件。”
张大娘子十分佩服:“怪道我爹娘常说,你家是最有良心的地主老爷。”
渔娘哈哈一笑,这话她可不敢认。
渔娘看了眼浅浅的水洼:“你要在这儿守着还是要回去?”
“你回吧,我在这儿守一守,我娘在家做午食,等她吃完了再来换我。”
张大娘子把一只试图爬上岸的鸭子又赶回水里,笑道:“鸭子要想长得好,就该多往水里赶。溪里的水被放到田里去了,这一两月溪水浅了,水里的小鱼小虾好抓些,就当给鸭子进补了。
“行,你先忙着,我家去了。”
“你回吧。”
渔娘回到家中,见她娘在屋里做针线,二郎在旁边一笔一画地写大字。
“娘,我回来了。”
林氏抬眼看到女儿进来,叫她过去坐:“你爹怎么没回来?”
“我爹跟人说新稻种的事,他说一会儿就回来了。”
渔娘给自己倒了杯温茶喝,又给她娘倒了一杯:“娘,您和爹回来已经半个月了,什么时候回县里?”
“明日吧,新稻既然已经发芽了,后面应该没什么好担心的。”林氏放下绣花针,接过女儿奉的茶喝了两口。
“娘,后日回吧,我想去山上看看晓月。”
林氏放下茶盏笑道:“前几日天气好,我跟你爹去了白云观一趟,晓月这丫头一个冬天不见长高了许多,可见她师父又给她吃好东西了。”
“道观冬日里能有什么好吃的?“
“那就不知道了。”
隔日,渔娘一大早带着丫头护卫上南山白云观,走得早,巳时初就到了山上,渔娘一瞧,李晓月还真长高了不少,脸颊上也有些肉了。
“去年冬日里天冷,野物到处乱窜,有头野猪从山崖上摔下来,死在咱们道观后山被师姐们抬回来。”
“哟,怪不得我娘说你长高了不少,这是吃上好东西了。”渔娘知道白云观这一支的道士,除了斋日和一些禁忌食物外,是可以吃净肉的。
李晓月咧嘴笑:“师姐们说,三清祖师白送的,我们不能辜负了。”
渔娘大笑一回,塞给她一盒糖:“拿着,这是给你的,别舍不得吃,再过两三个月我使人再给你送。”
李晓月抱着糖盒子道谢:“对了,前些日子林居士上山来,我师父给林居士配了些药茶,药茶用到的一些中药观中没有,我和师父这几日采回来炮制好了,今天你带回去,我们也不用托其他上山的居士给你们送了。”
“什么药茶?”
“升麻葛根茶,这茶疏表清热升阳,适合春天泡来喝,也适合林居士的体质。”
“那可真好,多谢你们师徒费心了。”
李晓月抿嘴笑了笑。
渔娘先去正殿拜过三清祖师,又留下些香火钱,这才去拜见李道长,跟李道长聊了几句,李道长打发她去吃斋,她这才走。
白云观的道长们手艺好,青菜豆腐配上各种汤头香料都做的好吃,没有肉,就着这些菜渔娘也能多吃一碗米饭。
哎哟,吃撑了,去客房歇歇。
“歇够了,该家去啦。”渔娘打着哈欠醒来。
用了午食后又歇了半个时辰,渔娘跟李晓月告别归家,李晓月送她到山门口。
李晓月今日不想做功课,蹦蹦跳跳跑回去找师父。
李道长见她来,笑问:“梅家小娘子走了?”
“嗯,她说她要早些回去,明日一早要回县里,要不就赶不上孙先生的课了。”
李道长摸摸她的头:“你也一样,你正值青春年华,正是该努力读书的时候,不可懈怠。”
李晓月心虚,她拉着师父袖子撒娇:“我今年才九岁,还是个小孩子,哪里就青春年华了。
李道长笑叹一声:“你可想下山了?”
