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推荐阅读:顶着团厌buff的真酒能活吗?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诸天从小阴间开始蜀汉之庄稼汉把泉奈错认成佐助后活人深处心灵主宰惜花剑武神主宰对弈江山

    三月,清明时节,细雨纷纷。

    绵密的雨丝打在人身上,惹来好一通抱怨。

    “天天下雨!天天下雨!比黄梅时节还烦人!”

    娇姐儿踢踢踏踏,不情不愿地取了个笸篓,把院里院外几棵桑树的叶子捡起来。

    三月桑叶刚长成,翠滴滴的挂在枝头,昨夜疾风骤雨,到底还是掉了些新叶。

    农户俭省,落下的嫩桑叶稍晒一晒就能喂蚕,实在不行就拿去喂给里正家养的猪,到底也是个人情。

    牛毛细雨密不透风,穿了蓑衣也不管用,娇姐儿越捡越烦,撅着嘴呶呶不休地抱怨??

    一会儿说“要吃姜汤祛寒”,一会儿又说“母亲偏心,凭什么珍娘不用捡”,说着说着,还若有若无的瞪了林稹几眼。

    一旁的林稹搁下手里的线锭,暗自苦笑,心道她天蒙蒙亮就起来洗衣、做饭、劈柴火、打猪草……你不过是睡到太阳高起,再穿上蓑衣院里院外捡捡桑叶罢了,有什么好不高兴的?

    更别提要不了一会儿,这蓑衣就该她来穿了。

    果不其然。

    “好了,娇姐儿,快把蓑衣给珍娘,还得下田看秧水去呢。”

    钱氏从东稍间走出来,已经换了套破旧的葛布短打,又套好了蓑衣斗笠。

    一听不用再捡桑叶,娇姐儿喜上眉梢,抱起笸篓就进了屋。

    即使穿了蓑衣,娇姐儿面上、头发上还是沾了雨水,一双草鞋底都是烂泥,叫钱氏看了,不由得心疼起来。

    要不是怕院子外的桑叶被别人捡了去,也不至于叫女儿冒雨去捡。

    “灶头有姜汤,快去喝一碗。”钱氏先给娇姐儿擦了擦雨水,又盯着她灌了两大碗姜汤。

    见娇姐儿脸色暖起来了,钱氏这才转头对着林稹客气道:“珍娘要是冷了,也去喝一碗祛祛寒气。”

    林稹点点头,客气地道了谢,接过娇姐儿递来的蓑衣,转头去东稍间的灶台,灌了满满一大碗姜汤。

    湖州多山林,当地最不缺的就是柴和炭。相较于感染风寒后的花销,做饭时耗些柴火煮锅姜汤祛寒,反倒俭省。

    一碗姜汤入肚,从喉咙到腹部,五脏六腑都热辣辣的,林稹微微冒汗,这才跟着钱氏一起出了门。

    三月里,田间地头稻苗青青,陇上散落着七八个劳作的农人。

    又有几个梳着包髻、合围掩裙的妇人,袖子卷的老高,露出粗壮的胳膊,正踩着草鞋冒雨回来。

    “阿钱,这是干什么去?”热心的农妇招呼道。

    钱氏细声细气的应了一声,又客气道:“陈娘子好”,语罢,还解释:“地里雨水多,怕淹了苗,得看看去。”

    陈娘子看了眼钱氏,提高了声量,生怕别人听不见似的:“阿钱,这么大的雨,出门怎么只带珍娘,不带你家娇姐儿?”

    话一出口,周围几个妇人互相挤眉弄眼,又都????地笑起来。

    钱氏被笑得面皮涨红,这是明里暗里指她偏心呢。

    她正要回嘴,身后的林稹反倒先开了口:“是我憋在家里许久了,娘架不住我歪缠,这才应了我,叫我跟着她出门透透气。”

    人家苦主都这么说了,一众妇人也不好再说什么。

    钱氏松了一口气,添补了一句:“珍娘已经十六了,要不了多久就得议亲,农桑针黹,洗衣做饭,样样都得学起来。”

    话说得倒是好听。

    陈娘子从鼻腔里飘出一个哼来,也不知道在哼谁。

    林稹眼看着钱氏的脸皮又涨红起来,忍不住劝道:“娘,我们走吧,地里还有活儿呢。”

    再吵下去,被人看笑话也就算了,地里的活儿干不完,明天还得冒雨继续干!

    钱氏得了个台阶,也不再多话,带着林稹匆匆往前走。

    只是走得远了,还能听见后头????的议论声,什么“珍娘也是个傻的”,“到底不是亲生的”,时不时还伴着几句劝和,“算了算了”、“后娘也难做啊”……

    林稹全当自己没听见。

    那不然呢?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大病初愈,既没生计,手头又没积蓄,惹恼了钱氏,她吃什么?住哪里?