李晓月身子一愣,贴着师父坐下,低下头,声音闷闷的:“想下山去瞧热闹,又不敢下山去。”
因为她脸上的那块红斑,小时候她跟师父下山时,被山下的小孩儿骂怪物,她再不敢下山了。
“咱们晓月是大姑娘了,不用怕这些。”
李晓月趴在师父膝上:“师父,要是每个人都跟林居士梅小娘子一样就好了。”
“人活一世,容貌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你得有本事。你在医术上有天赋,若是学好了,别说只是脸上的一点红斑,就算再如何,人家也会恭恭敬敬地求上门来。”李道长耐心哄着弟子。
李晓月叹气:“师父,您别念叨了,我学。’
李道长拍拍她肩膀:“别偷懒,你这两年好好跟着我学,若是学得好,再过几年,师父给你找个更厉害些的老师。”
“不要,师父最好。”
李道长嘴角微微翘起:“在师父心里,晓月也是最好的。”
李晓月傻笑,她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一下站起身来:“师父,我去背医书了。
李晓月一溜烟儿跑了,叫李道长笑了好一会儿。
这丫头,就是听不得这些话,一听就激动。
阳春三月的天气再好,屋里还是冷的。
渔娘回到县里跟先生读书,渔娘叫人把自己的书案抬到窗边,每日卯时,阳光正好从窗外爬进屋里,渔娘背对着窗户坐,暖乎乎的阳光爬满她的背。
下午太阳晒人,她又叫人把桌案抬回原来的位置上。
贺文嘉见了眼红,每天早上比渔娘早到一会儿,先把窗边的位置占了,渔娘哪里肯,先生进屋前,两人不吵一架这事儿不算完。
王苍不参与他们两人吵架,每次渔娘跟贺文嘉两人闹腾时,他捧着书站到院子里看。
等到先生过来时,他收起书随先生进屋,屋里两人就已经分出胜负了,一般渔娘抢到窗边好位置的时候最多。
孙浔眼不见心不烦,就算知道这两个又闹腾起来了,只要没在他跟前,他就当没听见。
“都打起精神,今日咱们讲周朝末年皇权的崩坏,世家的癫狂。”
今日的嘴炮胜利者,渔娘晒着温度刚好的太阳,乐呵呵地翻开史书,手中的毛笔舔饱笔墨,记下先生提到的重点。
两人争窗边的位置只争到五月,一是因为进入五月后太阳烈起来,早上的太阳都能晒的人脖子发烫。二是因为《周史》学完了,渔娘每日上课的生活即将结束啦!
贺文嘉不高兴地轻哼:“你才多大年纪?我看你就该跟我和王苍多读几年书。”
今天是最后一堂课,渔娘欢欢喜喜地叫阿青收拾自己的笔墨,听到贺文嘉这话翻了个白眼,一句话顶回去:“我倒是想跟你们一起读书读到考中进士,谁让朝廷不许小娘子参加科举。”
贺文嘉好险没被这句话噎死,过了两吸才说:“就算不考科举,你也可以继续跟我们一起读书嘛。”
“得了吧,该学的我都学了,后面还能学什么?跟你们一起学如何应付科举考试?这于我有什么好处?我要有这个空闲,说不定我都游览了好多个州府,写了好多本游记了。”
王苍笑道:“你说得对,你没必要跟着我们继续读书,我相信以你的学识,以后在写书上一定有声名远扬的一天。”
“哈哈哈,多谢你如此看好。”
贺文嘉叹气,也不说扫兴的话了:“你努力写你的书吧,希望今年能看到你的第一本大作。”
“那咱们说好了,等我的书印刷出来,你得多买几本支持我。”渔娘自认自己是个俗人,写书嘛,自然要卖钱的。
“好~”贺文嘉有气无力地应了一声,又跳回桌案上。
渔娘拍拍贺文嘉的肩膀,跟这个从小到大的同窗告别,又跟王苍说:“你们加油,希望你们八月考府学顺利,后面考举人顺利,大后年考进士顺利。”
“多谢你吉言。”
“咱们同窗之间,不用客气哈!”
渔娘终于解脱了,回到家中在书楼里痛快看了半月闲书,等她从书楼里出来时,她的弟弟,梅羡林小朋友开蒙了,开始跟她小时候一样,每日去先生家读书。
梅羡林每日唉声叹气地出门,又唉声叹气地回来,林氏见了忍俊不禁:“二郎读书跟他姐姐小时候比,不说书读的好不好,就说这不情不愿的劲儿,真是一模一样。”
渔娘也跟着她娘笑。
嘿嘿,二郎这才开始,她却是彻底摆脱四书五经啦!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6/6476/502625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