    两人冒雨走了半里,终于到了自家的地头。

    江南人多地少,田地多数狭窄散乱,除非是大户人家,否则十几亩地鲜少有连在一起的,多半是这里半亩,那里三分。

    林家的田也不例外。

    林稹跟着钱氏,冒雨去了四五处地方。

    头顶的雨水又斜又密地打在人脸上,双脚插在田陇泥巴里看水位,水少了就得弯腰挖开泥巴,把沟沟壑壑里积存的雨水汇集起来,多了又怕泡死秧苗,得把水引走。

    仅仅三分田地,林稹就干了快半个时辰。

    冰冷的雨水,冻僵的双脚,土坷垃划破手掌,长时间的弯腰导致腰背肌肉抽搐……

    捡桑叶算什么,这才叫苦呢。

    更苦的还在后头。

    两人匆匆巡看完几亩薄田,刚回家,气儿还没喘匀,钱氏连蓑衣都来不及脱,取了两片细细的竹板递过去。

    “一二月那会儿刚刮过头蟥,按理二茬蟥要在清明前刮的,可前些日子你生了病,家里忙的厉害,来不及刮。本想着忙完了就好,偏又撞上清明连下三四日的雨。如今实在拖不下去了。”

    冒雨都得刮。否则再拖下去,桑蟥病一起,地里一千多棵桑树都得完蛋。

    被雨泡了大半日,即使灌了姜汤都不管用,林稹脸色发白,整个人冷的厉害。

    她本想拒绝,可看着钱氏被冻的发白的脸色,竟也不好开口。无论钱氏怎么偏心,苦活累活儿她自己也干了。

    更要命的是,要是桑树真完蛋了,家里养蚕的收入没了,日子只会更窘迫。

    那时候,林稹会不会被嫁出去换聘礼或者被卖掉……她不知道,也不敢赌。

    “好。”林稹接过竹片。

    见她答应了,钱氏匆匆往院外走去,院子外头还有七八棵桑树要刮呢。

    “娘??”林稹喊住她,在钱氏疑惑的目光中开口道:“我病刚好,又淋了雨,实在冷的厉害,可否和娇姐儿轮换着来?”

    钱氏脚步一顿,细声细气道:“刮蟥是个细致活儿,但凡有一粒蟥卵没刮干净,整片桑林都废了。你也知道,娇姐儿她心糙,又粗手粗脚的,我实在不放心。”

    大概是怕林稹心有不平,钱氏又补了一句:“你放心,娇姐儿也不闲着,我叫她上灶头忙活晚饭去。”

    话已至此,林稹只能再度披好蓑衣,戴上斗笠,匆匆出了门。

    一亩地种了数百棵桑树,望眼望去,密密匝匝。

    所幸家里种的桑树早早截了枝,都是矮桑,伸手一够就能碰到枝丫。

    林稹双脚踩在泥地里,轻轻压弯一根枝条,细细的、一点一点看过去??桑蟥卵是乳白色的,在青褐的树皮上应该挺好认的。

    可一棵桑树得有多少枝桠啊,看了一根还有一根……没过多久,林稹的眼睛就开始酸涩起来。

    再加上斗笠遮住了视线,怕祛不干净蟥卵,她只能把斗笠抬得高高的,雨丝密密的打在脸上,本就倦怠的身体越发僵冷疲惫……

    好不容易刮完桑蟥,已经是夕阳垂暮,终于到了晚饭时间。

    一盘姜辣萝卜,三碗赤豆饭。

    这就是全部了。

    林稹累得胃口全无,加上胳膊酸麻,连筷子都使不上劲儿。可要是不吃,一会儿还得干活,只怕更没力气。

    没办法,她取了个木勺,舀着豆饭就往嘴里送。粗砺的豆饭划过嗓子眼,简直是上刑。

    好不容易熬过一餐,林稹正想起身去房里歇一会儿,钱氏又匆匆嘱咐道:“珍娘,你去屋里理一理线,待我洗净了碗,稍后就来。”

    林稹没回嘴,只是疲惫道:“娘,已经快酉时了,今儿只怕织不完一匹布。”

    钱氏摇摇头,细声细气解释:“熬一熬罢。家里穷,又没有别的进项,再不勤恳些,就得断炊了。”

    林稹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是点了点头,拖着身子往正屋走。

    自祖父去世、祖母被二房接去汴京后,正屋是钱氏和林父住着,为了借日光织布,又怕被雨淋湿,就把腰机放在离窗户不远处。

    连日多雨,支摘窗早早的阖上了,屋子里暗沉沉的。

    林稹点了一盏豆油灯,淡淡的臭气飘出来。

    借着这点微末的光亮,她坐在小凳上,开始整理七八个线筒,再把经线一根根对齐,用竹片相邻着穿过扣眼……

    脚踩踏板,手持梭子,咯吱咯吱的机杼声响起。

    三人轮换织布,熬到月隐星稀,一匹绢终于织完。

    钱氏数了数堆在柜子里的两匹生绢、五匹麻布,松了口气:“可算是凑齐了,明儿就去县里卖了。”

    去县里?娇姐儿只觉浑身都松快起来,她凑巴巴凑过去:“娘??”

    亲女儿,都不用开口就知道对方什么德行,钱氏板起脸:“不许去茶馆听小唱满嘴胡吣,见了路岐人也不许留下看,更不许乱跑。”

    这就是答应她跟去县里了!

    娇姐儿笑嘻嘻地搂着钱氏胳膊撒娇:“娘,你真好??”

    钱氏抚了抚娇姐儿的鬓角,只觉浑身的疲惫都散了些。她忙里忙外,不都是为了这个孽障吗?

    “好了,累坏了吧,快去歇息。”钱氏轻轻推了推娇姐儿。

    娇姐儿正要开口,一旁的林稹已经站了起来,她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只是点了点头就往外走。

    林稹腰背几乎板结,僵硬得连弯腰都疼,四肢犹如坠了铅块,又酸又涨。

    她忍着倦意去灶台打了热水,擦了擦身子,这才躺在榻上倒头就睡。

    朦朦胧胧间,林稹觉得床上一沉。林家不大,两个女儿同住一间房,大概是娇姐儿回来了。

    林稹迷迷糊糊地想。

    极快,她就再度进了梦乡。

    林稹睡得沉,同在一张榻上的娇姐儿却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她推了推林稹:“别睡了??快醒醒!”

    林稹不欲理她,却连翻身的力气都没有,只是不动弹。

    见她这样,娇姐儿索性卷了她身上薄被,又抬脚??

    “你要是敢踢我,明天我就告诉隔壁陈娘子,说你睡相不好。”林稹睁开眼,倦怠道。

    “你??”娇姐儿气急。陈娘子最喜欢闲磕牙,什么事儿经她一传,全村都知道了。

    “我不闹你了,你不许去说!”

    林稹应了一声,室内再度静默下去。

    月华渐隐,细雨如织,在这样的静默里,娇姐儿翻来覆去,到底忍不住兴奋:“明儿我要去县里了!”

    林稹阖上眼,继续睡觉。

    “买一根红绫,叫娘给我缝个边,系在头上。”

    林稹蹙眉,又听见娇姐儿继续絮叨??

    “再买一朵照水梅。”

    “石家的青铜照子也好,听说他家的靶镜……”

    林稹睁开眼,淡淡:“没听见娘说的吗?家里都快断炊了。”

    娇姐儿不说话了。

    她再傻也能感受到,家里每况愈下。自祖父去世、祖母被京里的二房接走后,白米面成了籼米饭,最近又变成赤豆饭,足不出户的母亲开始冒雨下田、两个女儿没日没夜的织布……”

    娇姐儿满腹喜悦烟消云散,沉默半晌,小声道:“那我明日不去县里了,再多织点布。”

    没用的。

    林稹睁开眼,望着黑漆漆的房梁。

    家里的收入并不低。

    一匹生绢要价一贯三百,扣除买生丝的钱,不算人工,其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利润。日织一匹,一年算一百匹,最少也能赚二三十贯。

    再加上林父之前在县里教书,又有京里二房送来的钱……

    林林总总加起来,年收入百来贯总是有的,林家好歹算是上等富农了。

    之所以穷成这样,是因为要供林父和他儿子读书赶考。

    寻常农户供一个读书人已是不易,钱氏一供供两个,可不就得咬紧牙关,能抠一分是一分嘛!

    在这样的情况下,娇姐儿努力织再多的布,也是杯水车薪,根本填不满科举这个无底洞。

    见林稹不说话,娇姐儿又嘀嘀咕咕:“爹都走了半个月了,也不知道到没到汴京?”

    说着,娇姐儿又自我安慰:“等爹考上进士就好了。”

    或许是这样的期盼让娇姐儿振奋起来,她心情颇好的翻了个身,没过一会儿就发出轻鼾声。

    一旁的林稹阖上眼,却再无睡意,只余下满腹叹息。

    她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望向窗外。

    白雨簌簌,绿桑飒飒,时有料峭春风吹打窗纸声,连宵不绝。

    林稹想了许久,终于阖上眼,沉沉睡去。

    不知道过了多久,就在她意识昏昏之际,忽然听见外头“砰砰”声。

    有人在拍门。

本文网址:http://www.shuqig.com/xs/7/7043/532025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shuqi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